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中华文学•特写】曾令琪/抱守质朴 感受现代——四川仁和思源实验学校特色办学令人瞩目

 曾令琪西南文学 2024-06-26 发布于四川

大中华文学·特写展台



——微刊总第2442——

   

  作家简介

  曾令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理事,四川省社科院特约研究员,四川省散曲学会副会长,四川省通俗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四川省省直(红星)作家协会校园文学专委会副主任,《大中华文学》杂志总编,《中国农庄》杂志执行总编。

  

 抱守质朴 感受现代
——四川仁和思源实验学校特色办学令人瞩目
 

PART-01 
  当坐车驶进攀枝花市四川仁和思源实验学校大门的时候,我不禁惊叹于那一堵高高的绿墙了。我的心头为之一震:这所朝气勃勃的学校,应该有自己的办学特色。进一步的座谈、采访之后,我更为思源实验学校的办学特色而感动与感叹了。
   

一、校长问好,心情舒畅

   
  思源实验学校的前身是仁和镇中心校。后来,在香港言爱基金会捐赠1千万元的情况下,仁和区政府筹措资金1.6亿元,将学校搬迁到现址进行整体新建。经过几年的辛苦修建,20188月,一所占地77.3亩、全新的四川仁和思源实验学校,矗立在攀枝花市仁和区。
  创校伊始,学校即将自身定位为农村中小学,定性为农村九年一贯寄宿制学校,目标是仁和区乃至攀枝花市优质义务教育学校。为此,学校定下了“饮水思源,感恩奋进”的校训。引导、教育师生,思学校创建之源,思新生活幸福之源,从而感恩奋发,努力工作,刻苦学习,争先创优,为学校赢得荣誉。学校为每个年级建起一个学生家长微信群,由校长亲自担任群主,负责与家长的沟通。这样,既方便了教育、教学的管理,更方便了学校领导和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家长的需求,从而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提升了教学有效性。
   
四川仁和思源实验学校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校长坚持住校,坚持每天一早到校门口迎接到校的学生。短短几年间,思源实验学校从建校时候的900余名学生,发展到现在的2440余名学生,共有小学6个年级、中学1个年级共计班级52个。中低年级的小学生和部分高年级小学生、初中生,是走读生。思源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罗勇先生,除了出差的少许时间,只要在校,每天一早学生进校的时间,他都会提前来到学校门口,亲自迎接学生。“同学们好!”“同学好!”一声声和蔼、亲切的问候,得到的是学生一声声童稚、清脆的回应:“老师好!”“校长好!”
  我问罗勇先生,这样的举措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罗先生回答:“从1994年开始的。”那时,他在另外一所中学任教,后来担任德育处主任。虽然他的家离学校很近,但他仍然坚持住校,坚持每天早起,坚持到校门口迎接学生、问候学生,这样的“坚持”至今整整三十年了。三十年如一日,习惯也就成了自然。看似简单的一个行为,要坚持三十年,实非易事。如果没有对教育、教学的热爱,没有对学生的热爱,谁能坚持下来呢?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此三乐也。”在罗勇校长分享他的暖心感受的时候,我的心里也不觉泛起了一丝丝的暖意。
    

二、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目前,思源实验学校在校学生中,有民族学生600余人,占四分之一;农村学生和进城务工子女近2000人,占比80%。作为农村中小学,思源学校有自己区位的不足。在红尘喧嚣、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教育界足以服众的学校,那就得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才行。为此,学校定下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方针。其中,尤其重视艺体教育。
  攀枝花市教育界都知道,仁和区,的学生家长特别重视孩子的艺术、体育教育。针对这种情况,思源实验学校大力宣传人和人才的区别,大力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力提倡学生参加各种艺术、体育的课外兴趣小组。
  在思源实验学校,师生们耳熟能详学校的“每日修炼四部曲”,那就是——早跑,晨读,午唱,暮省。创校6年来,学校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越来越显示出自己的特色。
  像很多学校一样,思源实验学校也每年举行一次田径运动会。但与其他学校选出学生参加不同,思源实验学校是师生全员参与,包括残疾学生,也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参加一项或多项竞技活动。这样的运动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友爱,感受到尊重,感受到凭借拼搏获得优异成绩的快乐。
  

知名作家走进思源实验学校
   
    
  思源实验学校校长罗勇先生认为:“一所优秀的学校,就是要做到:树正气——因为校无正气则邪恶生;立志气——有志者,事竟成;培大气——心胸开阔,才有格局;育灵气——有才有艺,才有灵气。”作为思源实验学校的校风,这“四气”在具体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2019年,思源实验学校引进了校外机构,为全校学生提供课后延时服务。学校紧紧抓住延时服务这个契机,针对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建立起各种兴趣爱好社团,声乐、美术、书法、器乐、语言表演、文学、武术、田径、球类、射箭、动漫、科技创新、机器人等项目等先后80多个兴趣爱好社团应运而生。每周两次的社团活动,学生几乎全员参加。学生的多余精力得到有效释放,不良情绪得到大大的缓解,课余兴趣与爱好得到延伸发展,很多同学还将兴趣与爱好发展成为自己的特长,“灵气”得以充分地展示。此项举措,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学生家长的热烈欢迎。
  通过开展规则教育、法治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英雄人物和事迹教育、国情市情教育等活动树立学校正气,扶持学生志气。通过开展青春期教育、积极心理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志愿服务教育等培育学生大气的心胸。通过开展艺术专场比赛、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阳光体育节、校园单项体育赛事、挑战吉尼斯等,让孩子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展示;通过建立教职工篮球队、健身操队、合唱团、舞蹈队、太极社团,让老师们的身心得到放松,个性得到彰显。
  罗勇先生很自豪地告诉笔者:“我们学校的学生,每个人至少有两门特长。”
  

三、耕作体验,锻炼成长

  
  作为“五育”中的重要一环,劳动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上面主要是德智体美,这里还必须单独说一说思源实验学校的劳动教育。
  在学校高达两三层楼的“绿墙”侧边,临道的墙上,是醒目的广告画:“四川仁和思源实验学校师生综合实践基地。”绿化带立着巨大的黑体字标牌引人瞩目:“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拾级而上,穿过一道门,是一片田土。我们去基地的时候,芒果树上正挂满了沉甸甸的芒果,稻田里是刚插下不久的绿油油的秧苗。陪同的老师说,上面还有一些农作物,还有菜地。据了解,这是政府补充规划10.8土地,作为学校劳动实践基地。这为学校有计划地开展劳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川仁和思源实验学校的实践基地
    
    
  我问陪同的老师:“为什么要打造这一片基地呢?”老师说:“主要是要让学生学习一些初步的农业知识,将课堂学习运用于农业生产的实践。”是啊,因为生活条件好了,物质的极度丰盈,让有些人不知稼穑之艰难。现在有一些学生,轻视体力劳动,不尊重体力劳动者,更难得将课堂学习与课余劳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思源实验学校分管学生社团的副校长彭露女士告诉我们:“因为有了丰富多彩的课余社团活动,因为有了劳动教育基地的劳动实践,很多学生有了不一样的人生体验。这对孩子们的读书、写作的进步、性格的成长,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啊,陶行知、晏阳初等现当代著名平民教育家,他们几十年的亲身实践,证明了劳动教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漫步在思源实验学校整洁的校园,我们能感受到学校在现代化教育的进程中,既抱守质朴,坚守着传统,也面向未来,播种着希望。我们为这所新兴、新型的学校取得的不俗成就由衷地高兴,更为2000余名师生坚韧不拔的毅力而深深感动。
(晓风皓月等 图)
——————本刊架构——————
  
文学顾问:贾平凹
学术顾问:赵义山
主  管:四川省文联
主  办:广东省民营企业家联合会
指  导:四川省文艺期刊联合会
     四川省通俗文艺研究会

  

社  长:方晓涛

执行社长:陈志越

  

总  编:曾令琪

执行总编:周晓霞 万郁文

副  总  编:胥树东 李顺治 杨爱民

  

理事单位:

     广东彩格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

     成都市贵和高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理  事  长:

     胥树东、唐祥华、蒋大根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