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读书笔记连载(一)

 白桦树2008 2024-06-25 发布于内蒙古
按语(推荐语):我参加了北京有爱读书会于2024年5月20日起开始的《大学》《中庸》读书活动,并应约为共读活动写了推荐语

《大学》为中国古代典籍名篇之一,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阐述了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原则和途径,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依据。宋代大儒朱熹将《论语》、《孟子》和礼记中的两篇《大学》《中庸》合并成四书,《大学》为四书之首。

何谓《大学》?《大学》非童蒙之学问,而是大人之学问。大人乃成人,成人之“成”并非指在生理发育上的成熟,而是指在道德心性上的完成。因此,《大学》是立规模,是儒学的大门,是儒家修养的框架和结构(即朱熹所概括的“三纲八目”),是学习儒学必读的经典大书之一。

《大学》在中国古代的经学教育中可谓经典之经典,它有纲有目、有规模有节次,它由纲及目、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向世人展示出中国古代哲人所孜孜以求的道德修养境界之所在。

《大学》强调个人品德与家国情怀的结合,对于人生抉择和道德困境提供智慧教诲。阅读《大学》有助于了解儒家思想,为个人行为准则提供指引,对家庭教育和社会治理亦有深刻启示。

我将自己的读书笔记连载于此,分享给有缘读到的人,希望我粗浅的认识能对您了解《大学》这部经典有所帮助

图片

《大学》读书笔记(一)

2024.5.20. Mon. Day1
今天阅读了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经典藏书《大学》之前言。
译注作者王国轩在前言中介绍了《大学》这部中国古代典籍名著的发展历程。从春秋时期成书时为《礼记》中的一篇(第四十二篇),到唐代韩愈等引用《大学》而引人注目,到宋代二程和朱熹的重视,尤其是朱熹作《四书集注》而成为四书之首,再到元明清乃至近代,《大学》越来越成为中华文明的“独有宝贝”。
《大学》只有1753字,字数虽少,却是一部经典大书,其道理明白,意义深刻。朱熹在作“集注”时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这一编排,便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
朱熹说《大学》是“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规模: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即“三纲领”;节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八条目”。
朱注影响甚大,成为其后历代科举考试的圭臬。而明代王阳明并不赞成朱熹改正《大学》,而是持守古本,不像朱熹那样突出格物穷理,而是注重诚意。
孙中山先生赞赏《大学》中的修养目标和修养方法,认为这些是“应该要保存”的中国的“独有宝贝”。以大学为规模和节次的中华文明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2024.5.21. Tue. Day2
今天阅读了《大学》第一章
此章朱本称“经一章”,也是全书的总纲,中心思想的集中体现,后面各章是围绕此中心思想进行的详细论述和解释。《大学》的特点是有纲领有条目,有规模有节次。纲领引领全文,条目是细化的具体内容。纲举而目张,有很强的操作性。
首章不愧为“经”,不但思想深刻,而且结构清晰,层层推进,语言洗练,朗朗上口,无论“读来”还是“想去”,都如“经”一般,让人禁不住反复吟诵。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说的“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说的“八条目”。总的方向是焕发整个社会注重弘扬光明正大的德行,使人们齐恶从善,人人都达到完美的境界。所以要从自己开始,格物穷理,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最后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反复读首章,能体会到中国上古哲学中蕴含的物理(道)和逻辑。我体会较深的,如:“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虽然这里的“知止”是知道目的地的意思,就是知道目标(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而我从另一方面将其理解为“知道停止”,面对物欲、权欲或其他不健康的欲望(如网瘾、酒瘾、牌瘾等各种瘾),人会贪婪而心不定,只有知道停止才能让躁动的心安定下来,然后“定而后能静,,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心安静下来,才能深入思考,只有深入思考了才能有所收获(或产出)。再如:“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简直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大道,“物”是自然(物理),“事”是社会(人事),都有其本末、始终、先后之秩序和规律。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