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庆华:这瓜名是皇帝赐的

 温馨微语 2024-06-26 发布于江苏

1


1



 /刘庆华 



中国有很多被誉为“乡”的地方。如“牡丹之乡”洛阳、荷泽;“丝绸之乡”苏州、杭州;“陶瓷之乡”景德镇………无不标志着这些地方独特的物产,告诉人们,这个地方的特点、历史和文化。
我要说的”乡”,叫“瓜乡”——哈密瓜的故乡。
当年,我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哈密,村村队队种哈密瓜,要说种多少瓜,毫不夸张的说,种多少粮,就种了多少哈密瓜。反正,新疆不缺的,就是地。要问瓜田有多大,说无边无际也不过分,晚上看瓜棚里的灯火,照亮半边天,看瓜人巡查瓜地,都骑着马。
哈密,无愧”哈密瓜的故乡”,这顶桂冠戴得牢牢的,戴得名副其实,戴得名归实至。
地大瓜多瓜香瓜甜,还有比这更荣耀的是,哈密瓜的名字,还是皇帝赐的呢!
史载,康熙三十七年的元旦朝宴上,一种普通的甜瓜,作为贡品送到了朝廷,康熙大帝和群臣们,品尝了这甜如蜜的贡品,赞不绝口。
康熙帝问,此物叫什么名?大臣们面面相觑,均不知其名。这时,初次入朝的哈密王站起来答道:这是哈密臣民贡的瓜,特献给皇帝和大臣享用,以表臣子的一片心意。
康熙大帝听后思忖,这么甜的瓜,应该有一个名字。便金口一开,此瓜产自哈密,又是哈密王所贡,就叫“哈密瓜”吧。
从此,世上有了“哈密瓜”。
康熙大帝没赐瓜名以前,哈密的甜瓜种植,已有四千多年历史。早在东汉时期,这瓜就作为贡品,进贡给皇室了,只不过没有名字。
唐朝时,哈密产的甜瓜已名声大盛。“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华。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这是骆宾王从军西域,路过哈密时留下的诗。“归期未及瓜”,表明在他离开哈密时,未能品尝到当地的瓜而深感遗憾。
元代耶律楚材在《西域尝新瓜》中写道:西征军旅未还家,六月攻城汗滴沙。自愧不才还有幸,午风凉处剖新瓜。
骆宾王“归期未及瓜”。耶律楚材“午风凉处剖新瓜”,一个“剖”字,告诉人们,他吃上了瓜。他俩都是清朝以前的人,都为这瓜而歌,可见,这瓜甜得很出名。
西域边地,哈密绿洲,怎么有如此香甜的瓜呢?也许从这里的特殊地理和气候上,能找到答案。
哈密,在我国大西北的新疆最东部,全市总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比浙江省还大,但总人口仅67万,还没有江苏省的一个县人口多,真正的地广人稀。
由于地处内陆,戈壁高山环绕,远离海洋,海洋上的湿润气流,很难到达这里。雨量很少,气候干燥,日照时间长,日夜温差大。
夏季,白天烈日炙烤,温度很高,夜晚又急剧下降,人们用“早穿皮袄午披纱”来形容这里昼夜温差之大。正是这独特的气候,才长出品质上等、甘甜如蜜的瓜。
“瓜乡”产的“金皇后”,瓜瓤金黄,肉甜香蜜;“黑眉毛”,甜得侯喉,一口能甜掉大牙,香透筋骨;”黃河蜜“,芳香爽口,舒甜润喉。
每年夏秋,哈密千里沃野,瓜熟蒂落,香透绿野,城乡街镇,大街小巷,田头路边,市场超市,摆满了哈密瓜,哈密瓜散发岀的香味,连空气都香透了。
来自国内外的瓜商,云集哈密乡村,梦游全中国最香甜的地方,不为酒醉,愿为瓜迷。
清代那位著名的铁齿钢牙纪晓岚很有福气,他被发配新疆,在哈密过足了瓜瘾,由衷赞叹:葡萄莫胜于吐鲁番,瓜莫胜于哈密。
康熙皇帝的金口玉言,赐予“哈密瓜”的大名,不仅瓜有了名,哈密这个边远小城也跟着沾了光、扬了名。
哈密瓜的名字是皇帝赐的,沾了皇气的哈密瓜。引来了万千西游的人们,游人奔瓜而来,饱了口福,也饱了眼福。这里的自然风光,历史遗迹,同样不负“哈密瓜”盛名。
如今,闻名遐迩的“哈密瓜”,早就褪下皇室贡品的荣贵,走进了亿万百姓家的餐桌案头!
竟管这样,人们依然循着瓜香,千里迢迢,涌向“哈密瓜的故乡”,就是为了亲口尝尝,被康熙大帝品尝过并赐名的哈密瓜的原汗原味。似乎不这样,心里总是有所不甘。

作者简介

刘庆华(大华),国铁退休,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曽供职于新疆哈密日报社,乌鲁木齐铁路局党委宣传部。乌鲁木齐铁路局文协会员,南京市江北新区作协会员。参与采写编辑5部报告文学集,由中国旅游岀版社、中国铁道岀版社、新疆人民岀版社岀版发行。200多篇(首)散文(杂文、随笔、评论)、诗歌、报告文学、电视片等作品在全国各级各类报刊台发表,获省部市厅局级奖励若干。座右铭: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坚持是不变的信念。现住南京市江北新区,在乌鲁木齐市和南京市“候鸟”式游走。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往期链接

刘庆华:我看到了生命的再造和倔强

刘庆华:“名片”无字

刘庆华:山芋年代

刘庆华:“偷车”学骑

刘庆华:疑似“桃花”开五月

刘庆华:路边古榆(外一章)

刘庆华:登阅江楼(外一首)

刘庆华:“布谷”声声唱槐花

刘庆华:榆树入春

刘庆华:站在村头看炊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