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老物件:70、80年代的4种农村用具、第1种相当于现代的空调、第2种相当于计算机、第3种相当于收割机、第4种是希有的电器

 图说常德 2024-06-26 发布于湖南

大家好!今天的“农村老物件”专栏和大家说一说70、80年代的4种农村用具、第1种相当于现代的空调、第2种相当于计算机、第3种相当于收割机、第4种是当时家中希有的电器。

第一种农村老物件:烘笼,相当于现代的暖气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第一种农村老物件,许多70年代、80年代人都用过的烘笼,那个年代没有空调、也没有暖气,烘笼便成为了我们冬天的取暖设备。

那个年代的烘笼,一般是由竹片加上瓦盆做成的。烘笼最早起源于我国的西南地区,比如四川一代。那里冬季阴冷难耐,人们用竹条编成笼子形,里面放一个瓦盆,把烧红的木炭放入其中,上面再用已经燃烧过的木炭灰盖上,使其慢慢燃烧。

烘笼的用处很多,天冷时可以放在脚下取暖,也可以烘烤刚洗过的衣服、婴儿的尿片子,外出还可以随身携带。这种烘笼形状像买菜用的竹篮子,上面有提梁,携带起来很方便。

我说烘笼相当于现代的暖气,感觉这个比喻很生动,只是现代社会越来越好了,越来越进步了。

第二种农村老物件:算盘,相当于现代的计算机

再来说一说第二种农村老物件,许多70年代、80年代人都见过的算盘,那个年代没有计算机、也没有手机、电脑,算盘便成为了计算工具。

“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去二……”,这些60年代、70年代、80年代我们常听到的珠算口诀,如今早已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出现而被人们遗忘了。在绝大多数中老年人的印象中,那算盘拨打起来“噼里啪啦”的声音总能让人想起我们的老祖宗留下来算盘,还有那即将失传的算盘口诀。

如果我们简单的从字面上去了解算盘,那它应该就是一种算数的工具,它起源于中国,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小时候,看到生产队里的会计用算盘算出全队的粮食、棉花、油料数量,还能算出每家每户的工分、各家各户的分红等,常常是一个人念着报数,两个人“噼里啪啦”同时扒拉着算珠,简直就是一曲悦耳动听的交响乐。算完后一对数,分离不差就合格了,如有差错就要反复重算,直到两把算盘为同一个数字为准。

第三种农村老物件:打谷机,相当于现代的收割机

接下来,和大家说一说第三种农村老物件打谷机,许多70年代、80年代的农村人都见过的打谷机,那个年代没有收割机、人力打谷机便成为了人们的劳动工具。

打谷机,在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的这东西,现在却成为了即将消失了农家用具。

这是近年小编在汉寿农村拍到的一幅“丰收的喜悦”画面,当时,这位农民正在深泥脚小块田里用传统的方式收割稻子。黄灿灿的稻谷成熟了,丰收的喜悦写在农民的笑容里,呈现出一幅最美的劳动场景。

以前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现在真的很少见了,传统的“打谷”方式,已经全部改为收割机了。

这些年,“图说常德”一直在寻找这种传统的收割场景,找了好多地方都没有找到,直到我忽然发现拍到了这些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收割场景,它是如此的让人感到亲切,让人值得回味。

如今,漂泊在这灯红酒绿的城市里,我想起了故乡的打谷机,还有,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打谷场景。

第四种农村老物件:手电筒,相当于当时希有的家电

最后,和大家说一说第四种农村老物件手电筒,70年代、80年代农村家里的手电筒,是当时的希有的家电了。

老式手电筒曾照亮60、70、80年代农村人的童年,不知伴随那个年代的人走过人生多少夜路,如今凡是用过老式手电筒的人都老了,真是岁月无情啊!

老式手电筒是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的希有“家器”

为什么说老式手电筒是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的希有电器,因为在那个年代,农村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每家每户通电都成了一个天大的问题,农村就更别提什么路灯了,大部分人家还在使用煤油灯。那个年代,在夜晚能带来光明的手电筒的地位不言而喻,也理所当然的成为那个年代的希有“电器”。

手电筒 :是一种手持式电子照明工具。一个典型的手电筒有一个经由电池供电的灯泡和聚焦反射镜,并有供手持用的手把式外壳。虽然是相当简单的设计,它一直迟至19世纪末期才被发明,因为它必须结合电池与电灯泡的发明。

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人的童年时代,很多人走夜路时,大都用松明火把、或是马灯,遇上下雨刮风,火把被淋湿,就只能瞎摸乱撞了。因此在哪个年代,手电筒是农家的稀奇之物。农村哪家有手电筒就像今天的农民拥有手机一样,是一种富有、一种时尚的象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