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桥头——江阴旧忆

 新用户2611oQLq 2024-06-26 发布于江苏

            几年前的小桥头

    北门的北大街上有小桥头,小桥头实在是一个十字街头,小桥头往东有小桥巷,它直通当时江阴有点名气的陶瓷厂,那时我舅舅和我堂嫂在陶瓷厂工作,所以经常有机会去,另外,小时候去浮桥,因为怕走北大街的弹石路,所以经常从君山路上走树荫下的泥路,而从小桥头拐到北大街的浮桥,因为过了小桥头往北,北大街才开始真正热闹起来。小桥巷那时的路是一本正经的水泥路,虽然算不上高档,在当时到处都是弹石路、石板街的江阴,难得有这样一条水泥路也是少见的了,尽管这铺路的水平实在一般,在马路中间会出现很粗的裂痕,甚至因为路基不好会有拱起来或塌下去的地方,但总算是水泥路的。小桥巷从陶瓷厂过来,南侧是一条已经临将干涸的河流,河里长满了杂草,据说这条河名字叫君山沟,我还第一次听见河名叫沟的,要么语文书里和北京的龙须沟,还有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里的夹皮沟一样的?不过七十年代初,这条河确实也不怎么的,但据说过去这条君山沟一直通到东面的鲥鱼港河,算是黄田港河与鲥鱼港河的连接河的。那时小桥巷的北边,几乎都是全封闭的围墙,好像是保密单位一样的神秘兮兮,搞不清楚那里是什么单位,大一点才知道这里是几个公司的仓库所在。而小桥巷往北就是居民的集中区,可以说是密密集集的人家 。那时,能够住到这里的居民都不是一般的船民和穷人,起码都是有点实力的人家,所以这一带的住宅都是这样水平的房子。小时候经常去还因为小桥头有许多中学的同学,虽然不是一个班级的,但那时我算是学校里的百搭,又是黑板报又是学生干部,所以大多数住在这里的男女同学都非常熟悉,有时去看望同学,从小桥巷拐进去,往同兴里走,没有哪一次会不遇上几个熟悉的隔壁班的同学。

                   小桥河沿

    小桥头的西首就是黄田港河,它的左侧是一个运输码头,每次经过这里,地上都是陶土煤屑形成的灰气黑气,大概是周围的陶瓷厂等单位的货运码头,小桥头最西的那条北大街后街,有它专门的名字叫小桥河沿,小桥河沿的这一段极有生活气息,家家户户真的是枕河而居,非常安逸。期间有一家大的果品公司,可以说是小桥头最大规模的单位,各地来的水果通过船运都要到这个地方来进出,其实叫它青果巷倒是真的。住在这里的人家条件都不是一般的,感觉那家家户户都比城里的沿河差不到哪里去。小桥头往南有尹家弄,尹家在北门是响当当的人物,而小桥头往北则是张家的地盘,据说北大街上相当多的房子属于张家。

                   浮桥河沿

    张家的起家是清末民初,那时的民国大总统是袁世凯,算得上是皇帝级别的人物,关键他手下有一支中国第一的北洋军队,所以是想干什么就什么,袁世凯的亲妹妹娶了山东巡抚张汝梅的儿子,生了一个宝贝儿子叫张慎之,是生活在上海的淮安人,一个非常有名的盐商,因为有舅舅这层关系,在江阴黄田港开设了统管江南六个县的官盐盐栈叫张源泰盐栈,属于江阴北门最牛的一个企业。那时管理江阴黄田港缉私营的就是北洋军阀,所以,张家自然是得益良多。

    那个年代盐商没有不发财的,更何况背后有北洋军阀的保护?就是地方上的地头蛇也不敢为难张家,所以张家真的是赚得盆满钵满,北大街上的许多商家都成了张家族里的,大有点北大街上半条街都姓张。他们家的族裔就落户在了南起小桥头,北至浮桥头的大街两侧,后来北伐战争胜利,袁世凯的北洋军阀倒台,失去了军方保护的张家自然是一落千丈,更何况北大街这一带地方势力一向豪横,到抗日战争开始就彻底败亡了。有点眼光的张家后人都去了大城市发展,余下的胆小的、小富即安的就守着北大街上的商铺过日子,一天不如一天,总算家大业大,“穷归穷,家里还有三担铜。”到解放以后,张家这个北门的大户人家自然是要倒霉的了,于是这才真正回归到小市民的行列。我认识的几个张家的后代,或同学、或朋友、或学生,八十年代已经算不上大户人家的子女了,但言谈举止依然有大户人家的气质。

               旧时的盐栈

    小桥头其实没有桥,或者说算不得是什么桥,我小时候还见过弹石路中间几块竖排着的石条,石条下面就是一条通往黄田港河的沟渠而已。可历史上这里倒也蛮有名气,宋朝的江下市,小桥头算是中心区域,那时的北大街由两条街组成,一条是从北门的澄江门到澄江桥头,叫澄江街;另一条从澄江桥到浮桥的靖海关则叫永宁街,当然了这永宁名字的来源还是和永宁街上有最热闹的庙宇永寿寺后来叫永宁寺、寿宁寺有关的,这个庙宇到了宋朝就叫光孝禅寺。就在小桥头的东北角。而小桥头的这座不大的桥,就叫永宁桥。因为属于小桥,慢慢的老百姓叫惯了小桥头,连大名鼎鼎的永宁桥都忘记了,而这条永宁街也不记得了,因为那个永宁寺早改成光孝禅寺了,这永宁街也被叫惯了的俗称北大街所代替。

             2009年的小桥头

   小桥头在北门名气不小。凡是北门人没有不知道的,我那时问北门同学地址,要么告诉我小桥头,要么告诉我大弄口,要么告诉我浮桥头,从来不说街名门牌号的,因为那个年代,只要打听,这个地方的人没有人不认识的:“哦,张家的小丫头,尹家的老三,XX人格兄弟”。一条街上仿佛都是一家人,那时的街坊邻居真的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每到大热天的傍晚,沿街门口就搁起了门板,地上洒一遍大河水,一条街就仿佛今天的夜市一般,家家户户都在门口吃饭乘风凉,混得转的人可以行饭碗吃百家饭,那叫一个开心,那叫一个烟火气浓郁的街巷。从小桥头往北往东往南,那是江阴最密集的居民区,而小桥头就是一个中转的枢纽。

         清朝时的北门外北大街

   那时,从小桥头独有的煤栈开始往北去,星星点点的商铺开始多起来了,八十年代,这里的店铺依然是非常有河运特点的,什么补网的,修船的零零碎碎商店,加上冷作店、弹棉花的,箍桶磨剪刀的各式各样,一直要到大伦百货开始,才有公家的大店,百货商店,副食品商店、饭店等等都集中在大弄口往北,小桥头一带还是小打小闹的小作坊小商店。不过我小时候挺喜欢这么的商店,比起我们那里的西大街、司马街不知道要热闹多少。

        北大街上的老店作坊

    北大街那里一直没有大的变化,即使前几年说要改造北大街了,这里依然还保存着许多七八十年代的腔调,除了我童年时一排连牵的褐色的木排门变成了普通的砖墙木门以外。不过小桥头已经找不到影子了,有一次我路过这里,根本想不到小时候挺长的一段小桥巷,竟然只有一噘噘长的地方了,真是感慨童年的小桥巷有多么的有趣,我甚至恍惚间会有同学招呼我的声音,有小伙伴嘻嘻哈哈在家门口戏耍的腔调浮现在我眼前,即使我写这个小桥头的文章,那些童年同学的名字一下子都会从我脑海里泛出来,尽管几十年没见面了,但那时的音容笑貌依然在眼前……

             黄田港河的小桥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