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81-1985上四年级的同学,还记得语文第八册吗?

 中学生读写 2024-06-26 发布于山东

写在前面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语文课代表,与你阅尽千帆,初心不改,归来仍是少年。

这么多年来,我读了那么多书,但回头想想,就觉得精读老课文,才是性价比最高的读书方式。每一篇老课文,都经过编者千挑万选,都曾经融入我们的少年记忆。重读老课文,就是重读自己的青少年时光。

温故知新,大道至简。请相信,所有的人生道理,都已经被老课文“剧透”了

今天“老课文公众号将大家一起回顾历年来的语文教材,寻找那并不遥远的温馨记忆。

不过,教材使用年份可能略有出入,如果您当年用的教材不是这一版,请给我们留言,以便修订。

1.那几年

1983年,整个中国都很穷,那时候,我们和西方国家的差距还很大。

那一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红外天文探测卫星艾拉斯号;

那一年,苹果公司发布Apple Lisa电脑,它是首个配备鼠标的个人电脑,是电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那一年,美国制订了第一个用于发展拦截敌军导弹技术的提案,媒体称这个为“星球大战”……

还有一件事大家一定记得,那一年,张海迪被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称号,从此我们开始了向海迪姐姐学习的漫长历程。

就在这一年春节过后,我们领到了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材,新学期开始了!

2.封面与目录

从1984年开始,国家更改了学制,取消了十年制(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2年),小学和初中开始有了六三学制和五四学制两种,教材也随之更换。

这套诞生于1978年、修订于1979和1980年的教材也完成了使命,所以,从第7册到第10册,连封面都没有再认真设计,一直用下面的封面,只是每册换一换颜色。

但教材内容都是很不错的,这都是事先编好的,也是之后五年制语文教材的初稿。本册目录如下。

3.两篇看图学文

“看图学文”第一课是《燕子》,作者郑振铎。直到现在,我还记得第一段对小燕子的描写:

“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个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第二课是《梅雨潭》,作者是朱自清。这篇散文写出了自然之美和生命之力,读后让人更加热爱自然,更加热爱生命。

“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这个比喻,除了“多芒”我至今不懂之外,别的都还好。

4.课文插图

下面是这一册中其他的插画,你能记起是哪篇课文吗?

5.我喜欢《挑山工》
如果说有哪篇课文融入了我的生命,那只能说有两篇:一篇是《挑山工》,一篇是《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挑山工》是当代作家冯骥才写的一篇散文。作者先写“我”在登秦山时发现一个疑问:挑山工的登山路程比游人长,但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然后写“我”与一位挑山工相遇,通过交谈,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解开了这个疑问;最后写“我”从泰山回来后,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一直挂在书桌前。
这篇课文给我留下哪些深刻印象呢?主要有下面几点——
一是挑山工的形象。从读完这篇课文开始,一直到今天,我每次登山,都盼望遇着挑山工——他应该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挑着沉甸甸的货物,脸儿黑黑的,眉毛浓浓的,牙齿很白很白,肌肉黑黝黝的,穿一件红背心,一步一步往山上走去。
二是那两句描写挑山工登山的句子“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可是,“挑山工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你轻快地从他们身边越过,以为把他们甩在后边很远了。你在什么地方饱览壮丽的山色,或者在道边诵读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或者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洗脚,他们就会不声不响地从你身旁走过,悄悄地走到你的前头去了。等你发现,你会大吃一惊,以为他们是像仙人那样,是腾云驾雾赶上来的。”
在文中,“我”和挑山工四次相遇,在山下,见到这位个子不高的挑山工;我们手拄青竹杖,却累倒在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道前的时候,再次看到了他当我们满头大汗,爬上了半山的五松岭,又看到了他;在一览众山小的极顶小卖部前,又一次碰到了他。
山脚下,回马岭,五松亭,极顶小卖部,读完这几个地名,不过两秒钟,但是对于身负重物的挑山工来说,攀爬起来谈何容易!仅泰山十八盘一段山路,就有1600多层石级,只登这一段路,就需要四个多小时,挑山工靠的是什么呢?
三是挑山工说的那句话。“你们走得快,可是你们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呗!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看来,无论,都需要目标专一,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才能达到目标。

“一步踩不实不行”“一个劲往前走”,挑山工的每一句话都像一句人生格言,在朴素中蕴涵着坚毅。如“就得一个劲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原来,挑山工身上存在的不仅有力量,还有精神,也难怪作者要把挑山工画入画中。

6.《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带来启示
诗人普希金写起童话来,那绝对是又有“言值”又有内涵。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老太婆起初的欲望只是想要一只新木盆,但得到了新木盆后,她马上就要木房子,有了木房子,她要当贵妇人,当了贵妇人,她又要当女皇,当上了女皇,她又要当海上的女霸王,让那条能满足她欲望的金鱼做她的奴仆,这就忘记了自己是谁,越过了界限,一切回归到起点。
这则寓言是如此深刻,若干年后,我在读《红楼梦》时,又在小说中读出了普希金的警告,下面这些诗句,实在是太妙了。
身后多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普希金用童话告诫我们,人类的欲望是填不满的黑洞,穷人有穷人的欲望,富人有富人的欲望,人性总是“得陇望蜀”“欲壑难填”。“人心不足蛇吞象”,人,如果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最终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人到中年的朋友,建议您多读读老课文,心就会静下来,欲望也就没那么多了。

谢谢普希金,谢谢小学语文第八册!


公众号推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