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知北游》| 无从无道始得道

 木铎国学心理馆 2024-06-26 发布于湖南

庄子·知北游

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智没有得到回答,又返回帝宫,见到黄帝又问及那三个问题,黄帝说:“无思无虑才能认识大道,无定处不行事才能持守大道,无需任何途径和方法就能获得大道。”

一个名叫“智”的人向北来到玄水边游历,恰巧在此处遇到无为谓,他急切地请教无为,“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

“道”的确真实存在,而且作用于人,但道不可知。智觉知到这一点,所以他迫切的想向他人寻求有形可见的答案。事实上这三个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都想问的:如何知道,如何安道,如何得道。

正当智满怀希望无为能为他传经布道,论贯古今时,无为却哑口不言,一语不发。他不是不回答,而是不会回答。智无法从无为那里得到答案,只好悻悻而返。

他来到白水南岸,又遇到狂屈,迫不及待地向他请教同样三个问题,狂屈回答说:“我正想向你描述'道’,但我又全都忘记了。”智再一次失望而归。

他依然不死心,来到黄帝的帝宫向他请教,黄帝终于确切的给出终极答案:“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黄帝说,非思维,非考虑,才能懂道。不处世,不为人,才能合道。无方向,无路线,才能得道。说明道的存在性即它的虚无性,人的任何具象感官都无法通达道。

庄子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

道不诉诸于人的听觉、视觉和语言,因为人的感觉、思想和言语等都是主观存在性,而非虚无性的。因此,道拒绝走向人的感观系统。故人对于道在任何主观意识层面的体会都不可能显示道,只能遮蔽道。

黄帝的答案,可以说是庄周哲学思想的精髓。它强调了内心的平静、安详和自然无为的重要性。对于“道”,庄周认为真正的领悟不来自于思考,而来自于停止思考,达到一种无思无虑的状态。

庄子通过黄帝的表述,传达他对宇宙和自然的看法。“道”不是一种具体的存在方式,而是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状态,既不存在于特定的地方,也不依附于任何事物。它无所不在,却又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述。

只有当我们停止思考,放下心中的执着,安处于自然之中,才能真正领悟“道”的真谛。


木铎国学心理馆


      增长一点国学知识,收获一份心灵慰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