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ι83神守生白: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

 黄帝内经参详 2024-06-24 发布于山东

持针之道,道贵常存,以治神为先,修之,养之,和之。

接续上篇推文:ι82持针之道:道贵常存

先附录原文如下:

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刺法论》

一、补神固根

《太上老君内观经》以“内观之道,静神定心,乱想不起”的方式讲究“道贵长存,保神固根”、“深根宁极”。

本大论遗篇则以持针之道讲究“补神固根”。

“补神”接续的是刺十二官源穴以补十二经脉经气之不足,气补则神旺,由于这里的语境是“刺法论”,故当从“持针之道”的角度言及之。

“补神”以气言,“固根”则以精言。

精为气之根,气充则神旺。《素问·金匮真言论》岐伯讲:“夫精者,身之本也。”精足则气充,精亏则气虚。持针之道,不但要刺补源穴以补元气,同时还要注意防止出现漏泄精气,譬如针刺孔最穴、隐白穴以止血之类。否则,前面刺补着,后面泄露着,刺补反而无益。

十二脏腑皆藏精,精亏则气虚,气虚则神衰。《灵枢·小针解》作者讲:“神者,正气也。”《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岐伯讲:“正气内乱,与精相薄,必审九候,正气不乱,精气不转。”《素问·痹论》岐伯讲:“荣者,水谷之精气……卫者,水古之悍气。”《素问·八正神明论》岐伯讲:“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持针之道,无论是刺补之道,还是刺固之道,皆以神之气正为宗。

刺补以引原气正神气,刺固以根精气深神气,是为“补神固根”。

二、精气不散

精化为气,气凝为精,转化之机相守而无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岐伯讲;“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

再《灵枢·小针解》岐伯讲:“上守机者,知守气也。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空中之机,清静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不可挂以发者,言气易失也。扣之不发者,言不知补泻之意也,血气已尽而气不下也。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要与之期者,知气之可取之时也。”机守不散则神正,否则,则如《素问·玉机真要论》岐伯讲:“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

三、神守不分

如果说“补神固根,精气不散”是方论论问题,则“神守不分”是目的论问题。

“神守不分”在《太上老君内观经》的表述是“纯白不分”。《庄子·人间世》仲尼讲:“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心斋而神守纯一无杂,谓之“不分”,神守不分,则虚室生白,如尘去镜明,寂然独照,神凝志一,如《庄子·达生》中的“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仲尼见之而赞叹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凝神于一,用志不分,是为“神守不分”。

明日继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