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喋血孤城,大唐最后一位安西将领,率白发府兵坚守飞地43年

 浩然文史 2024-06-26 发布于山东

并星标我们

唐将

说起安史之乱后的西北历史,大多数人都知道张议潮,他打通了通向长安的道路,使得中央和西北再度有了联系,所以张议潮的历史记录十分清楚。但是在与中央断绝的情况下,西北飞地其实还有更多感人的民族英雄。他们和中央消息断绝,他们的事迹长期无人知晓,今天我们也只能通过史书中的只言片语来推测他们的故事。他们是隐形的守护者,在西域飞地全凭一股热血和爱国情怀在战斗,其中的代表就是大唐最后一位安西节度使郭昕。

一、初入西域

郭昕,郭子仪之侄。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趁机攻略唐朝河西地区。764年,唐朝河西节度使驻地凉州沦陷,唐朝河西、西域十数州瞬间成为飞地。当时的河西节度使杨志烈转移到甘州继续抵抗吐蕃。为了补充兵源,765年,杨志烈去北庭节度使下的沙陀部征兵。10月,杨志烈遭到蛮族围攻,在长泉遇害。《新唐书》中对此有记载:“副帅巡内征兵,行至长泉遇害。”河西节度使直接掌握河西五州,还监管北庭、安西二镇,是唐朝在大西北的最高军政长官。杨志烈之死给了唐中央巨大的震撼。闰十月,郭子仪为了安抚西北军心、民心,于是上书代宗派遣使臣巡抚西北,并在河西五州设置长史。代宗同意了郭子仪的建议,于是派三路大使分别巡查河西、北庭、安西(安西下辖西域四国,所以也称四镇)三地。

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使者出发的时间是在765年的闰十月,那么郭昕就应该是在此时去的安西。

唐朝官僚

二、西北局势的崩坏

虽然在764年唐朝已经失去了凉州,但此刻唐朝内乱大致消弭,而西北的抗吐局势还算乐观。杨志烈时期,杨志烈以“河已西副元帅”的头衔,掌控河西、北庭、安西三节度,构建了三地联防体系,北方通好回纥,内部安抚苏特、沙陀等民族,一时间西北还算安稳。但随着杨志烈之死,西北抗吐局势瞬间恶化。杨志烈死后,杨休明担任“河已西副元帅”。但杨休明不能服众,为此他打压不服自己的伊西北庭节度使留后周逸和甘州诸将。北庭军因此哗变,北庭粟特人亦响应。今天在新疆的大唐北庭故地出土了粟特文的开元通宝,因此推测,就是在此刻,粟特人向唐中央自请为伊西北庭节度使,而且还得到了北庭军民的拥护。这一事件意味着,西北联合抗吐局势的崩坏。

西域胡人

接着,766年,甘州被吐蕃攻陷。《资治通鉴》载:“五月,河西节度使杨休明徙镇沙州。”。同年11月,唐中央改元为大历,也就是大历元年,“肃州陷于西蕃”。到了767年,周鼎成为了河西节度观察使、检校工部尚书、御史大夫,主管河西防务,由此推测杨休明应该已死。

关于他的死因,目前存在两种说法,一个是抗吐战死;一种则是《新唐书》记载的“副帅巡内征兵,行至长泉遇害”的这句话,这里的副帅不是杨志烈而指杨休明。杨休明将沙州当作节度使驻地后,就去北庭征兵,半路遭到周鼎兵力的截杀,杨休明在长泉自杀。这点还可以从周鼎的官职中没有河已西副元帅、伊西北庭节度使的称号看出唐中央并不信任周鼎,所以只让他监管河西本镇,不可触及西域。而此事也表明安西成为独立的大镇,不再受制于河西节度使。

772年,一个叫尔朱某的河西军将担任了安西都护,同年,唐中央使者绕道回纥,向河西、西域飞地诸将士传达了代宗慰问西北官军的《喻安西北庭诸将制》,在檄文中,代宗将河西节度使周鼎、安西都护尔朱某、北庭都护曹令忠并列,大赞他们为国尽忠戍边的壮举。通过《喻安西北庭诸将制》我们能推测出很多信息:

首先,河西、安西、北庭三镇虽然官阶不同,但地位已经一样,可见三镇已经完全分开。第二,此刻的西北三镇的军将虽然存在内斗,但还是忠于大唐的。

唐将

三、回纥势力的介入

西北动荡的同时,回纥的牟羽可汗以和唐朝结盟抗吐的名义,率大军进入北庭,西域的局势更加复杂。因为回纥对西域也存在野心。而此刻河西诸州大多沦陷,唐中央与西域的消息完全断绝,唯一的孔道就是安西北上北庭,越金山,东行回纥王廷,南下走朝天可汗道至长安。《喻安西北庭诸将制》就是通过回纥发往西北的,但史书中并无西北人从回纥路进长安的记载,所以可以推测,回纥路并未向西北唐军开放,回纥的目的也是在于占领西域!

因为回纥已经成了影响西域安危的重要因素,所以只有对回纥友好的将领才能担任西域的节度使,郭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为安西节度使的。前文提到的代宗《喻安西北庭诸将制》,虽然对西北军的行为进行肯定和精神嘉奖,但也仅此而已,毫无实惠。可到了德宗781年,安西历代节度使常年拉拢回纥的效果出现,回纥终于同意安西派人去长安。这一年,安西使节终于进入长安,德宗大受感动,就给西域两节度使发了圣旨。《唐会要》记载,以四镇节度使留后郭昕为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观察使。而按照《旧唐书》记载,唐中央于784年7月封安西四镇节度使郭昕为左仆射,因此暂推郭昕至少在784年已经成为安西节度使。

唐军

四、安西最后的节度使

安西、北庭、河西三镇联防体系崩溃了,抗吐局势愈加恶化。786年沙州沦陷,河西军灭亡;792年西州失陷,北庭军灭亡。至此,安西彻底沦为四面楚歌的孤地,和唐中央再无联系,正史对安西也再无记录!

安西节度使,治所龟兹,下辖龟兹、于阗、碎叶、疏勒四国。今天新疆的历史学家们根据考古出土的石碑、“敦煌文书”、中原正史的只言片语,推测了792年以后的历史。

首先,《资治通鉴》记载了805年唐朝册封回纥滕里野合俱录毗伽可汗的事,可知此刻唐回关系还算友好,还有宗藩关系。滕里野合俱录毗伽可汗在位时间是805—809年,新疆出土了他的功德碑,里面记录了他的武功,有他和葛逻禄部交战的事,但无救援安西唐军、龟兹的事。滕里野合俱录毗伽可汗也是个野心极大的可汗,为了争夺西域控制权,他和吐蕃打了两场大战,都是以龟兹为核心。作为唐朝名义下的藩国,为了抗吐,必然会书写救援安西唐军的事,但实际上并没有,所以推测他在位的时候,龟兹已经沦陷了。

西域孤城

其次,就是元稹和白居易分别写的《缚戎人》。他们的创作灵感来自809年他们遇见的一个怀念故国的安西白发老兵。老兵本是长安人,青年时入伍戍守安西。在安西沦陷后被吐蕃抓去做了奴隶,但他怀念故国,冒死穿越吐蕃千里占领区,终于逃回大唐。然而他被吐蕃剃发易服,“汉心汉语吐蕃身”,所以唐军将他当作吐蕃俘虏,将之流放。二人的诗记录了许多历史事实。比如“少年随父戍安西,河渭瓜沙眼看没”,这就是河西沦陷的过程;“五六十年消息绝,中间盟会又猖獗”,这说的是平凉盟劫。而更可悲的是,本该作为英雄的白发老兵却被唐中央当作吐蕃俘虏加以流放,所以他们感叹“自古此冤应未有”,活脱脱一部历史惨剧。

作为民族英雄的郭昕,因为深处飞地,其历史事迹大部分是模糊的,但英雄的事迹不该被埋没。元稹诗中提到老兵经历了“阴森神庙”(库木土拉千佛洞)“河冰”(渭干河)“深林”(胡杨林)等地,然后被吐蕃俘虏,而上述景色和龟兹景致吻合,所以我们假设老兵逃亡时间为一年,龟兹沦陷、郭昕战死就应该在808年。

总之,目前来看,郭昕应该是在765年入西域,808年殉国,坚守飞地安西约43年之久。

渭干河旁的库木土拉千佛洞

文史君说

郭昕作为默默无闻的民族英雄,因为身处飞地,消息断绝,所以他的许多事迹都是模糊的,都需要推测。虽然没有文字记录,但在安西,他的事迹一定是悲壮和惨烈的。他的这种付出,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甘沉沦的写照。

参考文献

薛宗正:《郭昕主政安西史事勾陈》,《西域研究》2009年04期。

杨宝玉:《凉州失陷前后河西节度使杨志烈事迹考》,《敦煌学研究》2013年03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