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类方汇参》(李可批注版)第十二章 杂方类 第三节 甘草干姜汤

 黄帝九针 2024-06-26 发布于湖北

《伤寒论类方汇参》

左季云 编著 李可 批注

第十二章  杂方类

第三节  甘草干姜汤


一、用量

炙甘草四两 干姜二两,炮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二、定义

此因误服桂枝汤,汗多亡阳,变证蜂起。为制热因热用之法,以法阳明半里证之回阳之温方也。


三、病状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以上俱似桂枝证。脚挛急,里证之象。只此一症,非桂枝证矣。凡病必于独异处着眼。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有阳越之象。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第29条)

心烦是邪中于膺,心脉络小肠,心烦则小肠亦热,故小便数,微恶寒,两脚挛急,知恶寒必自罢,趺脉因热甚而血虚筋急,故脚挛也。此病在半表半里,服栀豉汤而可愈,反用桂枝攻表,汗多所以亡阳,胃脘之阳,不至于四肢,故厥。虚阳不归其部,故咽中干,呕吐逆而烦躁也。势不得不用热因热用之法,救桂枝之误以回阳。

成无己:脉浮自汗出,小便数而恶寒者,阳气不足也;心烦,脚挛急者,阴气不足也。阴阳气血俱虚,则不可发汗,若以桂枝攻表,则又损伤阳气,故为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先作甘草干姜汤复其阳气,得厥愈足温。《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陈修园: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此与桂枝证相近,但脚挛急不似,考少阴之脉斜走足心,上股内廉,凡辨证当于所同处得其所独,今据此挛急之一证,但知太阳之标热合少阴之本热,为阴阳热化之病,热盛灼筋,故脚挛急,并可悟脉浮,自汗,小便数皆系热证,即有微恶寒一证,亦可知表之恶寒渐微,则里之郁热渐盛,其与桂枝证貌虽相似,而实悬殊,医者仅与桂枝汤,以攻其表此误也。病人阳盛于内得此辛热之药,《周易》谓亢龙有悔,阳亦外脱而亡,便见厥证。水涸而咽中干,水火离而烦躁,火逆而吐逆者,此时投以苦寒之剂不受,惟以干姜炮黑变辛为苦,同气以招之,倍用甘草以缓之,二味合用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从治之法复其阳。若脚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滋阴以退热,热退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是前此辛热之毒,留于阳明而不去,少与谓胃承气汤,荡涤其遗热,取硝黄以对待乎姜桂也。它若太阳之本寒合少阴之标寒为病,阴阳俱虚,重发其汗,则汗不止而亡阳,复加烧针者,更逼其汗而亡阳,必用四逆汤主之。《伤寒论浅注·辨太阳病脉证篇》


四、脉象

脉浮。

但浮之脉,在太阳必无汗,在阳明必盗汗出,则伤寒之脉浮而自汗出者,是阳明之热淫于内,而非太阳之浮为在表矣。


五、药解

成无己曰:甘草味甘平,干姜味辛热,《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故用甘草、干姜相合,以复阳气。《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杨栗山云:“此即四逆汤去附也。辛甘合用,专复胸中之阳气,其夹食夹阴,面赤足冷,发热喘嗽,腹痛便滑,内外合邪,难于发散,或寒冷伤胃,不便参术者,并宜服之,真胃虚挟寒之圣剂也。”《寒温条辨》

王晋三:甘草干姜汤、桂枝甘草汤,同为辛甘化阳,而有分头异治之道;桂枝走表,治太阳表虚;干姜守中,治少阴里虚。病虽在太阳,而见少阴里虚证,当温中土,制水寒以复其阳。至于二方分两,亦各有别,彼用桂枝四两,甘草二两,是辛胜于甘;此用甘草四两,干姜二两,为甘胜于辛。辛胜则能走表护阳,甘胜则能守中复阳,分两之间,其义精切如此。《绛雪园古方选注·温剂》

陈恭溥:甘草干姜汤温脾土而生阴津之方也。凡手足太阴之阳气不足以致阴津不生者,皆用之。《伤寒方解·卷上》

章虚谷:“前方辛甘化阳,此方酸甘化阴,皆是脾胃之药。前方甘多于辛,辛从甘而守中助阳,此方酸甘并用,故专入营和阴,厥逆既回,阳气已达,故和营血,其足挛即伸也。《伤寒论本旨·太阳篇方》

程郊倩: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阳虚可知,纵有心烦之假热,而有微恶寒脚挛急之真寒以证之,即此时而温经散寒,当不嫌其暴也。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非误而何?里阴跟表阳而出,阴霾骤现矣,得之便厥者,真寒也;咽中干,烦躁者,阳浮而津竭,假热也,吐逆者,阴盛而上拒也……作甘草干姜汤,散寒温里以回其阳,阳回则厥自愈,足自伸。其有脚未伸者,阴气未下行也,更作芍药甘草汤,从阳引至阴而脚伸。其谵语者,缘胃中不和而液燥,非胃中实热者比,仅以调胃承气汤少少与和之。若前此重有发汗烧针等误者,则亡阳之势已成,而阴邪将犯上无疑,直以四逆汤温之而已。《伤寒论后条辨·辨太阳病脉证篇》


六、本汤用治回阳之要点

仲景回阳每用附子,此用干姜、甘草者,正以见阳明之治法。夫太阳、少阴所谓亡阳者,先天之元阳也,故必用附子之下行者回之,从阴引阳也。阳明所谓亡阳者,后天胃脘之阳也,取甘草、干姜以回之,从乎中也。盖桂枝之性辛散,走而不守,即佐以芍药,尚能亡阳,干姜之味苦辛,守而不走,故君以甘草,便能回阳。


七、本汤与《金匮》对举合勘之点

《金匮》原文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见(《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篇》)

《金匮要略浅注补正》载:“此言肺痿之证,身当吐涎沫,然必见咳渴不遗尿,目不眩,乃为肺痿证也。而吐涎沫不咳,又不渴,必遗尿,小便数,以肺阳虚不能制下,此为肺中冷,不当作肺痿治矣,宜甘草干姜汤以温肺。若作肺痿而用清润,则反误矣。


八、本汤兼治(下列各症见《医理真传》

(一)干咳无痰

此元阴不足而肺燥也。夫肺为金,生水之源也。元阴不足,由于肺燥不能生水,肺燥实由于元阴不足,而邪火生,火旺克金,故肺燥,肺气燥,斯干咳作矣。法宜苦甘化阴养血为主。方用甘草干姜汤,合当归补血汤,加五味子治之。盖此汤乃辛甘化阳之方,亦苦甘化阴之方也。干姜辛温,辛与甘合,则从阳化,干姜炮黑,其味即苦,苦与甘合,则从阴化矣。今病人既见干咳无痰,肺气之燥明矣。即以化阴之法,合当归补血汤加五味子治之,俾肺热解而肺气清肃,令行而干咳自不作矣。

(二)妊娠白痢

张石顽尝用甘草干姜汤加厚朴、茯苓、木香,治孕妇百痢。

(三)大吐身热

经曰:吐则亡阳,吐属太阴,大吐之人,多缘中宫或寒,或热,或食阻滞,若既吐已,而见周身大热,并无三阳表证。足征此属脾胃之元气发外,急宜收纳中宫元气为主,均不可仍照藿香正气散之法治之。予于此证,每以甘草干姜汤加砂仁,十治十效。

(四)吐血  

     《血证论》载:吐血之证属实者十居六七,……属虚者十中一二。……寒证者,阳不摄阴,阴血因而走溢,其证必见手足清冷,便溏遗溺,脉微细迟涩,面色惨白,唇淡口和,或内寒外热,必实见有虚寒假热之真情,甘草干姜汤主之。

(五)中寒

    上二证,取辛甘以化阳。阳,气也。气能统血,阳能胜寒,阳能温中也。

(六)拘急

(七)筋挛

(八)肺痿

(九)肠燥

     以上四证,盖取苦甘以化阴。阴,血也。血能胜热,血能润燥,血能养筋也。


      九、本汤与芍药甘草汤、承气汤先后治法之问答

问曰:证象阳旦,《活人书》云:桂枝汤加黄芩曰阳旦。成无己曰:即桂枝汤别名。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之?

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桂枝加附子汤。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两胫拘急,即亡阳之兆。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阳越在上。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通纳阳气。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与芍药甘草汤,阳复而阴又虚,以此养阴气。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以涤阳明所结之余邪。故知病可愈。

徐洄溪云:病证象桂枝句以下,历叙治效,以明用药之次第当如此。盖病症既多,断无一方能治之理。必先分症而施方,而其先后之序,又不可乱,其方有前后,截然相反者,亦不得错杂为嫌,随机应变,神妙无方,而又规矩不乱,故天下无不可愈之疾。


十、本证之着眼处

柯韵伯曰:此非桂枝证,而形似桂枝证,珷玞类玉,大宜着眼。


十一、本汤与芍药甘草汤均治阳明半表半里证之区别

甘草干姜汤得理中之半,取其守中,不须补中。芍药甘草汤减桂枝之半,用其和里,不须攻表。是仲景加减法之隐而不置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