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暴雨夜,铁道线上的风雨博弈——桂林高铁基础设施段应对防洪应急响应纪实

 WTB2255 2024-06-25 发布于湖北

暴雨夜,铁道线上的风雨博弈

——桂林高铁基础设施段应对防洪应急响应纪实

彭婉云  杨  磊

  6月19日,受持续强降雨及漓江上游水库相继泄洪影响,桂北地区各主要河流水位迅速暴涨,桂林遭遇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为保障铁路运输安全,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在管内贵广、衡柳、柳南、湘桂等10余条线路重点区段启动防洪三级应急响应。

  铁道线上一滴雨,牵动线下万人心。雨情就是号角,汛情就是命令。桂林高铁基础设施段84个防洪看守点串成一条线,19个防洪重点区段组成一个面,1780余名干部职工织成一张防洪网,这场风雨博弈,目标是万无一失。

  筑网——未雨绸缪,严阵以待

  6月17日,贵广高铁三江南至从江区间出现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其中387公里看守点最大连续降雨量达420毫米。

  20时,笔者一行来到桂林高铁基础设施段生产调度监控中心,作为全段防洪抗汛工作的“神经中枢”,各调度台一派繁忙。电话声此起彼伏,调度员接打电话好似按了“倍速”键;中心大屏幕正实时滚动气象雷达图,提示着大伙“作战”方向;段防洪办主任侯洋洋正与分管防洪副段长、雨量员分析雨情,布置险情应急预案。

  “入汛82天,大家的神经紧绷了82天。”侯洋洋粗略算了一下,今年以来,他们启动防洪四级应急响应15次、持续时间40天;启动防洪三级应急响应3次、持续时间超过13天。

  入汛以来,该段生产调度监控中心组织10名雨量员分3班双岗“观云、追雨、盯图”,对辖区设备实行24小时盯控;运用北斗卫星对铁路沿线泥石流等6大风险进行识别,通过天地巡检无人机全线航拍、VR全景影像及3D建模等科技手段,对特殊地区航拍观测并进行3D建模,为隐患整治提供理论数据支持。

  “从接到防洪部署到传达全网格成员,我们只需要30分钟。”侯洋洋介绍。

  铺网——以警为令,闻汛而动

  风雨中,无数坚毅的身影奔向防洪抢险最前线,筑成一道坚实堤坝。

  当晚,他们派出8组轨道车上线巡查,重点检查隧道洞口边仰坡、路堑边坡溜塌情况及危树侵限情况;安排69名干部职工添乘8趟确认车、6个交路的首趟动车;84个看守点24小时双人值守,每2小时巡视拍照上报线路情况。

  “我们车间的看守点由原来的6个增加到11个,干部全员在岗。桂林北站候车室增加3名应急值守人员,桂林西普速场增加2名添乘应急人员,要求随叫随到。”桂林北综合维修车间值班干部阮豪华说。作为二级网格员,他主要负责制定每天车间的各工区具体巡查任务,督促人员分配到位,同时加强雨量监控、视频调阅,做好随时出巡准备。

  22时30分,该段工务维修技术中心干部职工登上轨道车,到贵广高铁三江南至从江区间巡查。与此同时,跟班干部要完成桂林西至从江区间85公里线路的瞭望巡查工作。

  窗外暴雨如注,不时伴着雷鸣。轨道车内,防护员用手持台与调度、驻站联络员进行“天窗”确认,各小组再次梳理确认作业任务和注意事项。

  “等会我们是第一组下车,要拿上柴刀,遇到危树立即处理。”

  “我们是第二组,要步行巡线4公里,大家务必穿好雨具……”

  23时30分,在两位轨道车作业司机双重确认开车信号后,轨道车缓缓启动。窗外依旧风雨不歇,随着一组组“小黄人”陆续下车,防洪网的铺开初步完成。

  守网——迎难而上,坚守担当

  次日凌晨1时,笔者登上轨道车来到贵广高铁383公里防洪点。这是一个位于平坡之上的小屋,背后是天平山隧道,前面是一条湍急的河流。因积水淹没了看守点通向村镇唯一的道路,这里的防洪负责人伍汉已经坚守了20多个小时。其间,他的主要职责是盯控隧道桥梁高陡边坡,谨防边坡溜坍对高铁安全造成影响。

  “你们快进屋来,外面蚊虫多。”打开栅栏门,伍汉迅速将我们领进门。三四平方米的小屋里,一张折叠床、两张椅子、一个简易办公桌便是全部“家当”。我们来之前,他刚填写完巡查记录。

  “我们这是防洪最前线,越早发现问题隐患,就能越早处理,将雨情对行车的影响降至最低。”伍汉告诉笔者,出门时他特地看了气象图,猜到道路可能会被淹没,便带足了几天的衣服和干粮,以备不时之需。

  不一会儿,雨声有所减弱,伍汉带上巡查三要素:蛇药包、电筒、雨伞,准备开始凌晨的第一轮巡查。这时,他突然向我们抛出一个玩笑似的“难题”:“一会儿,你们选择汗湿还是淋湿?”

  “穿雨衣一定会出汗,不穿雨衣被淋湿。”伍汉笑着说。他告诉笔者,多数情况,他会选择汗湿,但今晚雨点小、天气闷,他选择了淋湿。

  一出门,原本有些犯困的笔者顿时清醒。约1公里的巡视路线,长着苔藓的滑石路占了100米,70度的坡道有300米,剩下的则是坑坑洼洼的泥路。且不说还要睁大眼睛留心飞虫蛇蚁,这样的户外环境即便在晴天白日里走,也不敢有半点马虎。“一定要手脚并用!”一路上,伍汉不停地提醒道。

  40分钟后,伍汉和搭档完成了巡视任务。回到看守点,无论是选择汗湿的我们,还是选择淋湿的他们,身上的衣服都湿了大半。

  来不及换衣服,他拿起手机终端向调度汇报道:“383公里看守点,设备一切正常。”

  这是无数个雨夜,回响在桥与隧、山与河之间的铁路“佳音”,也是铁路人不舍昼夜、逆行风雨追逐的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