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山佛教史(下)

 鄂中京山 2024-06-26 发布于湖北
8、云门宗
两宋时期,对湖北佛教影响最大的仍是禅宗,其中以曹洞、云门、临济三宗影响为大,而湖北对三宗的兴盛与传承有着绝对性的深远影响。宋室南渡以后,湖北所处长江中游成为南宋重要的边防区域,成为南北对峙的重要战场(宋金、宋元),佛教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受战争以及元朝宗教政策影响,元代时期,湖北佛教远不及唐宋之盛。
云门文偃禅师(公元864-949年),俗姓张,姑苏嘉兴(今浙江嘉兴)人,唐懿宗咸通五年(864年)出生,是云门宗禅的创始人。919年,他便在韶州“为军民开堂”,“军”是宋代一种特殊地方辖区,行政地位大致与州相当。癸未岁(923年),文偃率领徒众开发云门山,创云门宗。
云门文偃禅师法席僧众上千,法嗣弟子,《景德传灯录》记载有六十一人,但《传法正宗记》载有八十八人。云门禅师虽驻锡岭南,但其荆楚法嗣弟子共十二人,其中驻京山有郢州林溪竟脱禅师,郢州芭蕉山弘义禅师,郢州赵横山和尚,郢州纂子山庵主。
郢州赵横山、纂子山是首次出现,应为云门宗所开辟之地。郢州林谿为地名,也是新出现的禅宗道场,此后仍有云门宗传人住此。《五灯会元》虽然载有云门文偃郢州四位法嗣禅师语录,但他们的平生事迹不够明晰,这也是灯录体裁的佛教史籍盛行之后,出现了一个史料特点。不过,杨守敬《湖北金石志》录《郢州赵衡山慧通禅院先师和尚碑铭》,提供了郢州赵横山和尚详细的平生事迹。碑文撰写者为北宋乡贡进士饶光辅。据其记载,和尚讳归柔,魏州官城县(今河南清丰县)人。唐天祐十三年(916年),于魏州兴福院出家。第二年受戒,远游参访大善知识,不逾余岁获悟于韶州云门禅师。自后优游道源二十年,后周广顺元年(951年),隐居于郢州城南仙女洞。北宋乾德五年(967年),被当地居民邀请住入慧通禅院,大启云门宗风,归者如流,四方仰慕,中下之士,亦受其泽。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十二月六日圆寂,世寿八十六,僧腊六十七。按此推算,赵横山归柔和尚出生于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年)。
香林澄远禅师是云门文偃禅师另一位重要弟子,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丁亥示寂,法嗣虽有数人,但培养了智门光祚禅师,而智门光祚一系人才兴旺。智门光祚禅师最著名的法嗣为雪窦重显。雪窦重显,本四川人,游学荆楚多年,先到郢州太阳山参太阳警玄,在太阳山作典座。雪窦重显有法嗣八十五人,其中以天衣义怀为上首。天衣义怀有法嗣八十三人,又以慧林宗本、法云法秀、长芦广照最为著名。雪窦重显法嗣,慧林宗本、法云法秀、长芦广照法嗣主要集中在江浙一代。法云法秀有法嗣五十五人,其中其在荆楚法嗣中则有郢州芭蕉宗谅禅师。郢州芭蕉山是唐代后期兴起的禅宗道场,而法云法秀仍有法嗣驻锡此地,表明芭蕉山禅宗道场持续至少百年。
云门文偃其他法嗣也出有一些荆楚传人。如襄州洞山守初再传弟子有郢州兴阳山逊禅师(报慈道嵩禅师法嗣);德山缘密其下数世有传人,其中有郢州兴国法云禅师。
云门宗在北宋极盛,高僧辈出。在五宗之中,势力影响最大,即使临济宗尚难以与之抗衡。但到北宋后期,临济宗发力,渐次步入鼎盛,而云门宗进入南宋已经缺乏能够传法的宗门人物,心印法脉传承出断层危机。南宋时期,云门宗法脉断绝。
9、曹洞宗          
进入北宋,曹洞宗延续宗风,严谨固守,绵绵密密,故有“曹洞士民”之称。此后曹洞宗法脉传承亦如其宗风一般,虽然几经波折起伏,但连绵不绝,持续有力,至今传承不绝,故有“临天下,曹一角”之喻。
进入宋代,曹洞宗法脉仍有传承,其中疏山仁匡再传弟子有太阳慧坚禅师,住郢州太阳山。太阳慧坚禅师门下又出襄州石门聪禅师,住石门山。郢州太阳山和襄阳石门山在当时都是名闻全国的禅宗道场。
太阳警玄禅师,江夏张氏子,相貌奇伟,有威重,幼年时便日中一食。其仲父为沙门,号智通,住持金陵崇孝寺,警玄往依以为师,年十九,为大僧。太阳警玄年纪虽轻,但识卓超群,智通感到欣慰,令其游方。初谒鼎州梁山观禅师,得蒙印可。梁山观禅师对其寄予厚望,以为“洞上之宗可倚”,一时身价倍增,丛林瞩目。梁山观禅师圆寂之后,咸平庚子年(1000年),警玄来到郢州大阳山,谒太阳慧坚禅师。慧坚禅师也是曹洞宗传人,欣然让法席使警玄主之,自己退处偏室。太阳警玄住山近三十年,是曹洞宗的领袖人物,与临济宗汾阳善昭、云门宗雪窦重显地位相当。不过雪窦重显在年龄上算是警玄后辈,雪窦重显早年出川,在湖北参学多年,其中第一站便是参访太阳警玄。临济宗高僧华严道隆、金山达观颖禅师等也曾到太阳山参学于警玄禅师。警玄禅师留下了很多公案开示语录。但是,当时太阳警玄禅师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北宋中期,曹洞宗曹山、疏山、龙牙遁、青林诸系法脉传承难以持续,云居道膺禅师一系也只剩下太阳警玄禅师独立支撑,他个人肩负着曹洞宗法脉传承的历史重任。为培养合格的法器大才,史称太阳警玄“自以先德付受之重,足不越限,胁不至席”。太阳警玄晚年感叹无可以继其法者,此后还酿了宗门悲剧。据大慧宗杲《宗门武库》记载,太阳警玄禅师有平侍者,虽然尽得其旨,但唯以生灭为己任,挤陷同列,忌出其右者。当时临济宗汾阳善昭禅师的弟子浮山法远、琅琊慧觉列席太阳山。太阳警玄有意让他们续法曹洞宗,谓“兴洞上一宗,非法(法远)即(慧)觉也”。二师云:“有平侍者在。”警玄禅师以手指胸说:“平此处不佳。”暗指平侍者心术不正,警玄禅师又预言了平侍者不得其死。但浮山法远和琅琊慧觉都已经接法于临济宗汾阳善昭,为不忘本故,不便接法于曹洞。他们辞别之际,太阳警玄将曹洞宗信物交予浮山法远,嘱其日后代寻一位宗门法器,以嗣曹洞。太阳警玄禅师圆寂前,曾立遗嘱:“痤全身十年无难,当为太阳山打供。”天圣五年(1027年)七月十六日,警玄升座辞众,又三日以偈寄王曙侍郎:“吾年八十五,修因至于此。问我归何处。顶相终难睹。”停笔而化。平侍者住持太阳山后,以太阳警玄禅师灵塔风水不利为由,意欲焚烧警玄肉身。山中耆宿长者切谏,平侍者不听,掘开灵塔,警玄禅师“颜貌如生”焚烧之后,身体仍然不坏:“薪火俨然。”众皆惊异。平侍者乃“破其脑,益油薪,俄成灰烬”。为曹洞宗中兴作出巨大努力的一代宗师肉身灵塔就这样被破坏,无疑是曹洞宗的悲剧。平侍者激发众怒,最终官府介入,平侍者被勒令还俗,因他不孝不义,诸方丛林皆不接纳,流浪无所,被虎食之。三十多年后,浮山法远培养了投子义青禅师,令其嗣法曹洞,投子义青门下又出一批正法眼巨匠,稳定了曹洞宗的气势,被称为曹洞宗中兴。
《五灯会元》载有警玄多名法嗣语录,据《禅灯世谱》,警玄有法嗣二十多人,其中驻锡湖北者有十人,其分布在京山者则有郢州大阳祈禅师、郢州大阳慧师、郢州兴阳清剖禅师。
从法嗣分布看,其所住寺院在当时荆楚颇有一定影响,乃至闻名全国。也有学者强调太阳警玄法嗣众多,对其委托浮山法远禅师代寻法器的史事存有疑虑。但是曹洞宗门悲剧及传法大事在丛林中应广为人知,大慧宗杲距离太阳警玄时代不远,其所记载应该可信。太阳警玄法嗣虽有不少,也不乏优秀者,但是没有继续能够传承的。反倒是投子义青法脉连绵不绝,此后曹洞宗法脉正是从投子义青而来。因此,太阳警玄委托浮山法远代寻法器应是事实,他需要第一流的法嗣巨匠,如此方能振复宗门。从他肉身不坏,入火不焚的情景看,太阳警玄禅师修证境界极高。他正是深知自己弟子的真实修为,并不具备兴复延续宗门的水准,才有了代求法器的这一历史公案,这反映了太阳警玄禅师深重的忧患意识和长远眼光,与其生前艰辛弘法、培育人才的夙愿相一致。因此,太阳警玄禅师对曹洞中兴的贡献居功甚伟。
投子义青续太阳警玄之后,曹洞宗迎来了中兴,投子义青最重要的弟子为芙蓉道楷、大洪报恩。此二人皆与湖北佛教有密切关系,尤与大洪山佛教关系密切。关于随州大洪山佛教的历史,北宋张商英《随州大洪山灵峰寺十方禅院记》有详细记载,其前身是马祖弟子善信所创,唐文宗赐所居额为幽济禅院,后晋天福(936-944年)年间改为奇峰寺。《佛祖统纪》卷四十五载,庆历七年(1047年),仁宗遣使往随州大洪山祈雨灵验,诏封善信为慈忍灵济大师,由禅门居士杨杰撰写《大洪山慈忍灵济大师碑》。张商英《院记》又载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将奇峰寺改为灵峰寺。元祐二年(1087年)九月,诏随州大洪山灵峰寺革律为禅。此事曾遭到律僧众的不满,时张商英为随州地方长官,与律僧论辩中获胜,使“律之徒默然而去”。“革律为禅”的风气在五代时期就已经开始蔓延,进入宋代,这种风尚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很多地方皆出现了“革律为禅”的事例。而这种风气的背后实质反映了禅宗强势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大洪山革律为禅是大洪山佛教发展一个重要转折。之后,大洪报恩长老担任大洪十方禅院第一代住持。据《补续高僧传》卷九《报恩传》记载,报恩禅师勤于诲励,学者辐凑,有众五百人。既振宗风,而戒律严甚,终身敝衣,略不加饰。虽赐紫方袍,卒盘辟不敢当,故权贵欲以师号言者,皆无复措意矣。政和元年(1111年),报恩禅师坐化,寿五十四。大洪报恩禅师的法嗣,有二人住大洪山,一人住太阳山。
道楷禅师也与湖北有密切关系。“芙蓉道楷”的称谓出自《五灯会元》。而《禅林僧宝传》记载,道楷禅师曾先后住郢州大阳山、随州大洪山,一时公卿为之劝请,洞上之风大震西北。《僧宝正续传》卷一《泐潭照禅师》又载:“时楷禅师居大洪山,名震天下,往依之。”《补续高僧传》卷十八鹿门法灯禅师:“下荆江,历淮山,北抵汉沔,徧谒诸老,所至少留,机语不契,振策即行,登大洪,谒楷禅师,遂服膺戾止”。投子义青禅师遣果侍者以大阳警玄禅师的皮履直裰付之,道楷又付以襄州洞山道微禅师,道微后还鹿门山,建阁藏之,日藏衣。崇宁三年(1104年),诏使道楷禅师住东京十方净因禅院,大观元年(1107)冬,移住天宁寺,并赐尊号紫衣。道楷禅师上表辞谢,宋徽宗大怒,对他进行处罚,道楷禅师怡然不惧,确然不回。道楷禅师圆寂之时,对侍者说:“吾年七十六,世缘今巳足。生不爱天堂,死不怕地狱。撒手横身三界外,腾腾任运何拘束。”言讫而逝。道楷圆寂之后,塔铭终与大洪山有关,即《随州大洪山崇宁宝寿禅院十方第二代住持楷禅师塔铭》,道楷禅师曾担任大洪山第二代住持,继席报恩禅师。道楷虽主持多处道场,最重要的还是大洪山。道楷禅师法嗣丹霞子淳也曾住持大洪山,传世文献有载,石刻文献记载更为详细,丹霞子淳为大洪山第四代住持,详见《随州大洪山十方崇宁宝寿禅院第四代住持淳禅师塔铭》。据其记载,他曾参学于大洪报恩等人,后至郢州太阳山参道楷禅师而开悟。丹霞子淳住持大洪山期间,真歇清了禅师“出峡直抵沔汉,扣丹霞子淳禅师”而开悟。丹霞子淳另一重要弟子天童正觉在大洪山掌笺记,《宏智禅师(即天童正觉)广录》中直接称呼丹霞子淳为“大洪和尚”。天童正觉禅师后住天童寺,提倡“默照禅”,将曹洞宗带到浙江,使之成为另一座曹洞宗祖庭。此外,还有《随州大洪山淳禅师语录》,题名为“嗣法小师庆预校勘”。庆预即大洪庆预禅师,丹霞子淳法嗣。据《大洪山预禅师塔铭》记载,大洪预禅师为大洪山第六代住持,他虽然得法于丹霞子淳,但实际上师从道楷禅师于郢州太阳山出家、剃度。总之,曹洞宗中兴之后,随州大洪山逐渐取代郢州太阳山的地位,第一流的曹洞宗师大多驻锡大洪山。后来日本道元禅师从天童寺得法,又将曹洞法脉传到日本。
佛教史籍中还记载有其他禅师于大洪山参学悟道,分散住于全国各地,仅据传世文献,其中报恩系在湖北的法脉传承中有郢州太阳旦禅师。
总之,驻锡郢州太阳山的太阳警玄禅师独立支撑曹洞宗风。后继者投子义青禅师的重要法嗣及再传弟子——大洪报恩、芙蓉道楷、丹霞子淳皆担任大洪山十方禅院的住持。大洪山成为曹洞中兴时期的重要祖庭,取代了之前太阳山曹洞祖庭的地位。此后北方曹洞宗、南方曹洞宗,乃至日本曹洞宗之法脉渊源皆与湖北随州大洪山有密切关系。大洪山佛教虽起于唐代,但真正获得实质性飞跃则是北宋革律为禅,建十方禅院,在曹洞宗中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南宋以降,大洪山在湖北佛教有着重要地位,对元明清时期的湖北佛教有着很大影响。
关于大洪庆预禅师,光绪《京山县志》载:“胡庆预,京山人,师道楷于大洪山。靖康间,盗起,预日谨禅诵,以定众志。若是者数年,所活万人。绍兴中,下庐阜,入八闽,闭关雪峰十年,忽微笑,书偈而逝。”清同治八年《随州志》:“庆预,俗姓胡,京山人。年二十四,依大阳道楷出家。楷器其所证,遣佐丹霞德淳。政和三年,草寇李鬲窃发襄、邓间,寺之运粮丁为贼所掩,尽夺粮以去。既而,吏捕得贼,视米袋有'丹霞’字谓贼所从来,将网而坐之,主事僧俱骇窜。预主藏事,独恻其无辜,乃越而代之,请以身就讯。厄于囹圄者半年。事竟白,识者高其行。南阳之民至以'预罗汉’称之。后淳迁大洪,以预主水南兴国席。淳化后,徙止大洪。时当靖康之年,群盗环山、若林,预不为意,日据绳床,颐指甚闲。外饬其徒之强毅者固守圉以折贼势,内率其徒之专静者谨禅诵以觐国威。若是者数年,卒与此山巍然不拔,所活不啻万人。士大夫之家赖以生者犹七八百数。虽艰难中,所设施举中礼法。绍兴十年夏,忽示微疾,索笔书曰:'末一句最难名,转步回头十万程。除却我家诸嫡子,更谁敢向里头行。’掷笔而逝。(节录宋《荣薿塔铭》)”
10、临济宗
进入北宋,至临济宗第五代,只剩下首山省念禅师一系,阵容孤弱,此后逐渐兴盛起来的。首山省念有法嗣十六人,其中三人驻锡湖北,分别为谷隐蕴聪禅师、智门迥罕禅师、鹿门慧昭山主,其中以谷隐蕴聪禅师有名。另有数人与湖北关系密切,即黄檗重谧禅师、神鼎洪諲禅师、叶县归省禅师、汾阳善昭禅师,其中以汾阳善昭禅师最为有名。汾阳善昭系首山嫡传,此后黄龙、杨岐两派出自汾阳善昭一系。
谷隐蕴聪禅师初参百丈恒和尚,次参首山省念而得法。曾先住襄州石门山,后至襄州谷隐寺,与郢州太阳警玄多有交流。
谷隐蕴聪禅师有法嗣二十人,以金山昙颖禅师为上首,他曾先参郢州太阳警玄,后至襄阳参谷隐蕴聪,发明大事。
叶县归省禅师荆楚谱系及传承中,在京山有郢州兴阳山希隐禅师。归省门下以浮山法远最为有名,浮山法远与太阳警玄相契深交。受太阳警玄委托,后来培养出投子义青,以续曹洞法脉,为丛林所称道。
汾阳善昭禅师是首山省念门下最出色的弟子,是一位颇具临济义玄禅风的一代宗师,为当时临济宗领袖人物。汾阳善昭禅师早年曾遍参丛林老宿七十一人,对曹洞宗尤感兴趣,曾作《五位偈》呈现给襄州石门慧彻禅师,深得石门慧彻期许,拊手称善。汾阳善昭禅系在湖北的传承中,在京山有兴阳启珊、兴阳启舟、郢州大阳如汉禅师。
石霜楚圆是一位将临济宗风发扬淋漓尽致的大禅师,与汾阳善昭禅风一脉相承,成就最大,得法弟子五十人,其弟子翠岩可真一系在湖北有法脉传承,如在京山有兴阳贤禅师。
黄龙慧南禅师,黄龙派的开创者。早年依止云门宗,后从石霜楚圆座下开悟,得法弟子七八十人。黄龙慧南驻锡湖北法嗣及其分布,有郢州芭蕉仁珂禅师;黄龙慧南禅师再传弟子及传承中,有京山郢州大阳允平禅师、郢州子陵山自瑜禅师、郢州兴阳浩禅师。
黄龙派兴盛后,下传数代而渐减乏力,至南宋时期法脉断绝。
所谓临济杨岐派因杨岐方会禅师而得名,杨岐方会禅师是石霜楚圆禅师法嗣。杨岐派前几代门庭略显孤弱。杨岐方会禅师有法嗣仅十人左右,其中法脉能够继续下传者仅有白云守端和保宁仁勇两人而已。保宁仁勇有法嗣也是十人左右,其中两名法嗣弟子驻锡湖北,即郢州月掌山寿圣智渊禅师、襄州洞山文英禅师。白云守端有法嗣近十人,其中以五祖法演为上首。自五祖法演开始,杨岐派开始发力,进入南宋,门庭广盛,子孙繁衍甚多,奠定了“临济儿孙遍天下”的历史基础,临济法脉千年不绝,实出自杨岐一派,五祖法演禅师居功甚伟。
南宋时期,宋金南北对峙,长江中游地区对于屏障长江下游(江浙),沟通长江上游(四川)有着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因此,处于长江中游的湖北地区成为宋金对峙的重要战场。南宋后期,蒙宋对峙战争,湖北地区仍是南宋之咽喉所在,历时长久的襄阳保卫战即发生在荆楚大地。纵观南宋时期,因战乱因素,湖北佛教发展受一定影响,五祖法演一系的传承,随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转向东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