分享

《伤寒论》113方——黄连汤

 流形sbz 2024-06-24 发布于甘肃

第七十九方——黄连汤

太阴七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三两 半夏半升,洗 人参二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干姜三两 桂枝三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日夜二服。

伤寒,胸中有热,而胃中有肝胆之邪气,肝邪克脾,腹中疼痛,胆邪克胃,欲作呕吐者,是土气湿寒而木气郁遏也。黄连汤,黄连、半夏,清上热而止呕吐,参、甘、姜、枣,温中寒而止疼痛,桂枝疏木而通经也。

1  伤寒,就是外感之义。一有感冒,即胸中发热,腹痛,欲吐者,此是太阴病,脾阳虚而木贼之,则见腹痛,脾陷胃逆,胆木克胃,则欲呕吐,火气不降,则胸中有烦热。脾阳内虚而伤外寒,则见太阴之病。

   黄连汤,伤寒中虚,黄连泻胸中邪热,桂枝解表升陷。疏木止痛。干姜参草温本气之里虚。

   桂枝人参汤,胸痞下利者,外感中虚,升降倒行,桂枝解表升陷,干姜参草温本气之里虚。

2  太阴病,是指脏病,从脏病论伤寒,此伤寒者,伤足少阴之内寒,则因手少阴君火不降而胸热,君火不降而胸热者,因中气之虚,脾家之阳,伤足少阴之寒也。脾家阳虚,则中虚胃逆,君火不降而胸热也。黄连,泻手少阴君火不降之热也。脾虚不升,则木贼腹痛,桂枝升清阳之脱陷,以疏木而止痛也。胃气不降则呕逆,半夏降逆,中虚木贼则腹痛,桂枝升陷,干姜甘草,温脾家之阳,退客气之寒。人参大枣,补中而化气,复升降之常。

黄连汤——伤内寒脾阳虚,不能升降,手少阴君火不降。黄连泻火,干姜补虚。

黄连阿胶汤——伤外寒胃阳强,燥土克手少阴,君火上旺。黄连泻火,阿胶润燥。

3  提纲伤寒者,伤外寒太阳病者,给注解一下,伤少阴内寒者,也注解一下。经阳根于里,其实一气。经阳伤外寒,则里阴也盛,所以此提纲开头,就省文以伤寒开头。

1胃脘痛——丁荣川医案

王某某,男,45岁。病历号26327,1965年8月30日初诊。患者于1965年8月29日晚间,突然胃脘疼痛,呕吐不已。呕吐物初为食物,后为痰沫,次晨呕吐绿色胆液,饮水即呕,乃来我门诊就医。按其痛处确在脐上部,脉象弦数,舌尖边赤,苔黄薄。证属胸中有热,胃中有寒,寒热不调,阴阳升降失常。法当和解。处方:黄连3克,淡干姜2.4克,法半夏9克,潞党参9克,川桂枝3克,甘草2.4克,大枣三枚。嘱服一帖,徐徐饮之,以防将药呕出。

831日复诊:药后呕吐已止,唯脘部稍有微痛。仍宗原方,以巩固疗效。5个月后随访,并未复发。[丁荣川,介绍胃痛呕吐的验方-黄连汤.江苏中医,1966,(6):26]聂氏伤寒学

论:呕吐,胃气不降也,弦数,胸中有热也。腹痛呕吐,中焦虚寒,脾陷胃逆也。

2腹痛——聂惠民医案

朱某,男,40岁。1999年10月初诊。素患慢性胃炎,前二日因饮食不慎,引发脘腹疼痛,时时欲呕,不欲饮食,食后痛呕增重,病后呕吐,为胃内容物。自服成药,效不显,前来门诊求治。刻下症:脘腹疼痛,灼热恶心,大便溏,脉沉弦,舌质略红,苔薄白中间黄厚。证属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而致。治以解郁和胃,拟黄连汤化裁。处方:黄连6克,干姜6克,党参12克,法夏10克,桂枝6克,炙草5克,大枣5枚,茯苓12克,苏梗10克。水煎,服用六剂,痛呕皆除。聂氏伤寒学

论:腹痛,不能饮食,大便溏,脉沉弦者,此是太阴之虚沉,木陷之脉弦也。灼热恶心者,此是火逆不降。黄连汤,温中泻热也。

    上条脉象是弦数,明显上热,本条沉弦,明显中虚。弦数者,胆火上逆,沉弦者,肝脾下陷。胆胃上逆者,因脾家之虚也,肝也郁陷者,脾虚不升,肝气不升也,总因脾家之阳虚。黄连汤,即能温中加阳,即泻胆火上热之脉数(黄连),也升肝家郁陷之脉弦(桂枝)。

3胃脘痛——孙敷泉医案

王某,男,40岁左右,铸工。19704月初诊。三年前曾在北京阜兴医院行钡餐检查诊断二十指肠溃疡,并因大便潜血(+++))而住院。出院后一直胃脘痛、嗳气、腹胀、胃酸多。近因气恼,又复发作,胃脘痛,饥饿时加重,进食后略轻。大便潜血(+),经常将暖水袋放到胃脘处。但胸中烦躁,似乎夹有一股气,恶心、便干。舌质淡,舌尖舌边红,有白苔,脉弦滑。此乃胸中有热,胃脘寒邪为患,属上热下寒、肝木乘脾土之证。

根据《伤寒论》第173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拟黄连汤方:黄连9克,甘草9克,干姜9克,桂枝9克,党参9克,半夏9克,大枣10个,加白及、乌贼骨各15克,水煎服。服3剂后,腹胀、胃脘痛显著减轻,胸中亦不烦躁,恶心也大有好转,服六剂后诸症消失。

后为巩固疗效,将黄连汤原方加白及、乌贼骨、贝母、三七、丹参、内金诸药,加工研粉,每服3克,日服3次。从19706月服至1971年元月,连服半年,大便潜血没有了,夜晚胃脘也不再痛了。患者饭量增加,精神很好,由过去全休(有时半日休息)改成整日上班。追访三年,未见复发。《经方研习

论:本案脉滑,就是上热。此是君火不降,阳气上逆之象也。阳无阴翕,则滑而不藏。

4胃痛——刘友梁医案

1963年秋,余在福建省人民医院临床教学时,某日午饭后突发胃痛,并逐渐加剧,状如刀绞,时欲呕。值班医生认为受冷食积,给服藿砂合剂未效,因痛甚遂注以度冷丁麻醉止痛住进医院,至次日自觉上腹部广泛性疼痛不能触按,体畏寒肢末冷,饮食喜温热,赤便秘,脉带弦缓,舌质红、苔黄滑腻。自思此证似寒非寒,似热非热,颇与《伤寒论》: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的上热下寒证类似.遂自配黄连汤方一剂(黄连、煮夏、党参各6克,干姜、桂枝各4.5克,大枣三枚。服药后少顷渐觉胃痛轻减,微汗出,肢觉温暖,精神舒适而入睡,醒后胃痛大减但仍拒按,又照前方继服二剂,脘腹广泛性疼痛日渐缩小,诸证亦相继消失而愈。(刘友梁.黄连汤治疗胃痛的体会.新中医,1983.8):27

医案解要:本案临床表现与黄连汤证相似:胃痛、时欲呕与腹中痛,欲呕吐相同;体畏寒肢末冷,饮食喜温热,为虚寒;溲赤便秘,舌质红、苔黄滑腻,是热象;故与上热下寒证类似。有是证用是方,故取用之,使西药度冷丁麻醉止痛剂未解除的胃脘痛得到缓解,体现了中医药的优越性。《名医经方验案

5腹痛下利

某女,20岁许。产后弥月,时觉不爽,面色薄泽,浮浮如有风状,寒热往来,微呕,小腹痛,时时微嗽。脉象左关弦、右寸虚洪、两尺俱沉而兼涩。余察其种种征象日,虽是产后,客有风邪,症只在少阳一经。但当时患者正延请某医为之诊治,故余诊而未治。越八、九日,患家来请,谓其病由轻转重。余视之,患者面色降暗,倦卧不敢稍动,大腹满痛,干呕心烦,四、五日未进饮食,寸关脉洪盛,尺脉沉数。详诘之,患者初病,曾服八珍汤,其后腹痛转剧,前医谓正可胜邪,正气旺邪气自退,又连进5剂,乃转暴泄,前医又调此系脾阳不足,又进理中汤2剂,泻未止而大腹满痛,卧床不起矣。

细思之,此乃客邪未去,阳明积热,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急应解其邪,清其热、和其中气,是为正治。黄连9克干姜9克半夏9克人参6克桂枝9克大枣5个水煎服。

'病人已数夜未眠,投以黄连汤后竞沉沉睡去,次晨醒来,自诉身倦无力,其他疾苦恍然若失,由是胀满消,能进食,再服一剂,病愈。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6脘腹疼痛——闫云科医案

孙某,男,55岁,南高村人,脘腹疼痛,已历年余。痛时按之不减,起床睡觉,衣被稍冷便腹痛泄泻,杂治不效。查阅所服之方,皆有干姜、肉桂等温中之品,既属寒证,何以服之不效?再询之,知其干呕恶心,口苦思饮。视其舌,边尖红赤,苔黄厚腻。诊其脉,脉象弦滑。证侯分析:受冷则腹痛泄泻为肠寒之证,然口苦思饮、舌红苔黄则属胃热之象。由此视之,当系上热下寒,中脘痞塞之证,故屡投温药不效也。宜寒热并用,苦辛同施,拟黄连汤原方。黄连4.5克,党参15克,肉桂6克,半夏10克,炙甘草4.5克,红枣3枚。三剂。    

二诊:脘痛大减,畏寒亦轻,纳运仍差,原方加神曲10克,连服五剂而愈。

按:《伤寒论》明文,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盖脾胃居中州,为阴阳升降之枢纽,脾胃虚弱,则阴阳升降失常。阳在上不能下承于阴,则下寒者自寒,阴在下难以上交于阳,则上热者自热。故寒热共用,辛苦同施,阴阳和顺,而疼痛消失。(《临证实验录》)经方直解

论:不泻上热,则肺气不全敛,胃气不降,故服之不效。温中下之寒,而不能泻上之热,只能升陷,而不降逆,所以不效。脾胃者,升降阴阳之枢机,黄连汤之黄连、半夏者,降逆泻热也。君火下根,则上热下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