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要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子玉史院 2024-06-24 发布于陕西
 / 子

人只有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往往才会事半功倍,但这件事却需要大量的实践、试错才能找到。曾国藩的人生就是如此。

曾国藩是以平定太平军的军功在清朝崛起,由于其深刻影响了近代历史,所以自然就成为历史上的明星人物,常年霸占“热搜榜”,就连其修身层面的功夫,也成为了世人修行的标准模板,至今依然在发挥着影响。

可见,人在某一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之后,他的过往经历往往会成为励志鸡汤,他的个人精进之路也会成为大众模仿的标准。因为,人们天然相信,一套经过现实验证并取得正向反馈的经验模板是可以直接拿来复制的。

这就是“曾国藩热”所形成的原因,并成为持续现象。

但事实却是,曾国藩虽然是以军功走上人生巅峰,但军事却正是他的短板,这是经过现实验证过的。湘军初上战场就取得了湘潭大捷,但曾国藩却遭遇了靖港之败,由于刺激实在太大,曾国藩甚至还跳水自杀,只是被幕僚及时救起才活了下来。

靖港之败后的曾国藩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怂。

这对作为湘军统帅的曾国藩绝对是一个巨大羞辱,因为,自己初战就遭遇惨败,而部下却在湘潭取得了胜利。这么一对比,曾国藩自己都觉得屁股底下湘军统帅的座位晃晃悠悠。

此后的曾国藩就陷入了在战场上“自证”的陷阱,越是打败仗就越想证明自己,就像一个赌徒一样,非要扳回一局。

但现实却是一次比一次更残酷,祁门之围、湖口大败,凡是曾国藩亲自指挥的战争大都遭遇了惨败。在这个过程中,曾国藩不是在写遗书,就是将剑放在枕边以随时准备自杀,湖口之败后甚至再一次跳水。

一个军事统帅常年不是闹自杀就是在写遗书,曾国藩绝对是历史上独一人。如果他继续打败仗,那么仅存的一点威信也会被消耗殆尽,队伍就彻底没法带了。

曾国藩是一个善于思考、复盘和总结的人,打了这么多败仗,他肯定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

自己并不擅长实际指挥打仗。

确实。军事领域是一个专业性特别强的学科,不仅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且需要经过大量的实战来总结经验。韩信当年在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之前可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成长周期,这本身就说明一个小白是不可能在一条陌生的赛道上速成的。再说,人的天分也有差别,有些人天生就不适合做某些事。

这个东西你还别不承认,亚马逊的创始人贝索斯早年可是立志做一名物理学家的,但在长期的努力之后,他觉得自己永远也追不上那些在物理领域天赋异禀的人,于是果断调整方向。

有时候,百分之一的灵感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能决定事情的成败。

天分、时间、理论、实践,是一个人成为大师的必要条件

所以,人不要经常换工作、换行业,这样只会让自己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是个门外汉,路也只会越走越窄。

曾国藩呢,本来就是一个读书人,只是机缘巧合在湖南办起了团练,切换到了军事的赛道。可能在组建了湘军之后,曾国藩也曾踌躇满志,认为军事也不过如此,我也行。

只是,现实很快就摧毁了他的自信,让他恢复了理智。

经过复盘,曾国藩认为,军事是自己绝对的短板,而宏观战略的制定和权谋才是自己的长处,一个人只有扬长避短,才能避开挫折的坑并有所成就

都说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曾国藩绕过了从小兵到将军的成长周期,当然要被现实打脸。但政治就不一样了,他可是常年浸泡在政治的染缸中,并一路做到了礼部侍郎的高位。

也就是说,从秀才到进士再到进入翰林院,最终爬上部级高官,曾国藩是走了一个完整的周期,肯定对政治有深刻的理解,做和政治相关的事必然会驾轻就熟。

所以,后期的曾国藩则更多是居于幕后制定宏观战略、调整人事、解决政治难题,将打仗的事完全交给曾国荃、左宗棠等真正擅长打仗的人放手去干。而曾国荃和左宗棠等人也果然能屡屡获胜。

这里不得不再一次提一下天分,因为左宗棠也是读书人,但其初入战场,就能连续创造胜利。不得不说,有些人天生就是吃某碗饭的。

左宗棠属于天赋型选手

图源/剧照

事实证明,政治、权谋和人事才是曾国藩的长处,在他的运筹下,湘军势力迅猛发展,湘系官员也大量向清朝的官僚系统大量渗透,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江西五省的军政大权基本上都被湘军掌握。

这就是战争的代价。咸丰当年为什么死活不给曾国藩地方实权,就是怕湘军势力不受控,扩张太快。但在太平军作为主要威胁的情况下清廷也只能向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地方势力进行妥协。

可以说,陶澍之后,曾国藩就是湘系的领军人物,一手将湘系、汉官发展到了可以与满官对峙、博弈的高度。

据史书记载,湘军系统中位至总督的有15人,位至巡抚的有14人,其他层级的官员更是数不胜数。所谓中兴将相,十九湖湘,说的就是此种局面。而且,一批学术性人才也大量加入曾国藩的幕府,比如李善兰、徐寿、容闳等人,给湘系此后操盘洋务运动做足了人才储备和技术积累。

就是左宗棠威震天下的楚军、李鸿章后来的淮军也只不过是湘军势力在清朝的延伸而已。在军队的加持下,汉官、湘系才有了足够的筹码和清廷博弈。

这才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始终是晚清中枢力量的根本原因。

可以说,太平军起义之前,清廷是全面压制汉官和地方的节奏,但在太平军被平定之后,清廷也只能接受汉官、地方势力的崛起,就像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一样,朝廷只能打平衡的牌。

而曾国藩打造湘系的思路则完全是复制了前两江总督陶澍当年的做法:不断吸收汉人、湘系精英,然后通过各种权术运作,将他们扶到封疆大吏的位置上,最后结为一个不可撼动的整体以维护汉官、湘系的利益。

由此可见,地域、家族的崛起,总要有人做领路人。在湘系崛起的路上,陶澍是发起者,曾国藩是具体的执行人,由于太平天国起义的神“助攻”,湘系就快速切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但这条路注定是险象环生,因为这毕竟和清朝“满洲本位”的政策严重冲突,曾国藩自己就长期得不到封疆大吏的实权,左宗棠还差点被湖广总督官文等满官联合给杀了。

当年,咸丰已经任命曾国藩为湖北巡抚,但最终还是在防止汉人坐大心理的驱使下撤销了任命,左宗棠更是成为满官集体针对的对象,希望通过杀了左宗棠来打击逐渐崛起并分享了满官蛋糕的汉官、湘系。

这是平衡被打破之后的必然。

经过湘系在京师和地方的全体实力派的联合营救下,左宗棠最终逃过一劫。但左宗棠事件也进一步让湘系拧成一股绳,曾国藩也充分发挥了其政治权术的优势,进一步坐实了自己作为湘系领头羊的地位。

军队的协同力要靠战争来磨合,同样,湘系的粘合力也需要政治场上的“战争”来促进。

以保下左宗棠为转折点,湘系已经基本奠定了其在清廷的地位。曾国藩也以指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找回了自信,挽回了自己在战场上丢失的颜面。

事后,左宗棠就正式进入了清朝的官僚系统,以四品京堂候补的身份襄办署两江总督曾国藩军务。这是186059日的事。

同时,曾国藩也在左宗棠被任命的前一天拿到了兵部尚书加署理两江总督的实权。两个月后,清廷正式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同时还授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湘系在曾国藩的指挥下在战场和官场同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之后,曾国藩的主要任务就是:借着太平军的势将湘军进一步做大;将左宗棠等心腹运作到封疆大吏的位置。

1860810日,在曾国藩的大力支持下,左宗棠的楚军正式建成,初步规模为5804人。

楚军是湘军势力的延伸

图源/剧照

这就是曾国藩的精明,他知道在剿灭太平军之后湘军必然会成为朝廷的重点针对对象,所以就提早让左宗棠组建了楚军、李鸿章组建了淮军,作为湘军势力的延伸,而且故意在湘军和楚军之间制造矛盾,让两军对立,以达到保下楚军建制的目的。

另外,曾国藩还考虑到,当太平军被剿灭之后,湘军的暮气也必然会很重,且派系林立,战斗力肯定会打折,而楚军却正当其锋。这样,曾国藩就可以通过裁撤掉湘军来调和自己和清廷的矛盾,然后以楚军的精锐作为后盾,以维护汉官、湘系在朝廷的利益。

结果就是,在曾国藩的一手操盘下,湘军大部分被裁撤,而楚军却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还成为了清廷的正规军。

既解决了湘军尾大不掉的问题,又更新了湘系直接掌控的军队,使湘系军队的战斗力始终在线。

高,确实高。

有了军队,曾国藩此后就可以继续和清廷博弈,左右天下的大事。可以说,左宗棠能够收复新疆,这其中就有曾国藩的功劳。如果没有曾国藩支持他建设楚军,没有曾国藩给他调精锐,没有曾国藩在两江总督的任上给他协调粮饷,左宗棠将走的是步步艰难。

可以这么说,左宗棠的军功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而是汉官、湘系集团式作战的结果。历史上的许多大事表面看起来都是个人作用的结果,但如果你进行深挖的话,就会发现,个人的背后其实是一个集团。政治、军事,从来都是集团式作战,孤军很难作出成绩。这一点,读史的人还是要有清醒的认知。

坊间都说,曾左矛盾特深,你看,太平军刚被剿灭,左宗棠就在第一时间参了曾国藩一本。但实际上,这正是曾国藩为了保留楚军建制并平衡湘系和清廷的矛盾联手左宗棠给慈禧演的一场戏而已。

都是曾国藩在幕后写的剧本。

而曾国藩将左宗棠运作到浙江巡抚的位置上也堪称经典。18614月,左宗棠的五千楚军以惊天的勇气打败了太平军侍王李世贤的十万大军,李世贤在江西无法立足后就将战略重心调整到了浙江,9月份,李世贤大军像狂风一样扑向了浙江,其席卷之势马上就让清军丢失了大量城池。

在太平军剑指浙江督抚府杭州城的危局下,浙江巡抚王有龄赶紧向朝廷求救,请求派左宗棠来援助浙江。清廷马上就下旨:“令左宗棠督办浙江军务。”

这是湘系向浙江渗透的绝佳时机,曾国藩当然不想错过,但他还是对左宗棠进入浙江一事做了精细的策划,目的就是:

通过援助浙江,将湘系的势力渗透进浙江,并让湘系完全掌控浙江的话语权;让朝廷心甘情愿任命左宗棠为浙江巡抚。

接下来就出现了这样一幕——曾国藩和朝廷频繁联系以达到让左宗棠督办浙江军务的目的,同时又尽量拖住左宗棠入浙的时间。

之所以如此,曾国藩就是在等太平军攻下杭州城,这样,就不仅借太平军之手干掉了不属于湘系的王有龄,同时也才能让朝廷感觉到湘军的重要性,从而心甘情愿地将浙江巡抚的实职授予左宗棠。完了左宗棠还可以在太平军完全摧毁清廷在浙江的旧有秩序之后放开手脚开干。

18611229日,太平军攻克杭州城,浙江巡抚王有龄自杀。

王有龄更多死于派系斗争

图源/剧照

接着就是,左宗棠进入浙江重建秩序的剧情。通过曾国藩的策划,左宗棠不仅得到了浙江巡抚的实职,还在之后将楚军的规模从五千人扩张到两万七千人。

浙江,又成了湘系新的据点。

可见,汉官、湘系发展的总方案永远是以曾国藩为主策划,以胡林翼为参谋,以左宗棠等人为实际的操作者一步步完成扩张的

随着太平军、捻军被平定,朝廷已经彻底离不开湘系了。同时,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的地位也更加稳固,避免了兔死狗烹的悲剧命运。

这就是后来慈禧在明明知道“刺马案”是湘系一手策划的情况下还是不敢深究的原因,并且将曾国藩放回了江南的根据地,继续出任两江总督。(刺马案是湘系策划,于1870年8月22日刺杀了朝廷任命的两江总督马新贻)

很明显,湘系是为了巩固在平定太平军过程中取得的根据地。慈禧深知,曾国藩、湘系,她已经根本没法动了。

实力,让兔死狗烹的历史规律在曾国藩身上失效。韩信、彭越被杀,本质上还是手里的牌不行。

这一切的一切,全是曾国藩的手笔。就是左宗棠都对曾国藩的政治权谋是心服口服,为什么曾国荃等湘军将领都服从曾国藩的指挥,原因就在这里。

等于说,曾国藩在政治这条赛道上证明了自己,并间接完成了对湘军、湘系的控制。如果他继续在军事赛道上耗,那么只会将自己仅有的威信耗光,湘军、湘系都有可能会瓦解。

可见,曾国藩及时转换赛道是多么重要。

当年的刘邦也是如此。彭城之战的惨败使刘邦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根本不具备操盘大军团作战的经验,于是就大胆启用韩信、彭越、英布等专业人才去开拓。就是刘邦再不放心韩信,但还是在垓下之战的关键时刻,将六十万汉军的指挥权交给了韩信。原因就是,他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

人呐,最怕的就是干自己并不擅长的事。笔者也曾经入局短视频,想吃到短视频的红利,但后来却发现,即使自己再努力,也追不上那些专业视频博主。而且,制作视频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自己分配给写文章的时间就更少了。

经过深思,笔者最终决定,放弃短视频。不是自己不相信努力的意义,而是这样做根本没有价值,拿自己的短板和别人的长处竞争,怎么会有好的结果。

于是,后期就将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写文章上,也因此收获了更多朋友的关注。有时候在想,短视频和文章都属于表达方式的一种,底层逻辑其实没变,都是由知识、思想、认知压缩而成的内容的竞争。而短视频有短视频的优势,文章也有文章的美,写好文章,一样可以做好自媒体。

如今看来,自己这个决定是对的。

再将话题扩展一下。如今的家长总是费尽心思给孩子报各种课外兴趣班,可他们似乎都没有想过,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涉及的领域过多,只能导致,孩子啥都会一点,啥都不精。最后还耽误了学习和成长,自己呢,也花了大把的冤枉钱。

笔者曾经和一个朋友交流过这个话题,朋友深以为然,于是将除了田径之外的所有课外班都停了,之所以只保留田径运动是因为,孩子在跑步方面特别有天赋,也喜欢。

如今,经过专业人员的指导和训练,孩子在跑步领域已经是同学眼中的明星人物,屡屡获奖。

就是说,家长一定要学会观察,在给孩子选择兴趣班的时候做好筛选,及时发现孩子最擅长的领域,然后重点狙击。这样,孩子想不有所成就都难。

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说一句话,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用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这样才能保证高质量的产出。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和“在看”。谢谢!
/
推荐阅读:
元朝之亡,大体如此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