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黑龙江】舒展 |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述略(随笔)

 家乡文汇 2024-06-26 发布于黑龙江



作者简介:

    舒展 1948年春生于五常红旗满族乡,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黑龙江省文史馆馆员、省作协会员、省诗协顾问。著作有《沧桑诗稿》《黑龙江民族风情》等。

随笔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述略

--————————--

  【黑龙江】舒展

    黑龙江省因江而得名,是一个多民族杂居、散居的边疆省份。全省有54个民族,380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97.6万,占全省总人口5.65%。少数民族主要有满、朝鲜、回、蒙古、达斡尔、锡伯、鄂伦春、赫哲、鄂温克、柯尔克孜等10个世居民族。这些民族分为两大类、五个系统。两大类即指土著民族与非土著民族;五个系统即指种族、语言的区别。满、蒙古、达斡尔、锡伯、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是土著民族;汉、朝鲜、回、柯尔克孜等是非土著民族。在古代从种族、语言上分类有汉、满—通古斯、蒙古、古亚细亚、突厥等五个族系。由于历史的原因,其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聚 居”的特点。满族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和黑河等边疆地区;朝鲜族主要分布在牡丹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回族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的城镇和大中城市;蒙古族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嫩江流域;锡伯族散居在全省各地;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地区;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讷河市;赫哲族主要分布在松花江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同江市、抚远市和饶河县):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在富裕县。全省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区划有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66个民族乡(镇),702个民族村。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全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到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民俗文化都有所变化,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生活在农村的少数民族群众基本上都以农耕为主,以畜牧为副,兼营其它产业。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省民族地区国民经济生产总值282.3亿元,农村人均收入8305元。

    黑龙江流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生活在这里的各古代民族纵横驰骋,持鸢雄飞,不断地创造生活,不断地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譬如肃慎族系的靺鞨、女真和满洲等民族,濊貊族系的夫余等民族,东胡族系的鲜卑、契丹、蒙古等民族。她们的历史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黑龙江流域的旧石器与新石器时代

    黑龙江流域留下了十分丰富的石器文化遗址,证明人类早期就在此区域活动,黑龙江流域旧石器文化属于晚期形态。扎赍诺尔蘑菇山旧石器文化遗址距今约二三万年,石器用安山岩自然风华的石块加工而成。器形大,以刮削器为主。漠河老沟河旧石器文化距今1万至3万年间,石器为砂岩和石英岩打制,有石片、尖状器、石核砍砸器、龟背状刮削等,属于石片文化系统‚。塔河十八站旧石器文化遗址距今约1.2万年前,分为四层,第三层为旧石器文化层,出土器物有半月形刮削器、龟背状刮削器、圆头刮削器、长方形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石叶、砘石核等1070件ƒ。黑龙江西部地区的旧石器遗址还有阿里河西北的嘎仙洞,龙江县的景星、碾子山等地ƒ。齐齐哈尔市的昂昂溪大兴屯石旧器文化,距齐齐哈尔市昂昂溪东南18公里,西距嫩江约20公里,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300米。据碳一14测定年代为11800 ±500年,其石器为直接或间接打制,雕刻器形式丰富。出土的石器有砍斫器、雕刻器、石核、石片等④。位于哈尔滨顾乡屯的旧石器文化遗址,发现了少量的石器和骨器,包括石器、石片、石核、石屑、骨器和大量的古生物化石。据推算,时期不会晚于距今1万年ƒ。哈尔滨黄山旧石器文化遗址位于哈尔滨市东郊。在这个遗址发现了人工打制的石片和人工打击痕迹的石屑、石块等。所发现的一枚为“修理台面的石片”出现于旧石器中晚期,估计在5—6万年左右ƒ。哈尔滨阎家岗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文化遗址是新中国黑龙江古人类、旧石器考古的一项重大发现。经专家鉴定,这块头骨化石残片属右侧顶骨后部,靠近枕角区,上面有一小部分人字缝锯齿,某些地方比现代人头骨更为原始,属晚期智人。同时还发现若干打制石器、石片、石核等,以及大量的猛犸象,披毛犀、东北野牛、普氏马、晚期鬣狗等二十多个种属的古动物化石,经碳—14测定,其年代距今22370±300年ƒ。饶河小南山旧石器文化遗存有石器、骨器和古生物化石共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东的一处旧石器遗物点⑤。据碳—14对一块可能是人食其肉后扔下的碎骨测定,距今13000±460年⑥,五常市龙凤山乡学田村古代先民活动遗址,距今4.2万年至4。5万。旧石器时代时间跨度为二三百万年前至一万年前,占人类历史的99.8%,年黑龙江流域的旧石器文化遗存,都属于旧石器文化晚期,处于晚期智人阶段,正在向现代人进化。这也说明黑龙江流域的旧石器文化是从南方传播而来的。我国和美国等国科学家“人类迁徙遗传地理图谱计划”采集了2万多个中国人DNA样本,发现阿尔泰语系各族是在2 万多年前沿海岸线北迁而来的⑧。其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征实。黑龙江流域也有中石器文化遗存,比如札赉诺尔文化和哈尔滨周围的中石器遗物点等ƒ

    黑龙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分布广泛而且与三大族系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西部的铜钵好赉文化位于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左旗铜钵庙以北11公里,“石器以压制为主,也有打制和磨制的”“从大部分石器的器型和用途看,说明当时人们从事渔猎生活。由于出土了石杵、石磨盘经及研磨器和磨制石器,也可以认为当时似已存在原始农业并已相对定居,只是压制石器数量很大,故原始农耕比重远不及原始渔猎经济。”铜钵好赉文化可能属于东胡先世的文化ƒ。中部的昂昂溪文化遗址位于齐齐哈尔市附近,与其相同的文化类型的遗址分布于嫩江中下游和松花江中游一带。昂昂溪文化类型以压制石器为主,使用相当数量的骨器,陶器仅见钵、盆、罐等,经济以渔猎为主,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发展阶段。从族属上看,其文化应是  先世的遗留和创造ƒ。新开流文化遗址位于密山兴凯湖和小兴凯湖之间的湖岗西端,文化层堆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墓葬,下层多为鱼窖。生产工具已经压制石器为主,磨制石器较少,直接打制的罕见。骨、角、牙器发达。这些表明当时有一支以捕鱼为主兼容狩猎的氏族在这里定居ƒ。据对该遗址上层五号墓人骨的放射性碳—14年代测定,距今5340±90年,树轮较正年代距今6080±130年。在上述三大新石器文化类型中,这可能属于较早的一种。根据这种文化类型的分布范围,与后来肃族的居住地相应,故新开流文化类型的居民可能是肃慎族的先世ƒ。新石器时代是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由全盛走向衰落的历史阶段,包括了母权制和父权制两个阶段。对于黑龙江流域而言,其发展阶段相对滞后一些,贫富分化不明显,但为黑龙江流域三大族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    二、黑龙江流域古代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大约在公元前4千年至公元前1千年的青铜时代,人类已经先后进入了奴隶制社会,而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各古代民族,其社会历史进程还是十分不平衡的。

    (一)肃慎族系

    在黑龙江流域的三大族系中,肃慎族是最早见于古代记载的,帝舜“二十五年,息慎氏来朝,贡弓矢⑨。”关于肃慎的地理位置,综合各种文献,其西部和南部与  接界,即在松嫩平原以东,第二松花江及绥分河以北,东滨海及黑龙江中下游 广大地区⑩。根据对莺歌岭文化遗址的发掘,距今约3000年的肃慎人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已经定居,从事农业和渔猎生产。肃慎已经进入农村公社阶段,地域关系已经形成。肃慎人“夏则巢居,冬则穴处。父子代为君长。无文墨,以言语为约束,绩貂毛以为布,以足挟肉而啖之。得冻肉,坐其上令暖。地上无盐、铁,烧木作(灰),灌取汁食。⑾”在《山海经》的记载中,肃慎人“穴居,无衣,衣猪皮,冬以膏涂体厚数分,用却风寒。其人皆工射,弓长四尺,劲强,简以楛为之,长尺五寸,青石为镝。……晋大兴三年,平州剌史崔宓遣别驾高会使来献肃慎氏弓矢,箭镞有似铜骨作者。”⑿《晋书》的记载更为详尽:“其路险阻,车马不通。夏则巢居,冬则穴处。父子世为君长。无文墨,以言语为约。有马不乘,但以为财产而已。无牛羊,多畜猪,食其肉,衣其皮,绩毛为布。……无井、灶。作瓦鬲,受四五升,以食。……相盗窃,无多少皆杀之,故虽野处而不相犯。有石、皮骨之甲,擅弓三尺五寸,  矢长尺有咫。其国东北有山,出石,其利入铁;将取之,必先祈神。周武王时,献其  矢,石砮……及文帝作相,魏景元末,来贡  矢、石砮、弓、甲、貂皮之属。”⒀ 这段记载,描述了肃慎人农村公社时期的状况,也说明肃慎人正在迈向文明社会的门槛。位于宁安镜泊湖南端的莺歌岭文化遗址,距今约三千年,时间和地域上可能与肃慎的记载吻合ƒ。莺歌岭文化遗址分为上下文化堆积层。下层出土的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手制,器形有罐、碗、杯等,纹饰以“人”字形为基础,还有以篱点纹连成的“之”字形图案,以及平行线纹、印纹、席纹、回纹等。石器有肩石锄、板状砍伐器、亚腰形石锄等,多为打制。上层出土的石器以夹砂黑灰陶为主,红褐陶占一定比例,手制,陶质较粗,火候不匀,陶色不纯,器型有瓮、罐、钵、碗、盘、杯、釜、甑等,典型器物有敞口深腹罐,口沿部分有齿状花边的深腹罐、折唇罐、碗、釜、甑等,纹饰有划纹、指甲纹、绳纹等,以素面为多,有的表面打磨得很光滑。还有陶纺轮等。石器以磨制石器为主,有长身斜刃斧、锛、凿、穿孔股背弧刃刀、长方形穿孔刀、矛、镞、环形斧、齿轮状石器、杵、马鞍形磨棒等:压制石器有曜石制成的石镞等。骨器有锥、针、簪、镞、鱼钩、枪头、甲片、牙刀、狍角锄等,还出土了陶制的小型原始艺术器,有陶猪、陶狗、陶熊等ƒ。这些出土的文物表明,当时的肃慎人从事原始的农业、畜牧业,兼事渔猎,农业已进入到锄耕阶段,并有了简单的手工纺织。大量的农业生产工具的出土证明,当时的肃慎人已经过着比较稳定的原始农业生活,出现了以耒耜为工具的耦耕。渔猎经济还占较大比重。类似莺歌岭下层文化类型的遗存,主要是类似这件文化类型的商片,大体分布在牡丹江流域到绥芬河流域、吉林东部及苏联南滨地区。类似上层文化类型的分布范围北起牡丹江下游和兴凯湖畔,南至朝鲜半岛北部海岸,东至海,西达张广才岭东麓ƒ。由新开流文化演变而来的饶河小南山遗址、抚远海青遗址也可能是商周时期的肃慎遗存。

    挹娄人的文化较之肃慎人有较大进步。有“五谷、麻布,出赤玉,好貂。无君长,其邑落各有大人。”⒁ 出现了贫富分化,“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接至九梯。”⒂“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夏则裸袒,以尺布蔽其前后。……无文墨,以言语为约。……俗编发。将嫁娶,男以毛羽插女头,女和则将归,然后致礼聘之。……有石,皮骨之甲。……其人众虽少,而多勇力,处山险,又善射,弓长四尺,力如砮,矢用,长尺八寸,青石为镞,皆施毒,中人即死。……东夷饮食之器皆用俎豆,唯挹娄独无,法俗最无纲纪。”⒃

    勿吉人筑城穴居,从居住形式上而言,又有进步。勿吉人的发展程度明显有了提高。有车马,偶耕普遍化,粮食作物增加,“有粟及麦、穄,菜则有葵”⑺,勿吉人多养猪,并掌握了用米酿酒的技术。女人穿布裙,男人穿猪犬皮裘。勿吉人仍以狩猎业为主。靺鞨较有影响的七部,与勿吉同。其中的粟末部与高句丽相接,与白山部一样,受其文化影响较大,是七部中较先进的两部。《隋书》载;“靺鞨,在高丽之北。邑落俱有酋长,不相总一。凡有七:其一号粟末部,与高丽相接,胜兵数千,多骁武,每寇高丽中;其二曰伯咄部,在粟末之北,胜兵七千;其三曰安车骨部,在伯咄东北;其四曰拂涅部,在伯咄东;其五曰号室部,在拂涅东;其六曰黑水部,在安车骨西北;其七曰白山部,在粟末东南;胜兵并不过三千,而黑水部尤为劲健。”⒅ 靺鞨人仍以狩猎为主,偶耕,其畜多猪。靺鞨受中原文化影响的记载此时已见于文献:“渠帅度地稽率其部来降,拜为右光禄大夫,居之柳城。与边人来往,悦中国风俗,请披冠带,帝嘉之,赐以锦绮而褒宠之。”(33) 在《旧唐书》中,对靺鞨的认识更加丰富:“其国凡为数十部,各有酋帅,或附于高丽,或臣于突厥。而黑水靺鞨最处北方,尤称劲健,每恃其勇,恒为邻境之患。俗皆编发,性凶悍,无忧戚,贵壮而残老,无屋宇,并依山水掘地为穴,架木于上,以土复之,状如中国之冢墓,相聚而居。夏则出随水草,冬则入处穴中。父子相承,世为君长。俗无文字。兵器有角弓及楛矢。其畜宜猪,富人至数百口,食其肉而衣其皮。”(19)此时的靺鞨人社会已出现贫富分化,地域关系也在形成中,一部分靺鞨人进入早期奴隶制社会。

    唐圣历元年(698),大祚荣“据东牟山,筑城以居之。祚荣以骁勇善用兵,靺鞨之众及高丽余烬稍稍归之。圣历中,自立为振国王,遣使遍于突厥。其地在营州之东二千里,南与新罗相接,(西接)越喜靺鞨,东北至黑水靺鞨。地方二千里,编户十余万,胜兵数万人。风俗与高丽及契丹同,颇有文字及书记。”( 12)从《旧唐书》的记载看,粟末靺鞨和白山靺鞨的文化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初,其王数谴诸生诣京师太学,习识古今制度,至是,遂为海东盛国,地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21) 渤海国的文化秉承中原,典章制度学习唐朝,农牧、手工等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文化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是满族先民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辽天显元年(926),契丹灭渤海,靺鞨各部大多融入其他民族之中,黑水靺鞨逐渐兴起。《旧唐书》专门提到黑水靺鞨:“唯黑水完疆,分十六部,以南北称,盖其居最北方者也。人劲健,善步战,常能患它部。”(22) 契丹人称黑水靺鞨人为女直(真)。为了削弱女真人的力量,耶律阿保机将契丹东北部与其接壤的“女直”人中的强宗大姓数千户,迁移辽阳以南,名曰“曷苏馆”,就是史书中最早出现的“熟女真”(23) 。

    辽朝将居于松花江以北、宁江州(今吉林夫余石头城子)东北,直至黑龙江中下游 的称“生女真”;居乌苏里江以东“极边远而近东海”者称“东海女真”(3) 。从广义上讲,辽代“东海女真”(濒海女真)与五国部亦均属生女真一类(3) 。辽代生女真人处于农村公社向成熟的民族共同体过渡阶段,从事农业、畜牧、渔猎、园圃、采集等业。辽代生女真人原始民主制习俗仍较明显,“国主晟(金太宗)尝浴于河,牧于野。屋舍、车马、衣服、饮食之类与下无异,……或国主复来臣下之家,君臣宴乐,携手握臂,咬颈扭耳,至于同歌共舞,无复尊卑。”(24) 生女真人长期没有本族文字,以“结绳为约束”(25) 。即使到了生女真完颜部始祖函普时代(10世纪初),仍然是刻木为契,谓之字赋。赋敛调度,皆刻箭为号,事急者三刻之。(26) 此时生女真人与辽朝东京道管辖下的熟女真人相比,社会文化发展程度要落后很多。但是至公元10世纪末,生女真完颜部定居于按出虎水之侧(今阿什河)后,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公元12世纪初,完颜部联盟进入早期奴隶制社会,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国号大金,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金朝初年,女真统治者对上京路地区的农业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农业耕种面积明显扩大,农业技术有了迅速提高,成为该地区有史以来农业经济最发达的时期。金朝建立以后,黑龙江流域的手工业,商业也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在海陵王贞元迁都之前,金朝积极吸收、融合中原文化,改革女真旧制和文化习俗,表现出强烈的进取精神。生女真在抗辽和南下中原过程中,大量招收契丹、渤海、汉族士人,为其统治和发展服务。杨朴便是其佼佼者,“建国之初,诸事草创,皆出其手。”(27) 生女真人吸收汉文化的事例,不胜枚举,其所创造的文化成就,为黑龙江流域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做出了贡献。

    金亡后,女真人口减少了4/5。元代女真族分布于松花江流域、合兰府地区(绥芬河流域、朝鲜半岛北部东海沿岸)、黑龙江中下游流域和辽东地区。元代生女真发展水平处于较低阶段。松花江中下游以北的生女真略事耕种;从生女真向东,可木(今松花江以东额图附近之科木)至乌苏里江口的女真人“少事耕种”;松花江中上游的女真“稍类开原旧俗”表现在文化上,黑龙江流域女真人的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元代黑龙江流域女真人的农业发展水平与金代相比,有很大的退步,原因是建立金代的那部分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的女真人大多融入其他民族中。元代黑龙江流域女真人以渔猎为主,其文化体现出较明显的原始特征。

    明代女真划分为建州,海西和野人三部分。明初,原居住于依兰以下松花江中下游地区的胡里改部,斡朵里部和毛怜部分两路南下,于明景泰年间会聚于浑河上游苏子河至婆猪江(今浑江)之间,逐渐组成了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毛怜卫联盟。海西女真各卫原居住于忽剌温(今呼兰河)为中心的松花江下游流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塔山左卫、塔鲁木卫和弗提卫的一支先后向南迁徙,于16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先后定居于辽河上游至松花江上游之间,形成了哈达、乌拉、叶赫,辉发四部。建州、海西女真后来成为形成满州族共同体的核心。建州和海西女真南迁初“惟知射猎,本不事耕稼”,尔后逐步“屋居耕食,不专射猎”。后金前后,女真人农业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开始以农业民族自居。这一历史时期,东北地区各族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主进行凝聚、融合的同时,各族之间的文化也在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尤其是女真—满州族文化由于政治上所具有的优势,对其他各族文化施加着强有力的不可抗拒的影响和同化,因而应该说满汉文化的融合是这个时期文化发展的主流。

    目前,黑龙江流域满族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土著民,是从肃慎、挹娄、勿吉、靺鞨、野人女真到满族一脉相承而来,主要居住在东部宁安一带;二是戍边民,清康熙年间中俄战争时,从外省调八旗军抗俄,战争结束后,这批军人及其家属留驻在黑龙江地方,居住在黑河、嫩江、齐齐哈尔、呼兰一带的满族就是他们的后裔;三是屯垦民,清乾隆年间,京八旗的闲散人员和辽宁的部分满族被清政府拨民迁至黑龙江建屯垦田,居住五常、阿城、双城一带的满族就是他们的后裔。现在居住在黑龙江省的满族,主要是第三部分人。因此在文化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以东部宁安满族为主,满族传统文化的成分更浓一些;戍边的满族则呈现为以满族传统文化为主的复合型文化;屯垦满族的文化则是以典型的京旗文化为主要特征。

    同属满—通古斯语族的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农业、畜牧、渔猎等文化类型,并且处于不断的演变、融合过程中。

    (二) 濊貊族系

    濊貊最早记载于《毛诗·大雅·韩奕》:“溥彼韩城,燕师所完,以先祖受命,因时百蛮。王锡韩候,其追濊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28) 此时的濊和貊是并列或单个出现的,至春秋初,方出现濊和貊连词,至汉代,这两种情况也是并存的(3) 。濊貊族的活动中心地区在嫩江和松花江汇流地带。嫩江沿岸分布着白金宝文化类型,时间为公元前10至9世纪,被视为濊貊—夫余文化系统的遗存。陶器种类、纹饰极为丰富,是黑龙江流域最复杂的一种文化类型。白金文化类型的生产工具有石器、蚌器、骨器和青铜器等。农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同时渔猎、畜牧业也占一定比重。濊貊族已进入青铜文化时代,是东北地区受商文化影响最深的民族。两汉时期,、濊貊、夫余、高句丽并存,晋后濊貊不见于史。(3)

    夫余是濊貊的后裔,“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岁地也。”“于东夷之域,最为平敞,土宜五谷。……以员栅为城,有宫室、仓库、牢狱。……以弓矢刀矛为兵。以大畜为官,有马加、牛加、狗加,其邑落旨主属诸加。食饮用俎豆,会同拜爵洗爵,揖让升降。以腊月祭天,大会连日,饮食歌舞,名曰'迎鼓’。是时断刑狱,解囚徒。有军事亦祭天,杀牛,以蹄占其吉凶。行人无昼夜,好歌吟,音声不绝。其俗用刑严急,被诛者皆没其家人为奴婢,盗一责十二。男女淫皆杀之,尤治恶妒妇,即杀,复尸于山上。兄死妻嫂。死则有椁无棺。杀人殉葬,多者以百数。”(29)夫余立国于公元前2世纪,公元483年为高句丽所灭,立国600余年。夫余是黑龙江流域第一个阶级社会,同中原王朝关系密切,受中原文化影响至深。

    豆莫娄(亦称“大莫卢”、“寇漫汗”),“在勿吉国北千里,去洛八千里,旧扶余也。在失韦之东,东至于海,方二千里。”(30)属夫余后裔,文化与夫余类同。

    沃沮始见于《后汉书》“在高句丽盖马大山之东,东滨大海,北与挹娄、夫余,南与濊貊接。……土肥美,背山向海,宜五谷,善田种,有邑落长帅。……言语、饮食、居处、衣服有似高句丽。”“北沃沮,一名置沟娄,去南沃沮,八百余里,其俗皆与南同。”(32) 濊貊族系是黑龙江流域最早接受中原文化的族系,也是最早建立国家的族系,虽然后来或南下,或与其他族系融合,退出了黑龙江流域的地理范围,但她对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民族形成过程的影响是巨大的。

(    (三)东胡族系

    黑龙江流域的东胡族系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东胡最早出现于《山海经》:“东胡在大泽东,”(33)东胡在匈奴的东面,故称东胡。其地理方位处于东北西部、黑龙江上游和大兴安岭一带。在商代初年东胡活动在商朝的正北方。据《史记》“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34)“在呼伦贝尔的克鲁伦河、海拉尔河、额尔古纳河、呼伦湖地区发现的早于鲜卑的压制石器、陶器等遗存,是东胡北支文化的实物例证。陶器多方格纹、细绳纹陶鬲,陶器纹饰还有指甲纹、蓖点纹等。同时,这一地区存在大量石板墓群,多座落在依山面水的朝阳山坡上,少者七、八座,多者一、二百座,分布较为密集。”(3)

    陶鬲、青铜器和玉壁、玉玦,是贝加尔湖以东地区青铜时代的特征。“完全可以认为,呼伦贝尔和大兴安岭地区的这一类型的文化,是同东胡、山戎的发展相联系的,并与以后的鲜卑文化有着明确的承继关系。”

    东胡之后裔鲜卑是黑龙江流域第一个进入中原建立几个王朝的民族,对中国历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鲜卑族分东部鲜卑和北部鲜卑。东部鲜卑起源于内蒙古东部的鲜卑山,即大兴安岭东侧的浅山区和广漠草原地带。北部鲜卑在大鲜卑山,即今大兴安岭北段。“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其言语习俗与乌桓同。唯婚姻先髡头,以季春月大会于饶乐水上。饮讌毕,然后配合。又禽兽异于中国者,野马、原羊、角端牛,以角为弓,俗谓之角端弓者。”(35)“汉初,亦为冒顿所破,远窜辽东寨外,与乌桓相接,未常通中国焉。”《汉书》有关乌桓的记载更为详尽:“乌桓者,本东胡也。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桓山,因以为号焉。俗善骑射,弋猎禽兽为事,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舍,东开向日。食肉饮酪,以毛毳为衣。贵少而贱老,其性悍塞。怒则杀父兄,而终不害其母,以母有族类,父兄无相仇报故也。有勇健能理决斗讼者,推为大人,无世业相继,邑落各有小帅,数百千落自为一部。大人有所召呼,则刻木为信,虽无文字而部众不敢违犯。氏姓无常,以大人健者名字为姓。大人以下,各自畜牧营产,不相徭役。其嫁娶则先略女通情,或半岁百日,然后送牛马羊畜,以为娉币。婿随妻还家,妻家无尊卑,旦旦拜之,而不拜其父母。为妻家仆役,一、二年间,妻家乃厚谴送女,居处财物一皆为办。其俗妻后母,报寡嫂,死则归其故夫。计谋从用妇人,唯斗战之事乃自决之。父子男女相对距蹲。以髡头为轻便。妇人至嫁时乃养发,分为髻,著句决,饰以金碧,犹中国有帼步摇。妇人能剌韦作文绣,织氀毼。男子能作弓矢鞍勒,锻金铁为兵器。其土地宜穄及东墙。东墙似蓬草,实如穄子,至十月而熟。见鸟兽孕乳,以别四节。”“俗贵兵死,敛尸以棺,有哭泣之哀,至葬则歌舞相送。肥养一犬,以彩绳缨牵,并取死者所乘马衣物,皆烧而送之,言以属累犬,使护死者神灵归赤山。赤山在辽东西北数千里,如中国人死者魂神归岱山也。敬鬼神,祀天地、日月、星辰、山川及先大人有健名者。祀用牛羊,毕皆烧之。其约法:违大人言者,罪至死;若相贼杀者,令部落自相报,不止,诣大人告之,听出马牛羊以赎死;其自杀父兄则无罪;若亡畔为大人所捕者,邑落不得受之,皆徙逐于雍狂之地、沙漠之中。”(36)有关乌桓社会文化记载较为详细。从所记内容看,乌桓当时处在父系部落联盟阶段,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较明显。尚未出现阶段分化。鲜卑后来南迁,晋与十六国时鲜卑中的慕容氏、宇文氏、段氏、乞伏氏和拓跋氏,都曾建立地方政权。慕容氏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乞伏氏建立西秦,秃发氏建立了南凉等地方政权。拓跋氏更是雄霸中原,先建代国,后统一中国北部,建立了强大的北魏政权(386-534)。孝文帝改革使鲜卑人进一步封建化。后北魏分裂为东魏(534-550)、西魏(535-556)。鲜卑化的高氏与宇文氏分别建立了北齐(550-577)、北周(557-581)。吐谷浑部也出自鲜卑慕容氏。隋、唐的建国者杨、李二家是鲜卑化的汉族,他们的母、妻均为鲜卑族。两朝鲜卑族宰相就有20多人,可见鲜卑族影响之大。

    室韦是东胡族系中影响甚大民族。5-10世纪主要活动于嫩江、黑龙江流域和贝加尔湖地区。最早出现于《魏书·失韦国传》:“失韦国,在勿吉北千里,去洛六千里……语与库莫奚、契丹、豆莫娄国同。颇有粟、麦及穄。唯食猪、鱼。养牛、马,俗又无羊。夏则城居,冬逐水草。亦多貂皮。丈夫索发,用角弓,其箭尤长。妇女束发,作叉于髻。其国少窃盗,盗一征三,杀人者责马三百匹。男女悉衣白鹿皮襦袴。有麯酿酒。俗爱赤珠,为妇人饰,穿挂于颈,以多为贵;女不得此,乃至不嫁。父母死,男女众哭三年,尸则置于林树之上。”(37)在《隋书》中,对室韦的认识更加深入:“室韦、契丹之类也,其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室韦。分为五部,不相总一,所谓南室韦、北室韦、钵部室韦、深末恒室韦、大室韦,并无君长。”(38)对于各部室韦的社会、文化状况,又分别描述:“南室韦在契丹北三千里……人皆巢居以避其患。渐分为二十五部,每部有余莫弗瞒咄,犹酋长也。死则子弟代立;嗣绝,则择贤豪而立之。其俗,丈夫皆披发,妇人盘发,衣服与契丹同。乘牛车,逢祭为屋,如突厥毡车之状。度水则束薪为栰,或以皮为舟者。马则织草为草鞯,结绳为辔。寝则为屈屋,以籧篨覆上,移则载行。以猪皮为席,编木为藉,妇女皆抱膝而坐。气候多寒,田收甚薄。无羊,少马,多猪牛,造酒、食噉与靺鞨同俗。婚嫁之法。二家相许,婿辄盗妇将去,然后送牛马为聘,更将妇家,待有娠,乃相随还舍。妇人不再嫁,以为死人之妻难以共居。部落共为大棚,人死则置尸其上,居丧三年,年唯四哭。”“南室韦北行,十一月至北室韦,分为九部落,绕吐纥山而居。其部落渠帅号乞引莫贺咄,每部有莫何弗三人以贰之。气候最寒,雪深没马。冬则入山,居土穴中,牛畜多冻死。饶獐鹿,射猎为务,食肉衣皮。凿冰没水中,而网射鱼鳖。地多积雪,惧陷坑肼,骑木而行。俗皆捕貂为业,冠以狐貉,衣以鱼、皮。又北行千里至钵室韦,依胡布山而住,人众多于室韦,不知为几部落,用桦皮盖屋,其余同北室韦。从钵室韦西南四日行,至深末怛室韦,因水为号也。冬月穴居,以避太阳之气。又西北数千里至大室韦,径路险阻,语言不通。尤多貂及青鼠。”(38)从文献记载看,南室韦已进入农村公社阶段,地域关系处于形成过程中。在《新唐书》中,记载室韦有二十余部。室韦是一个重要的民族集团,后来衍生出许多强大的民族,如蒙古、契丹等。

    关于契丹族,始麻见于《魏书》:“契丹国,在库莫奚东,异种同类,俱窜于松、漠之间。”(39)契丹居于室韦之南,属室韦南支,原先与宇文、库莫奚两部落一起游牧。东晋建元二年(344),从鲜卑族中分离出来,自号契丹,游牧于潢水(今西喇木伦河)和土河(老哈河)流域,分部于辽河以西及凌河以北地区。契丹在北朝时分为8部,隋唐时分为10 部。907年,耶律阿保机建国,国号契丹,1125年灭亡。

    蒙古族始源于蒙兀室韦,“其北大山之北,有大室韦部落,其部落傍望建河居。其河源出突厥东北界俱轮泊,屈曲东流,经西室韦界,双东经大室韦界,又东经蒙兀室韦之北,……”(40)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崩溃后,这个部落的大部分向西迁移,逐渐同留在蒙古高原的突厥语族群体相融合。语言也受突厥语的影响,逐渐向蒙古语过渡,经济生活也受突厥族民的影响,从游猎过渡到以游牧为主。(41)东胡族系衍生了许多民族,如达斡尔族被认为与契丹有密切族源联系,其文化与东胡族系各民族有着诸多相通之处。

    三、黑龙江流域各民族的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黑龙江流域各古代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完成了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许多处于氏族社会的人们共同体通过学习、吸纳,迅速完成民族过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又由强到衰,又东山再起,成为强大的民族。在历史上,这些民族曾经建立过10多个地方性民族政权,又两度入主中原,建立中央政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奇迹。黑龙江流域的古代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国地理版图的确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影响了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

    在黑龙江流域的三大族系中肃慎族系与濊貊族系的交流具有典型意义。夫余是东北第一个建立国家和进入阶级社会的民族,很早就与满族先民发生了联系。依据考古学考证,望奎镶蓝头屯遗址发现属于濊貊—橐离—豆莫娄文化的白金宝文化类型的遗物,和属于勿吉—靺鞨文化的同仁文化类型的遗物综合交汇,有可能是北魏豆莫娄或唐代达末娄时期的遗存。确切些说,应是勿吉和豆莫娄的等同文化遗存。(3)这说明夫余与勿吉、靺鞨有着密切的交流关系。“后岗古墓上层文化与吉林省永吉县乌拉街杨屯大海猛遗址的靺鞨文化相同,而其下层属西团山文化。衔接起来看,西团山文化有人认为属于濊貊文化,也有人认为属肃慎文化,然夫余文化是可以上同靺鞨文化相连接的;而大海猛文化是靺鞨之文化遗存。粟末靺鞨即吸收有夫余成分,故粟末靺鞨文化上亦可同夫余文化相连接”(3)17靺鞨吸收了夫余和北沃沮的成分;夫余和勿吉融合而有浮渝靺鞨,即粟末靺鞨;勿吉和北沃沮融合而为靺鞨。这在考古文化上已有明显的痕迹。(3)夫余人与靺鞨人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是频繁的,发生数次大规模民族融合现象。高句丽化的粟末、白山靺鞨其发展水平之高令人震惊,似乎一夜之间冒出一个文化高度发达的民族。但如寻觅一下粟末靺鞨人的历史轨迹不难发现,这又是十分自然的。粟末靺鞨是夫余与勿吉融合的产物,夫余文化的发展水平又远远高于勿吉,因此,在粟末靺鞨的文化构成中,夫余文化的成分更为深厚。粟末靺鞨后来又被同样来源于夫余的高句丽文化长期统治,接受了与夫余文化相同的高丽文化,因之粟末靺鞨人“风俗与高丽及契丹同,颇有文字及书记。”同白山靺鞨一样,是靺鞨各部中发展程度最高的。综合上述所论,粟末靺鞨和白山靺鞨人的发展程度和文化与其他靺鞨各部是不同的,她们从夫余—高丽那里长期间接吸收了中原文化,为其建国后继续以中原文化内涵构建渤海国奠定了基础。渤海国灭亡后,一部分与汉、契丹、女真等族融合,另有十余万皇族则迁入朝鲜半岛,与当地居民融合。而后来野人女真南下过程中大量吸收中原文化,成为其迅速封建化的主要因素,其文献记载随处可见。在谈及相对落后的生女真、野人女真迅速崛起,创造中国历史上神秘而令人震撼的历史奇迹时,不能不说是因为她们的南部分布着以中原文化体系为核心的封建文化高度发达的汉、高丽、朝鲜等民族,在与这些民族的征战中吸收其先进文化并壮大起来。

    三大族系文化的相互融合非常频繁,其文献记载比比皆是,也被考古发现不断证实。不仅可以看到肃慎族系与濊貊族系间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浓厚历史痕迹,东胡族系与其他两大族系文化交流和融合也颇多记载。比如鲜卑、契丹文化对靺鞨、女真、高丽等族文化的影响等。金朝建立前,女真人使用契丹字,建国后借用契丹字母创制了女真字,有大小女真字之分,即为一例。关于蒙古族与女真、满州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的记载也很多。满文就是16世纪末参照蒙古文字母创制的,文字对一个民族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将自己的历史、文化记载下来,创章建制,是民族发展的重大推动力,也是一个民族文化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的古代文化有颇多相似之处,且与满族先民文化有着密切渊源关系。达斡尔族文化与蒙古文化,满族文化与锡伯文化的联系也甚为密切,而三大族系文化与汉族文化的关系更具历史渊源。从古至今,中原文化首先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濊貊族地区,尔后对其他民族也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黑龙江流域的各族文化在以中原文化为主进行凝聚、融合的同时,各族之间的文化也在互相影响、互相交流。目前,黑龙江流域世居民族的文化正在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合型文化状态。中原文化通过各种途经传播到黑龙江流域,对各民族的交流和发展,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概言之有如下数点:

    1、黑龙江流域各民族是比较早地接受中原文化和传播中原文化的。中原文化影响了周边民族,作为汉字文化圈,首先是向濊貊族系传播的。譬如殷末的箕子朝鲜。公元前194年燕人卫满入朝鲜为王,箕氏朝鲜亡,卫氏朝鲜兴。公元前108年,朝鲜大臣杀朝鲜王卫右渠降汉,置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这些事件,都为黑龙江流域的濊貊族系接受中原文化创造了条件,通过濊貊族系,肃慎系接受了中原文化,并加以传播以至于传播到日本列岛。

    2、文化交流对黑龙江流域各族进入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处于黑龙江流域的三大族系各族,在未南迁黑龙江流域之前,基本上处于奴隶制社会前的农村公社阶段甚至氏族社会阶段,但在南迁过程中,她们结合自身文化特点大量吸收中原文化,杂糅并济,迅速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化,并在此过程中创造了机制灵活的政治军事体制,在面对处于综合优势的中原政权时表现出了强大的攻击力,两度建立统一的中央政权,鲜卑、契丹、女真等族数度入主中原,占据半壁江山。

    3、黑龙江流域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历史观中,黑龙江流域一直被视为蛮荒偏僻之地,文化极度落后,但事实恰恰相反,黑龙江流域是中原文化向外传播的重要线路,尔后传播到了日本列岛。黑龙江流域的夫余人和渤海人成为文化发展水平很高的民族。夫余立国六百余年,渤海立国有二百余年,即证明其文明发展的程度。渤海被称为“海东盛国”,其吏治之完备,文化之发达,经济之繁荣,都创造了黑龙江流域历史之最。从黑龙江流域走出去的鲜卑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满州族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濊貊族系是半岛民族形成过程的主要力量。这一区域诸民族在南下中原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特点吸收、消化中原文化,并对中原文化输入赋有生机和新的内涵,发展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内蒙古博物馆.呼和浩特市东郊旧石器制造场发掘报告(J).文物.1977.(5).
(2)扬大山.漠河出土的打制石器(J).黑龙江文物丛刊.1982.(1).
(3)干志耿,孙秀仁.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4)黄慰文.等.黑龙江昂昂溪的旧石器(J).人类学学报1982.(3.3).
(5)匡瑜.东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考古文化(J).考古与文物.1982.(2).
(6)杨大山.饶河小南山新发现的旧石器地点(J).文物丛 刊.1981.(创刊号).
(7)黑龙江流域历史与文化丛书(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2:(代总序)2.
(8)闾宏.DNA的秘密:北京猿人不是华夏祖先?--全球科学家参与的基因变异研究表明:中国人的祖先源于东非,汉族和藏、苗等族  本出于同源(N).中国民族报.2005-5-13(6).
(9)竹书纪年(M).卷一.五帝纪.
(10)丛佩运.中国东北史(第一卷)(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          社.2006:170.
(11)翰宛(M).卷三O.肃慎.
(12)山海经.海内东经(M).卷十七.
(13)晋书(M).卷九七.四卷经.肃慎.
(14)后汉书(M).卷八十五.东夷传.挹娄国.
(15)三国志(M).卷三十.挹娄传.
(16)太平寰宇字记(M).卷一七五.挹娄国.
(17)魏书(M).卷一OO.勿吉传.
(18)隋书(M).卷八一.靺鞨传.
(19)旧唐书(M).卷一九九下.靺鞨传.
(20)旧唐书(M).卷一九九下.渤海靺鞨传.
(21)新唐书(M).卷二一九.靺鞨传.
(22)新唐书(M).卷二一九.黑水靺鞨传.
(23)孙玉良,赵鸣岐.中国东北史.第二卷(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554.
(24)大金国志(M).卷一O.
(25)高丽史(M).卷一四.
(26)北盟录(M).
(27)大金国志(M).卷一.
(28)毛诗(M)卷八十五.大雅.韩奕.
(29)后汉书(M).卷八十五.东夷传.夫余国.
(30)魏书(M).卷一OO.豆莫娄国传.
(31)后汉书(M).卷八十五.东夷传.北沃沮国.
(32)后汉书(M).卷八十五东夷传.北沃沮国.
(33)山海经(M).海内西经第十一.
(34)史记(M).卷一一O.匈奴列传.
(35)后汉书(M).卷九十.鲜卑传.
(36)后汉书(M).卷九十.乌桓传.
(37)魏书(M).卷一OO.失韦国传.
(38)隋书(M).卷八十四.室韦传.
(39)魏书(M).卷一OO.契丹国传.
(40)旧唐书(M).卷一九九下.室韦传.
(41)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M).北京-上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28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