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看台4938 | 童年:学诗札记(2001一2007)...

 海陆物语 2024-06-26 发布于广东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

.................................................

❂ 诗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等,著有《童年泛审美文化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

诗歌

学诗札记

(2001一2007)



童年

童年学诗札记(2001)连日来,我同一位北京的00后青年诗人谈诗,话题重点围绕当代汉诗的语感作深度交通。这次互动,促使我又一次近距离地管窥、疏巤“语感”的肌理纹脉。

窃以为,在诗的语感中有七大核心要义缺一不可,务必拿捏到位:

①原创力(元写作,纯阳之力,排他性);
②情绪流(瞬间感兴,艺术直觉,德性,知觉);
③人文气韵(胸襟,性灵,个性,意境);
④韧性(筋劲,空间感,弹力,张力场);
⑤全新范式(调性,色彩,艺术风格,墨趣);
⑥及物性(比兴起笔,触物生境,主客浑融);
⑦神祇力(玄妙,禅宗,信仰)。
童年学诗札记(2002)尽管文艺创作尤其是当代汉诗不太可能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标准答案,但艺术美学若干基本元素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东西方比较诗学女博士奚密曾指出,具体、清晰、新颖,是写诗不可或缺的三要素。无独有偶。已故诗人流沙河也曾强调指出“诗学三柱论”,即:情、智、象,并进一步解析——情真,智善,象美。童年历经数十载笔耕,一向主张骨、美、境三者互为脊柱,互为营养,自然天成,神妙莫测。但凡好诗一定是多元文化与丰赡内涵、耐嚼且有趣圆融交通,一定是力与美、形而上和意象群形成完美闭环,既不失个性、气韵、性灵,又不悖逆世相、意蕴、章法。唯其如此,才叫真正当行。倘若从这一审美向度看,不客气地说,当下许多冠以“当代汉诗”的分行文字,恐怕就连诗的边角料都算不上。
童年学诗札记(2003)20多年前,我有幸聆听了“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漫谈红学时特意提及要善于“养情”,并再三强调指出,欲做到“养情”最关键的是务必做到体贴。说实话,周老先生不愧为大师级“红学研究第一人”,区区几个汉字就一语切中真脉。这的确令人钦慕。然而,淫读诗书数十载的老夫反复思忖依旧感觉文艺创作者即便真正做到了“养情”,也未必就可以高枕无忧。殊不知,除“养情”以外,艺术家还必须做足养气、养性、养心、养志、养生、养虚、养美、养神、养境等诸多内功。就艺术性而言,这些关乎“养”的内功,尽管貌似“美色不同面”、“悲音不共声”却皆养于诗,养于性,养于心,并自辟别样境界。
童年学诗札记(2004)我深信,所有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其超凡绝俗的悟性、眼力、个性、品位、学养乃至境界同其野性难驯、走遍天涯、“薄游四方”,无论如何也脱不了干系。“东方三圣”、“竹林七贤”、“隋唐四绝”、“扬州八怪”、“大清三杰”等等历代才俊,几乎每一位都拥有“林壑之怀”、天地之心。这也应了那句老话:读万卷书,走万里路,交万种人。话又说回来,畅游旅行固然对文艺创作大有裨益,但也还是有不少特例个案,比如:美国传奇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一生窝居家中埋头写诗30年;英国最具想象力作家、国宝级科幻大师伊恩·M班克斯几乎足不出户就创作出《捕蜂者》、《乌鸦之路》、《游戏玩家》等众多让受众拍案称妙的极品小说等等。从文艺创作心理学角度的多维和全息切入虽能诠释文创心理学的诸多棘手问题,但我依然怀疑其对于受众的说服力。倘若从灵悟或神祇的视焦去探寻,我们或许瞬间会发觉自己其实对诗太无知了。
童年学诗札记(2005)20世纪西方表现主义文学大师、奥匈帝国作家,被誉为“悲剧天才”的弗兰兹-卡夫卡曾说,诗即病,艺术是悲惨的,艺术对艺术家而言无疑是一种痛苦。姑不论弗兰兹·卡夫卡这只“寒鸦”,其骨血里究竟贮藏着多少人生困境,单从字面上解剖,我们经由泛审美审丑及发散性艺术思维,可以逮捕到阴翳、荒诞、诡异、妄念、矛盾、悖谬、粗野、放纵、破坏、叛逆、骚动、狂热、幻灭、梦景、非理性、潜台词、内心独白、人性异化、精神祼奔等诸多元写作要素。
我想强调的是,这诸多要素,说穿了,其实都是“病”生发的。质言之,都属于文字背后的溢出效应。判断艺术家孰优孰劣,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比较其艺术作品溢出效应的强弱。
为啥我们总是感觉有些所谓的诗人艺术家写出来的文字太干瘪无味,个中原因固然很多,但最核心的问题点,我想一定是“溢出效应”不达标。
不知诸君以为然否?!
童年学诗札记(2007)所谓“自性”,不外乎元气+性灵+潛意识+个性+人文精神+神性+生命深度体验的集合体。“自性”是活的,更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是螺旋式的上升。“自性”它具有极强的生长性,或叫生命力。“自性”它就像细胞一样,具有自我修复的功能。很多人整天修炼修炼,他在修什么呢?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就是在修炼自性。自性是需要不断滋养的,犹如灵魂。

(未完待续,稍安勿躁)

>>童年(郭杰)作品合集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