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玫瑰的故事》:亦舒最深刻的5句话,读懂就不再抱怨生活

 momo666 2024-06-26 发布于辽宁

最近刘亦菲主演的电视剧《玫瑰的故事》爆火,开播当晚就拿下同期收视第一,还打破多平台收视记录。


剧情讲述的是女主黄亦玫(小说女主名为黄玫瑰)与庄国栋、方协文、傅家明、林一4人之间的感情经历,以及她个人的成长。

电视剧改编自同名小说,小说作者亦舒本人的人生,比黄亦玫还要丰富精彩。

她是著名作家倪匡的妹妹,初中就名声大噪,各大报社、出版社争相抢登她的作品;

未成年恋爱、生子;

为与男友结婚,不惜以性命逼迫父母同意,但短短3年就离婚,将儿子留给前夫,30年不见;

二婚嫁给闺蜜男友,因闺蜜和丈夫在婚后书信往来,一怒之下公开信件,导致婚姻破裂;

而后再婚,40岁生女,每日凌晨写作,只为白天陪伴女儿……

她的一生跌宕起伏,外界对她的评价也褒贬不一,有人说她洒脱随性,也有人说她自私冷血。

不论旁人怎么看她,她都自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和坚持,从不因他人评价而内耗。

今天就用亦舒的5句话来告诉大家,人生如何更轻松。



  • 何必向不值得的人证明什么,生活得更好,乃是为你自己。

这是亦舒的作品《忽而今夏》当中的一句话。

主角阮丹青的朋友顾自由因男友花心不负责、自己爱而不得,一时不甘,服药自杀,被送医抢救。

在医院里,阮丹青对另一朋友海明大呼不值得,并说:

“换了是我,一定更努力更上进地生活,不是为我爱的人,乃是为我恨的人,我,决非一个柔弱的好女孩!

我会让这些人知道,是伊们走了宝,有眼无珠,作出错误的选择。”

面对阮丹青的义愤填膺,朋友海明对她说出了这句话。

生活之中,我们常常会与人产生不快,也会如书中这般,不被旁人喜欢或认可。

有人像顾自由一样,自暴自弃;

也有人像阮丹青一样,赌一口气努力变好,向那些看不上自己的人来证明。

但其实,我们只要做好自己,无需在意他人看法。

旁人所见所感,只是他人的想法,不代表我们;

唯有自己的感受,才是真实。

如亦舒,她的一生在旁人看来,有太多不能理解、无法认同:

婚姻经历频繁而离谱、对待爱情极端又偏执、面对亲情和友情又冷漠自私。

很多人对她抱有负面的评价。

亦舒从不解释自己,也不去证明什么:旁人怎么想,就任他们去想,只管过好自己。

因为生活是自己的;人生的道路也是自己的;好或者坏,亦是自己的。

人生滋味百种,各人品尝不同,何需为他人去改变和证明。

我们不必为任何人烦恼,也不必在意任何人的目光。

只有将目光从他人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才能真正地获得自由和幸福。

  • 我们不快乐的原因之一,是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待在房间里,心平气和地与自己相处。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社会,我们总被各种外物所困扰,不断去追求外界的东西。

去关注朋友又买了新车、换了新房;

看到身边的同事做出了业绩、获得了奖赏、职位不断提升;

发现又有人去自由旅行,从不担心生活。

仿佛身边每个人的朋友圈里,不是纸醉金迷,就是高山流水、天高海阔。

唯独自己,困于方寸格子间,整日埋头苦耕,却始终不得分毫收获。

久而久之,我们开始苦于自己的艰辛,怒于自己的穷困:

同样是普通人,为什么只我过得如此辛苦?

同样的努力,为何我无法获得更多?

古语有言:

“大道从不外得,万物皆备于我。”

长期着眼于自己没有的,不断向外寻求,只会让自己越来越匮乏,内心也越来越浮躁。

人想要获得满足,就必须学会向内求。

将目光放在自己已经拥有的事物上,看到自己的长处。

只有学会静心自处,才能实现充实富足。

《道德经》里有一句话: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唯有能够战胜自己、能与自己相处的人,才是真正的强大。

  • 世上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当事人或心如刀割或肉体受苦,至爱亲友再同情了解,也帮不到事主。

季羡林曾在散文集《悲喜自渡》中写:

“人间万千光景,苦乐喜忧,跌宕起伏,除了自己,他人爱莫能助。”

著名作家史铁生从小就很优秀,13岁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清华附中,作文始终第一名,一直以来都是大家称赞的孩子。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1岁那年,他因病双腿瘫痪。

他说:

“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这对于一个正值最好年华的青年来说,简直就是毁灭性打击。

史铁生因此而痛苦颓废,吞药、触电,几次尝试自杀。

母亲看到他这个样子,十分心疼,既要防着他自杀,又觉得孩子活得身心剧痛,常想办法让史铁生能够好过一些。

替他找医生、尝试偏方;推着轮椅带他出去找工作、散心;时刻注意言辞,不去刺激史铁生。

可即便如此,史铁生仍旧难以走出内心的苦闷,动不动就发脾气,依旧想要寻死。

直到母亲去世后的某一日,史铁生自己想明白了: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我为什么还想活呢?

因为我还想得到点儿什么,比如说爱情,比如说价值感之类。”

想通了这件事,他开始潜心从事写作,成就了数本著作。

很多人在受到挫折、遭遇困难后,先想到的就是诉苦和求助。

告诉别人自己受了多大的委屈、遭遇了何等困难,企图获得旁人的理解和认同,又或是获得帮助。

但要知道,不管旁人如何心疼你、同情你,都无法帮你走出困境。

真正能够帮你的,只有你自己。

众生皆苦,唯有自渡。

只有学会自救,才能真的走出困境。

  • 无论怎么样,一个人借故堕落总是不值得原谅的,越是没有人爱,越要爱自己。

有这样一句话:

“你相信什么,便会看见什么;你看见什么,就会遇到什么;你遇到什么,就会成为什么。”

当一个人遭遇困境的时候,难免灰心丧气,心有颓废,若长此以往,境遇就会越来越差,如此反复。

这也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吸引力定律”。

比如,你认为人生道路充满陷阱,出门怕摔倒,坐车怕交通事故,交友怕上当,那你所处的现实就一定会如此,生活也一塌糊涂。

反之,当你认为世上都是好人时,你遇到任何事情,都会有善意之人对你伸出援手,助你转危为安。

所以,只有当你相信自己可以走出困境,并愿意向往美好的时候,美好的事物才会真的向你而来。

《圣经》中说: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假如你因缺爱而自暴自弃、自甘堕落,那么你所接触到的,也就都是同类型的人,原本爱你之人,也会离你而去;

但若你先爱自己,便会发现自己的闪光之处,也会因此不断放大这些美好的地方,便会有越来越多的爱随之到来。

请记住: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 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来未曾真正地属于你,也不必惋惜。

人生总是在得到与失去之间反复重复。

《后汉书》有言: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早上失去的,晚上便会收回;晚上得到的,早上亦可能失去。

如同日升日落、河水流动,不停循环往复。

我们从不曾真正完全拥有什么,那便也不必遗憾失去;

此时失去的,日后亦会回归。

若一直沉浸在失去的悲伤与遗憾中,那便是止步不前,也无法得到未来即将拥有的。

丰子恺说: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将目光放在当下,不害怕失去,不执着得到,一切便都会迎来最好的结果。

人生短暂,当珍惜当下、爱惜自己。

不惧他人目光,平和接纳自我,自救于己,自爱于身,着眼当下。

如此,便可让你的人生富足顺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