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读书多思考才是正经事

 雁冰与书 2024-06-26 发布于广东
之前我曾写过一篇文,说我自己的日均手机使用时长大约是两个小时,因为读书写作的缘故,我也很好地将这一习惯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有时,若是某一天看手机太久,甚至还会感觉到头痛或烦躁。于是,手机现在对我而言,除了和人联络外,最大的功能就只有记录、拍摄(也是一种记录)、听音乐、买点东西。我现在非常不愿意在手机上花太多时间。对我而言,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相信你可以看到,我并没有提在手机上刷短视频或是看自媒体文字内容,因为自我有手机以来,我也并没有长时间刷短视频的习惯,也只在自己做自媒体那会儿,看了很多文字内容。但慢慢地,我发现了互联网上很多问题:内容的雷同、人们的争相复制、审美的降低、种种的对立与戾气……更为严重的是,互联网上的信息十有八九是假的。甚至在互联网上你很难看到一个人的真实面貌,因为你能看到的只是精修过的照片。虽说人都是爱美的,但我其实并不太理解如今的人对于P图的热情,因为我的圈子里就有些许人热衷于P图,用的滤镜和修改工具,把原本看起来还算漂亮的自己,P得像外星人一样,虽然我并未见过外星人,但我们对于外星人的平常理解便是长相畸形的;当然,外星人的长相是出于我们的想象,却在人们的P图中成为了现实。不过我从来没和他们说过这些事,若是我直接说“你把自己P得跟外星人一样”,那也太伤人了。更为重要的是,人是不可改变的,现代人由于互联网和利益的侵蚀,也更是自负;所以我说他/她“P图像外星人”,对方也只会说“你审美有问题”,或者臭骂一通再拉黑。但我这人也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姑且算是比较好的习惯,就是除非对方主动找到我寻求建议,否则我不会主动说哪怕一个字。因为人只有主动意识到自己有问题时,你的建议才是有可能有用的。

而对于互联网上的信息,就更不必说,十有八九是假的。我们不妨想一想自己生活的圈子里,邻里之间、村民之间,常常会有很多话题,今天村里的某某做了怎样的坏事,明天邻居是怎样的一个人,有时为了生怕他人听到,还会刻意地夸张自己的行为动作并降低声音;我们村也有一个村民的聚集地,他们经常会蹲在或站在那里聊着各种事情,于是那个地方也被我戏称为我们村里的“CBD”。但如果你认真去听的话,并尝试探明真相,你会发现,他们所谈论的内容大多是假的。由于互联网的出现,这种“假”便从现实中搬到了互联网。今天一个新热点出现,用不了多久被爆出是假的;有时你刚刚还在认为真实的信息,再打开手机就变成假的了;甚至于某些官媒发表的信息也是如此……这种情况屡见不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总结了两点——一是人们太闲了,就像蹲坐在村里CBD的那些人,因为太闲,就不得不找一些话题作为谈资,因为干站在那里,太无聊了;互联网也是如此,若只是一些不温不火的内容,人们也同样会觉得无聊。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便是利益的驱使;在如今这个时代,流量就是金钱,于是我们也能看到互联网上的人想尽办法获取流量;又是洗稿,又是模仿,又是起夸张的标题,又是造谣,这一切都是为了流量,或者说是为了金钱;甚至某些自称写作者的人连自己的经历都可以伪造;借用《人民的名义》中赵瑞龙的一句话:“现在是,有钱能使磨推鬼。”这句话太过于现实。

于是,我选择读书和写作,在文字中寻找真实。但这并不意味着书籍就是完全可信的。在读书界有一句话叫做:“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最早是出自于《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完全信奉书中的内容,轻则成为书呆子,重则成为毫无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只能将某句话或某段内容理解为“字面意思”而无法意会到更深层次的意思)。这句话也更适用于现在。因为现在出书太简单了,随便一个人写一本书都可以出,甚至在资本的操作下还可以成为畅销书,那么我们就要因为一本书是畅销书而认为这本书是“智慧的结晶”吗?当然不能,我们依旧要带着自己的思考去阅读这本书。就像上学时老师曾教导我们的那样:“别死读书。”

于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就出现了:我们该如何让自己有判断力,才不至于被那些假的信息所欺骗,以至于自己被牵着鼻子走?很简单:学会让子弹飞一会儿——在世界上、在互联网上、在自己的思维里。少看互联网,多读书、多思考才是正经事。

end


文/雁冰
图/雁冰
一个普通读者和写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