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巴菲特的成功大概率是因为“命好”。

 昵称21405352 2024-06-25 发布于湖南

作者:观雨者

今天我们来聊一些有关宏观经济周期的干货。

学不会的“巴菲特”

人们在谈论投资大佬时,有一个名字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

那就是沃伦.巴菲特。

图片

这位老爷子几乎就是投资界的神,他不仅在全球拥有大量的追随者,他的一言一行甚至还都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之一。

而他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地位,首先要归功于他无与伦比的投资战绩。

1930年出生的巴菲特在21岁的时候就开始在老爹的股票经济公司里当经纪人,大学毕业时个人财富已经从9800美元增长到了14万美元。

他正式“出道”是在1957年,成立了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在后来的13年中,该公司的资产从10.5万美元增长到1.05亿美元。

巴菲特本人在1968年逐步退出该公司,获利2500万美元。

图片

另外他在1962年还入股了经营纺织品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并将该公司转型为了一家多元化投资集团。

从1964年到2022年,该公司的市值增长了3.79万倍。

除此之外巴菲特还投资了可口可乐、吉列、美国航空、冠军国际集团等等。他的个人财富在2008年达到了世界第一,2023年时仍是世界前五。

这样的战绩堪称彪炳。不过仅靠成绩亮眼,还不足以成为大众偶像。毕竟全球历年的首富那么多,也不是每个大佬都有巴菲特这样的号召力。

图片

巴菲特能成为投资界的全民偶像,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的投资理念非常简单,简单到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可以试一试。

这就是赫赫有名的“价值投资”理论。

按照这个理论,投资者不需要做太多技术面的分析,只需要在某家公司的价值被低估时买入,然后“静待花开”就可以了。

非常简单,同时也非常合理,颇有“大道至简、一学就会”的风范。

原来我和股神之间只差了一个“耐心”而已。

于是“巴菲特投资流派”收获大量的追随者也就不奇怪了。

然而那些学习和模仿巴菲特的投资者们,最终活成“巴韭特”的不在少数。

图片

以至于现实中出现了这么一个奇葩的现象:

一提到巴菲特,无人不赞叹;但一提到“教你学习巴菲特”,人们就要怀疑这是不是在割韭菜。

那么问题出在哪呢?

到底是后来者学艺不精,还是巴菲特的理论本来就是错的呢?

如果我这么跟你说:

“大家之所以成不了巴菲特,并非因为大家的学艺不精,也不是因为巴菲特的理论有错,而主要是因为大家的命没巴菲特好。正所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你会不会觉得我的精神状况有问题?

“万般皆是命”

先别着急,我们先来看另一个人: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

图片

他在1920年的时候提出了一个理论,叫“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又称“长波理论”或“康波理论”。

按照这个理论的观点,经济发展是有一个完整的周期的。

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在一个完整的经济发展周期中,存在着四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是繁荣期在这个阶段,新技术的发展会造就经济的繁荣和投资的活跃,我们也会在这个时候看到股票和资产价格的快速攀升。

  • 第二个阶段是衰退期:繁荣过后的大宗商品价格和企业债务水平都处在了高位,这将导致经济出现轻微衰退。但同时因为市场上依然很有钱,所以这个时候经济发展的表现是滞胀与繁荣并存。

  • 第三个阶段是萧条期:衰退期积攒的泡沫在这个阶段走向破灭,市场资金变得十分紧张,经济活动陷入萧条。

  • 第四个阶段是复苏期:萧条期造成了大量公司的倒闭和大量债务的出清。在这之后,经济发展终于可以“轻装上阵”并开始复苏。在复苏阶段,市场又会孕育出新的技术进步。

整个周期走完需要60年左右的时间,所以平均下来每个阶段都可能会经历十几年之久。

图片

这个理论很好的解释了经济发展的基本结构,我们现在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基本也都是建立在这个结构之上的。

那这跟巴菲特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现在再回过头来看一下这位老爷子的股神生涯。

他出生的1930年,正好处在一个康波周期中的萧条期。

这一轮康波周期是由电气和化工技术所推动的,在十九世纪末进入繁荣期,然后在1920年开始衰退。

到了1929年,就进入萧条阶段了。直到1937年,美国经济才重新开始复苏。

在1937年到1948年的复苏阶段,汽车和通信技术进入了黄金时代,它们最终引领了从1948年开始的繁荣。

图片

这个繁荣期一直持续到1966年。

而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巴菲特是成长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正式出道于五十年代。

也就是说巴菲特的人生起步阶段正好贯穿了美国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从他的视角出发,市场上出现大量的公司从无名小卒成长为参天大树是常态,因为他生活的环境本来就是一个正在快速成长中的市场。

图片

所以他很容易形成“逢低买入,静待花开”的投资风格。

而又因为他出道的时候正好又是繁荣期,成功的难度较小,这使得他顺利实现了初出茅庐便旗开得胜的战绩,给市场留下了很好的第一印象:一个天才诞生了。

当然在这里我需要强调一下,巴菲特本身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投资人。他无论在什么时候出道,都可以比周围的人做得更好。

但要成为举世闻名的一代宗师,终究还是脱离不了时代的背景的。

1966年,繁荣过后的美国经济不可避免的进入衰退期。

但因为这个阶段依然有大量的热钱在市场里涌动,所以当时的人们很难察觉到衰退的到来。

图片

而巴菲特在这个时候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嗅觉和高超的操作水平,他在1968年退出了自己创立的投资公司,拿钱走人,落袋为安。

从这个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出,在衰退阶段,因为市场仍然有热钱在流动,所以优秀的投资者依然可以实现盈利,而巴菲特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一旦进入萧条阶段,那就是泥沙俱下了,谁也不能幸免。

图片

美国这一轮康波的萧条期从1973年开始。

巴菲特在这一年的投资收益率是负数,而到了1974年,他更是喜提了个人职业生涯的最差年收益率,-50%。

1982年,美国走出萧条,开始复苏。一年后,windows操作系统首次出现在世人眼前,IT技术的黄金时代开始孕育。

应该说美国在二战后的国运是相当不错的,此轮康波的衰退+萧条阶段总共也就持续了16年,是美国从十八世纪末到现在最短的一次“痛苦期”。

从1991年开始,美国就进入了由IT技术引领的新一轮康波周期,这一次的繁荣阶段一直持续到了2004年。

图片

也就是说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巴菲特只需要做一件事就足够了,那就是无脑做多美国。

而巴菲特整个职业生涯的巅峰期也恰恰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末的二十多年里。

他在这段时期的平均年收益率达到了42.4%。

图片

这就类似于一个中国投资者从90年代末开始无脑做多中国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一样。

事实上只要能够完全踩中大周期的节奏,谁都可以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那么这样的投资者厉害吗?当然厉害,但他们的成功是无法复制的。

这就是我为什么会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了。

图片

如果你要去强行复制他们的成功,就会出现下面这种情况。

踩不中节奏的打工人

很多打工人在职业生涯中可以依靠出类拔萃的专业技能去获得超过社会平均水平的高收入。但即使是这样的高薪人士,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发现一个问题:

无论工资有多高,靠打工挣到的财富永远只能线性增长。

说白了就是干多少活挣多少钱。

图片

这种财富增长模式不仅速度有限,而且增长节奏还会随着自身工作能力的波动而波动。

于是人们在攒够一定数量的钱后就容易萌生出投资的意愿。希望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来实现财富的指数级增长,最终实现财富自由,过上可以躺着数钱的生活。

但大家都是打了半辈子工的专业打工人,对于投资这个事嘛,不太会。

不会就得学,学谁呢?

很简单,谁成功学谁。

图片

人们的常规做法就是在身边找一个自己能接触到的榜样进行学习,比如说某某朋友,或者某某“导师”。

既然是学习成功的榜样,那肯定是这个榜样先成功了,你才去学习他。

于是这里就存在着这么一个逻辑:你是在你的榜样已经成功了一段时间后,才开始下场操作的。

这有问题吗?

这看起来没什么问题,先富带动后富,非常合理。

但如果把宏观周期的因素考虑进去,问题就大了。

在康波周期中,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逻辑,不同时候有不同时候的玩法。

比如说在复苏阶段或者繁荣阶段的初期,放心的买入标的并无脑做多是没问题的。

但如果在繁荣阶段的末期或衰退期也这么操作,那就很容易“高处不胜寒”了。

图片

而你和你的榜样并非在同一时间入的场,所以你就不能确定自己和他是否处在同一个阶段内。

如果你们的入场时间恰好分属不同阶段,那么你从他身上学到的经验就很可能完全没用。

这时候你或许会想,那我不去学习别人的经验,只靠自己的摸索来进行投资行不行呢?

图片

大概率还是会掉坑里。

不过这跟你个人的悟性无关,而是现实中往往存在着这么一个现象:

一个人主观上的投资意愿和市场中客观上的投资机会,经常是“错峰出行”的。

简单的说就是有机会的时候你没想法,有想法的时候又没机会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打工人一般是攒够了一定数量的存款后,才会萌发出投资的意愿。

图片

这是人之常情,兜里比较干净的时候你只会想着埋头苦干,银行卡里有一定的底蕴了,才会有折腾的冲动。

那么银行卡里的“底蕴”是怎么来的?

当然是之前一边挣着高薪一边省吃俭用存下来的。

那么这个高薪又是怎么来的呢?

当然是凭自己的本事争取到的。

没错,自己的本事确实很重要,但这里面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你所从事的行业本身处在一个繁荣期里。

总的来说,就是你在康波周期的繁荣阶段选择了一个跟周期强相关的行业。

图片

比如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美国选择了IT行业,或者在本世纪初的中国选择了房地产行业。

但康波周期的一个阶段能持续的时间最多也就十几年,短的可能还不到十年。

在你拿到高薪的时候,往往也是康波周期处在繁荣阶段的时候,等你攒够钱了,这个周期可能也进入到衰退阶段了。

所以很多高薪的白领精英,经常会在衰退期杀入投资市场,然后在萧条期“一夜回到解放前”。

美国这波IT技术引领的康波周期,从2004年就开始衰退,在2018年彻底进入萧条。

图片

白领中产们在2018年后的投资世界里损失有多惨重,大家都有目共睹。

那么这里就有个问题了:

既然经济发展是由技术进步驱动的,而人类的科技水平又在不断的向前发展,那为什么经济周期就不能一直处在繁荣阶段呢?

经济危机的本质

我们先来看一个最基本的道理:

如果某个企业或个人把资源投入到了一个赔本的买卖中,那么他就会亏损甚至破产。

这就叫资源错配

这个道理很简单,把资源放错了地方,当然不会产生效益。

图片

而无论科技水平再怎么进步,都不可能避免人们在经营活动中犯错。毕竟普通人没办法未卜先知,大家都是在不停的试错中蹒跚前行。

不过几个倒霉蛋遭遇破产并不会引发整个市场的经济危机。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们“及时破产”了,才不会导致更多的资源继续流向错误的方向,这反而对整个市场的健康运转起到了保护作用。

图片

但如果现实中出现了下面这种情况呢?

你明明是在做着一个不赚钱的项目,但却没有受到市场的惩罚,不仅没亏损,反而还做大做强了。

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很简单,不仅你自己会继续源源不断的往里面投入资源,其他人看见你赚钱了,也会一拥而上。

图片

这样的结果就是最终会有大量的资源被投到这个不赚钱的项目上。

然后突然有一天,市场规律又开始“显灵”了,于是所有投资该项目的人都受到了惩罚,出现巨额亏损。

而因为这一次被惩罚的人实在太多,浪费的资源数量实在太大,所以大家一下就全变穷了。

这就是经济危机。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这个假设莫名其妙,既然是错误的投资,为什么一开始入场的人没有受到惩罚,非要等一大堆人一起跳坑里了才开始“清算”呢?

图片

然而现实中这样的事情还真就经常出现。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基本的逻辑是这样的:

人类社会的技术进步会带来经济的繁荣,而这个繁荣又会造成人们的过分乐观。

这时候的投资者往往会对当前技术的发展前景给予过高的期望。

动不动就是革命性、就是颠覆、就是改变未来...

而过高的期望会极大的提升投资者对亏损的容忍度:

因为我坚信它未来能大赚一笔,所以我现在可以不计成本不求回报的烧钱。

图片

也就是说投资人虽然亏了,但他不认为自己在亏,他还在持续的投入。

在繁荣阶段,这样的投资者会很多,甚至还会出现大规模烧钱竞赛的盛况。

于是这个被投资的行业就会暂时处在资金非常充裕的状态。

那么对于该行业上下游的各个节点来说,赚钱就非常容易了。这些节点上的经营者们会发现订单源源不断。

图片

也就是说尽管这个行业整体上是没有利润的,但是因为大家都在往里面打钱,所以行业里各个节点的从业者们都获利丰厚。

打个比方,假设在某个市场里,制造汽车其实是不赚钱的,但只要有大量的资本往汽车制造行业里砸钱,那么做汽车轮子的厂商就不会缺订单。

但很显然,这是一种虚假的繁荣。

而这种虚假的繁荣又会反过来让市场误以为这个项目是个赚钱的买卖,进而又有更多的资源涌进来,然后这个虚假的繁荣就看起来更加繁荣了。

图片

这正是康波周期中的衰退阶段经常发生的事情。

只是如果一直没有利润,那么再多的资金也有烧光的一天。等到再也没有新的资源投进来的时候,大家才会发现原来所有的人都在裸泳。

于是嘭的一声,泡沫破裂,经济危机爆发,宏观周期进入萧条阶段。

看到这里面我们会发现,抛开战争和天灾不谈,引发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就是太多人把钱投入到了亏本的地方。

简单的说就是出现了大量的资源错配。

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其实一直都在反复干着这么两件事:

挖坑和填坑。

当然了,现代金融领域的一些操作也会放大周期波动的幅度和频率,不过这就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了。

结语.个人的应对

搞清楚我们所处的宏观周期阶段对我们个人发展的决策是至关重要的。

在康波周期中的复苏和繁荣阶段,我们所处的市场都可以认为是增量市场

所谓增量市场,就是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涌入,同时又能孜孜不倦的创造新价值的市场。

图片

在这样的市场中,经营或投资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你自身的能力,包括创造价值的能力或者寻找价值的能力。

此时个人的发展逻辑主要就是“尽可能的让自己变得优秀”

在康波周期中的衰退和萧条阶段,我们所处的就是存量市场了。

存量市场的特点是缺乏新增资金的流入,难以持续创造新的价值。

图片

而因为没有新的价值被创造出来,所以大家在这里往往只能参与一些击鼓传花式的资金盘游戏,轮流互相扮演镰刀和韭菜的角色。

图片

在这样的环境中,经营或投资的成败和你自身能力的关系就不大了,它主要取决于你所处的社会层级。

你所处的层级越高,能接触到关键信息的时间就越早,于是在击鼓传花的游戏中就越有优势。

所以这个时候的个人发展逻辑主要就是“尽可能的向大佬靠拢”

根据大环境不同阶段的特点来合理的配置个人资源,最大限度的避免个人资源的错配,正是我们在长期生活中逐渐积累优势的不二法门。

祝大家都能在萧条期苟住,在复苏期发力,在繁荣期收获。

图片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