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傲慢与偏见》:19世纪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

 自在飞花轻似烟 2024-06-26 发布于黑龙江

爱情和婚姻是小说永恒的主题,1813年问世的《傲慢与偏见》可以称得上最著名的爱情小说之一了。但如果认为《傲慢与偏见》只是一部单纯的爱情小说,那就大错特错了。杨绛就曾说:“《傲慢与偏见》是以恋爱婚姻的角度,来描写世态人情。”这里所谓的世态人情,就是19世纪初期英国乡村中,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中产阶级日常生活,以及当时英国的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

一、历史社会背景

奥斯汀家族历史悠久,和英国的许多大家族一样,他们依靠羊毛贸易起家,通过大量购置土地,成了乡绅阶层。不过,到了简·奥斯汀父亲那一代,家道中落了。简·奥斯汀的母亲出身书香门第,她一共生了八个孩子,简·奥斯汀是最小的女孩。

简·奥斯汀的三哥叫爱德华,他从小就被当地的大富豪收养,继承了对方的家产,变得非常富有。爱德华在父亲去世之后,提供了一个田庄,供养母亲和姐妹。可以说,一辈子没有结婚的奥斯汀能够安心创作,完全得益于爱德华的资助。此外,简·奥斯汀的四哥亨利娶了一个丧偶的法国伯爵夫人,她也是简·奥斯汀关于欧洲上层社会的知识的来源。亨利夫妇生意做得很成功,也大力资助了她小说的出版。

在19世纪的英国,贵族、乡绅、军人、传教士等男性角色是社会主体,掌握财产的继承权。比如小说里,贝内特家庭育有五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每年2000英镑的地租收入在贝内特先生过世,只能由贝内特先生的表侄继承。所以,贝内特太太才想要赶紧把女儿嫁出去,赶紧找一条退路。

了解这一层背景,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简·奥斯汀的爱情与婚姻观念当中,财产与阶层如此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傲慢与偏见》一开篇就提到了财产和婚姻的问题:“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二、小说情节梗概

小说中最主要的人物关系,是五对夫妇的婚姻。

居住在朗伯恩庄园的乡绅贝内特夫妇成婚23年,他们有5个女儿和一个远房侄儿柯林斯。小说中,大女儿简与宾利先生相爱并结婚,二女儿也就是本书的主人公伊丽莎白与宾利的好友达西先生结婚,这两对夫妇的婚姻是作者赞许的,因为双方身份相当而又情投意合。下面两对则是作者反对的:只有15岁的小女儿莉迪亚与达西管家的儿子威克姆私奔,二者的结合是达西为保全体面出钱促成,夫妇俩婚后也依靠亲戚接济,却自以为前卫;还有一个就是伊丽莎白的好友夏洛特,为了财产和社会地位,嫁给柯林斯为妻。除了上述五对夫妻之外,贝内特还有两个未成年的小女儿;陆续登场的人物还有达西的妹妹达西小姐,宾利的妹妹宾利小姐以及达西的姨妈凯瑟琳夫人等。

嫁女儿是贝内特太太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所以当宾利先生携家人和好友达西先生来到庄园,很快就被盯上了。达西先生身份高贵,但是为人冷淡傲慢。在舞会上,宾利与简一见钟情,跳了两次舞。伊丽莎白忙于观察宾利怎样对她姐姐献殷勤,压根儿没想到达西也逐渐对自己产生了兴趣。又一次舞会,达西彬彬有礼地邀请伊丽莎白共舞,却遭到了对方的拒绝。

与此同时,伊丽莎白结识了附近一个风度翩翩的青年军官威克姆,他是达西管家的儿子。威克姆告诉伊丽莎白,由于达西的阻挠,自己失去了一次当牧师的机会,同时他一再声称达西是个傲慢的人。威克姆的话进一步加深了伊丽莎白对达西的成见。

达西虽然欣赏伊丽莎白,但无法忍受她的母亲以及妹妹们粗俗、无礼的举止。他担心简只是看上了宾利的收入和家产,并非是钟情于宾利,便劝说宾利放弃娶简。宾利的姐妹也想让宾利迎娶有三万磅嫁妆的达西小姐。在他们影响下,宾利便离开了他们家暂时居住的内瑟菲尔德庄园。

之后,伊丽莎白应朋友夏洛特的邀请来到了柯林斯夫妇家里。期间,凯瑟琳夫人,也就是达西的姨妈邀请大家到她家里作客。三个星期后,达西和表哥也来到凯瑟琳夫人这里。伊丽莎白从达西的表哥口中得知达西阻拦了宾利先生与简的婚事,这加深了她对达西的愤懑。

但是一天,达西突然来访,表白了他对伊丽莎白的爱慕之情,遭到了伊丽莎白的断然拒绝。第二天,达西写了一封为自己辩解的信,伊丽莎白读完信后百感交集,感到自己错怪了达西。

回家后,伊丽莎白应邀与舅舅一家到德比郡去旅行,途中参观达西的庄园,途中出现的达西告诉伊丽莎白,他的妹妹达西小姐,宾利先生和他的姐妹,明天都会来到达西庄园,他希望到时能把这些人介绍给伊丽莎白,伊丽莎白对此非常高兴。

第二天早上,达西小姐刚到几个小时,达西就带她拜访了伊丽莎白,没有多久宾利先生也来拜访。这时,伊丽莎白连续收到简寄来两封信,信中报告了一个不幸的消息:妹妹莉迪亚与威克姆私奔,下落不明。伊丽莎白读完信后大惊失色,而此时正赶上达西来访,慌乱中的伊丽莎白告诉了达西事情的真相。

当伊丽莎白赶回家里时,贝内特先生已进城寻找女儿,而贝内特太太则痛哭流涕,唉声叹气。贝内特先生没有找到女儿,但不久却接到一封信说,如果贝内特先生答应提前把莉迪亚应得的一千英镑遗产分给她,并且在贝内特先生有生之年,每年再给她一百英镑,威克姆便愿意娶她。贝内特先生无可奈何地同意了这个条件。

不久后,新婚的莉迪亚和威克姆回到了朗伯恩庄园。莉迪亚无意中透露出达西曾出席了她与威克姆的婚礼,这使伊丽莎白大吃一惊。原来是达西先生慷慨解囊,才迫使威克姆答应娶了莉迪亚。这使伊丽莎白渐渐从心底放下对达西的偏见,慢慢接纳了达西对她的感情。

大约一星期后,凯瑟琳夫人突然来访,她企图阻止伊丽莎白接受达西的求婚,声称自己的女儿也就是达西的表妹已经与达西定亲,要是伊丽莎白嫁给达西,则会给达西家族带来耻辱。面对这一无理要求,伊丽莎白毫不畏惧地拒绝了。当她与达西再次见面时,达西不失时机地又一次表白了他的真心,伊丽莎白愉快地接受了他的求婚。

三、小说背后的19世纪英国社会

庄园是英国贵族阶级、乡绅家族在乡村的宅邸,是英国民族个性的极致体现,它一直被认为是英国社会的缩影。18、19世纪的英国乡村庄园,是各种故事发生的理想舞台,政治、战争、爱情、阴谋、幽灵、疯女人悉数登场,诉说着英国社会历史的变迁,以及在这种变迁下,个人命运的起落沉浮,这也使得庄园成为女性文学小说中描绘的重心。

简·奥斯汀的笔墨充满纤细的女性经验,庄园更像是一个容器,而局促狭窄的具体空间才是人与人之间的发生冲突的环境,比如书房、舞会、房间等等。

当时的英国,工业革命还没有兴起,中产阶级白手起家,赢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但却不能与当时社会上的贵族相提并论,想要提高社会地位,最好办法就是联姻,中产阶级的女儿嫁给优雅的贵族子弟。小说中的贝内特是生活优渥的乡绅,而达西则是贵族。

与伊丽莎白的婚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的好友夏洛特。夏洛特27岁了,很着急出嫁,贵族的绅士达西、宾利,她都在舞会见到了,但是她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仅没有达西小姐3万磅的丰厚嫁妆,也没有伊丽莎白的美貌和聪慧的头脑,所以她选择嫁给柯林斯牧师,从此生活无忧。当一个人面对用婚姻赢得的房子时,她说:“只要能忘掉柯林斯先生,这房子的里里外外倒真是舒服得很。”

夏洛特是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者,她的婚姻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她的经历在《傲慢与偏见》当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是严格的、毫不含糊的现实主义—— 这就是真实生活, 而不是罗曼史。正因为有夏洛特的“功利”选择,才映衬出伊丽莎白超越功利的独立精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