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圣心源》六经之病症状推导秘诀【基础专题2】

 m175 2024-06-26 发布于黑龙江

《四圣心源》六经之病症状推导秘诀【基础专题2】

——黄元御再传出的“医中四圣”心法秘诀

海印之光 原创

于辛丑年辛丑月甲戌旬 甲戌乙亥日

2021.1.21-22周五-周六,农历十二月十九 至二十日

导言:专题重点讲,黄元御再传出的“医中四圣”心法的秘诀——六经之主从、司化/从化,推导六经之病会产生的症状。和舌诊法。

(六经之病的治法,也需要再专题整理一次了。一次太长了,下次了。)

图片
清代医圣黄元御,独家再传出了“医中四圣”推导六经之病的秘诀!从六气推导六经之病的症状、治法的玄机! 

♦在《四圣心源》卷二 六气解 太阳寒水 一节末尾,黄药师轻轻一点,但又力重千钧:(大意)从六气知六经之病情状,乃四圣之心源也。自魏晋以来,绝无解者……

图片

看明白了,再回头去看,前面我举的实例——从六经六气推导颈椎病的各种病症和治法。有心人可能就对中医一通百通了……

一,什么是六经的并化,主从(司化/从化)?

1,天时六气,对应人体六经,12经脉:

六气:风、热、暑、湿、燥、寒。 

五行(五运):木(风)、火(热、暑)、土(湿)、金(燥)、水(寒)。

●天时六气,对应人体六经:

①初之气,厥阴风木/风气,手足厥阴经。

②二之气,少阴君火/热气,手足少阴经

③三之气,少阳相火/暑气,手足少阳经

​④四之气,太阴湿土/湿气,手足太阴经

⑤五之气,阳明燥金/燥气,手足阳明经。

⑥六之气,太阳寒水/寒气,手足太阳经。

六经,分手足为12经脉。

每2个经脉同属六经之一,“并化”一气。
易经上的十天干,在中医上成了12天干:
五行分阴阳,成十天干(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

金(燥)、木(风)、水(寒)、土(湿)四气,分阴阳成8个。

五行的火,又分为二气(相火/热气、君火/暑气),二气又各分阴阳,都用丙丁火表示。所以,丙丁各用了2次。

于是,易经上的十天干,在中医上,又成了12天干(+丙2丁2),配12经脉/12脏腑。 

12经脉“并化”为六气,对应12天干/12脏腑:
六经,分手足为12经脉。
每2个经脉同属六经之一,“并化”一气。
六经12经脉,并化为六气,分别对应12天干/12脏腑。

●六气对应12经脉(12天干/12脏腑)列表:

①厥阴风木:足厥阴肝经乙木司化,手厥阴心主(心包)经丁2火从化

②少阴君火/热气:手少阴心经丁火司化足少阴肾经癸水从化

③少阳相火/暑气:手少阳三焦经丙2火 司化足少阳胆经甲木 从化

​④太阴湿土:足太阴脾经己土司化手太阴肺经辛金 从化

⑤阳明燥金:手阳明大肠经庚金司化,足阳明胃经 戊土从化。

⑥太阳寒水:足太阳膀胱经壬水司化,手太阳小肠经丙火从化。


图片
2,六经的主从(司化、从化):《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六气从化:

http://zhongyibaodian.com/sishengxinyuan/1296-15-2.html


●并化一气的手足2经,又分为“主(司化)、从(从化)”:

①主/“司化”——天干五行同于此经的本气者,为“司化”之经。 

②从/“从化”——五行不同于此经的本气者,但属于此经,从此经而并化,为“从化”之经。 

例如,

少阳经,分为有手足2个少阳经:

手少阳三焦经丙2,足少阳胆经甲。

手足少阳经,并化为少阳相火之气。

谁是主(司化)?谁是从(从化)? 

●三焦配丙2火,是少阳经相火的本气,所以 手少阳三焦经是少阳经的“主气”。

●胆配甲木,与少阳经相火本气不同,是甲木从相火而化了,所以 足少阳胆经是少阳经的“从气”。

手足少阳经,“并化”为少阳相火之气。这是正常状态。

当少阳经病时,胆经甲木不从化少阳丙火了,才会表现出胆经甲木的本气风之气,相应部位就会出现风的症状…… 

所以,六经与六气,并不一定相同,千万不可混为一谈。

●同属一气一经的2个经脉,天干的五行不一定相同。这就象一家人,并不一定一姓,女人自外姓嫁来。

●天干的五行相同的2个经脉,不一定同属一气一经。这就象一姓兄妹人,并不一定一家,妹会嫁入外家……

3,同五行分阴阳/表里,分属于两个经,里者为主气/司化本经,表者为从气/从化他经:

——这部分是海印之光推理引申出来的。

(因表里二经脉,互相接经,所以常互相影响,不可不知其主从之性。)

又,同五行的天干,互相表里,五行相同。却不在一经之中。分属于两经。

手阳明(庚大肠)与手太阴(辛肺)为表里,

足阳明(戊胃)与足太阴(己脾)为表里,

手太阳(丙小肠)与手少阴(丁心)为表里,

足太阳(壬膀胱)与足少阴(癸肾)为表里,

手少阳(丙2三焦)与手厥阴(丁2心包)为表里,

足少阳(甲胆)与足厥阴(乙肝)为表里。

这也是,一个是主(司化本经),天干五行与此经之六气相同。

一个是从(从他经而化),天干五行与此经之六气不同,从所在的经而化气。

——这是类似于兄妹关系,同出一父母家,长大了却不在一姓之家生活。

里,相当于兄,掌管本家。其姓有名有实。

表,相当于相当于妹,嫁入他人家了。随夫家的人,娘家的姓有名无实。

例如,

特别举例说一下,容易混淆的君火、相火,这两火又各自分阴阳,用了2次丙丁天干。

前面说到:金(燥)、木(风)、水(寒)、土(湿)四气,分阴阳成8个。

五行的火,又分为二气(相火/热气、君火/暑气),二气又各分阴阳,都用丙丁火表示。所以,丙丁各用了2次。

于是,十天干成了12天干(+丙2丁2),配12经脉/12脏腑。 

●少阴君火,分丙丁二火,手少阴心经丁,与手太阳小肠经丙,相邻相表里。

二者谁是主(里)?谁是表?

①少阴君火 之丁火,配手少阴心经丁,与所属少阴经君火的五行一气,故丁心经 为所在经的主气。是“里”(相当于兄,掌管本家。其姓有名有实。)

②少阴君火之丙火,配手太阳小肠经丙,与所属的太阳经寒水五行不一气,故丙小肠经不是所在经的主气,归属其它经去了→成了太阳经的从气,是“表”(少阴君火之丙火,从属于太阳寒水经了,相当于妹嫁入别人家了);

●少阳相火,也分丙2丁2,相邻相表里,谁是主?手少阳三焦经丙2,与手厥阴心包经丁2,相邻相表里。

二者谁是里(主)?谁是表(从)?

①少阳相火之丙火,配手少阳三焦经丙2,丙火与所属的少阳经相火五行一气,故丙2三焦经 为所在经的主气。是“里”(相当于兄,掌管本家。其姓有名有实。)

②少阳相火之丁火,配手厥阴心包经丁2,与所属的厥阴经风木五行不一气,故丁2心包经不是所在经的主气,归属其它经去了→成了厥阴经的从气,是“表”(少阳相火之丁2火,从属于厥阴风木经了,相当于妹嫁入别人家了);

二,人不病不显六气。有病时,症状显出六气:

1,人不病不显六气。

《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六气偏见:

●六气偏见

http://zhongyibaodian.com/sishengxinyuan/1296-15-3.html

“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

【注:人体六气,自然中和,不病则不显六气。若某经有病,则显出此经之气(可显司化者之气,也可显从化者之气)。】

“平人六气调和,无风、无火、无湿、无燥、无热、无寒,故一气不至独见。

【注:正常人体六气调和,无厥阴风气、无少阴君火热气、无太阴湿土气、无少阳相火热气、无阳明燥金燥气、无太阳寒水气。不会一气独显。】

2,有病时,显出“六气之症”(症状):

“病则或风、或火、或湿、或燥、或热、或寒。六气不相交济,是以一气独见。

【注:六经有病,则显出病气!或厥阴风木风气、或少阴君火热气、或太阴湿土湿气、或少阳相火暑气、或阳明燥金燥气、或太阳寒水寒气。只因人体六气不调和,则一病气独显。】 

“如厥阴病,则风盛,

【注:厥阴症,风木之气盛。

(★注意,这里“厥阴病”实际是“厥阴症”!指症状出现厥阴风气之特征,病因却不一定在厥阴经。下仿此。)】 

“少阴病,则热盛,

【注:少阴症,少阴君火之热气盛。】 

少阳病,则暑盛,

【注:少阳症,少阳相火之暑气盛。】 

太阴病,则湿盛,

【注:太阴症,太阴湿土之湿气盛。】 

阳明病,则燥盛,

【注:阳明症,阳明燥金之燥气盛。】 

太阳病,则寒盛也。'

【注:太阳症,太阳寒水之寒气盛。】

“以此气之偏盛,定缘彼气之偏虚。

【注:人体显出某一气偏盛,一定因为别的气虚了。

往往是因为,克制它的气、和盗泄它(它克制者)的气太虚了。

克它的气虚了,天敌太弱,它就反侮天敌,泛滥成灾了,偏盛/太过。

盗泄它(它克的)的气虚了,没有包祔可背,它也会偏盛。

“如厥阴风(木)盛者,土金之虚也。

“少阴热(君火)盛、少阳暑(相火)盛者,金水之虚也。

“太阴湿(土)盛者,水木之虚也。

“阳明燥(金)盛者,木火之虚也。

“太阳寒(水)盛者,火土之虚也。”

【注:风木气盛是因金土虚了。火(热/暑)气盛因水金虚了。土湿气盛因木水虚了。金燥气盛因火木虚了。水寒气盛因土火虚了。

【海印之光按:一气偏盛,可以是天气的“外因”,也可以是人体自身的“内因”(是别的气虚了)。 所以,卷二后面《本气旺衰》一节,黄药师说:内伤者,病于人气之偏。外感者,因天地之气偏,而人气感之。

●外因(天气)和内因(人体)相感应:

★若天地气某一气偏盛/太过,人体上此气易(兄)偏盛,就会显出症状:它克的气(财)偏虚→生它的气(父)易盛。克它的气(官)也易虚(被反侮)→ 它生的气(孙)易盛。

★若天地气某一气偏虚/不及,人体上此气(兄)易虚,就会显出症状:克它的气(官)就易偏盛→它生的气(孙)易虚。它克的气(财)也易反侮它/偏盛→生它的气(父)虚了。 

推论:气盛者,其父兄孙俱盛,财官俱虚。气虚者,财官俱盛,父兄孙俱虚。

“以六气之性,实则克其所胜,而侮所不胜。
虚则,己所不胜者乘之,而己所能胜者亦来侮之也。

究之一气之偏盛,亦缘于虚。”

【注:六气五行,克它能克胜的,反侮克它又克不胜它的。

如果一气虚了,克它的偏盛,它克的(克不胜了)也能“反侮”它! 

所以,从人体内因上说,显出某气偏盛,多是因为克此气者/此气克者偏虚了。】

【海印之光按:易经上最讲究“五行平衡”。

这种现象,暗合“中庸之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五行平衡之道,

见拙作,

佛经里的易经:河图五行、五运六气、五行平衡之道【珍藏版】( 2021.12.27)

https://mp.weixin.qq.com/s/aEEbO_gLwaTr5zEm2vvgvg  】

【海印之光按】:

●“六气偏盛”这一节,指的是六气之症(症状)。后面又有“本气旺衰”一节,指的是六经之病(病因)!

●注意,“六气之症”、或者“六经之病”,这两种概念也不能混为一谈哦!——我今写此文,反复引经据典注解,就是避免混淆!五大医圣心法之秘诀正在此处!

“六气偏盛”这一节,要参照后面的“本气旺衰”一节,才能显明其中的不传之秘!在《本气旺衰》一节,黄药师又说:六经之病,往往显出来的不一定是此经的“本气”,经常显出此经的“从气”!

●所以,人体显出某六气,万万不要以为就是病在此六气之经!不一定哦。——常有庸医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见解错误,南辕北辙,自误误人!

三,六经之病时,各显什么症状? 

1,司化之气偏盛/太过,则从化之气不从化。

司化之气偏盛/太过,则从化之气不从化。

由水火相济,变成了水火未济。

阴阳夬裂了,一气太盛,阴阳不和,象夫妻反目…… 

《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六气偏见:

●六气偏见

http://zhongyibaodian.com/sishengxinyuan/1296-15-3.html

“厥阴能生,则阳气左升而木荣,其风盛者,生意之不遂也。

【注:前面说过六气对应六经、12经脉之主从,用上,就好推导了: 

①厥阴风木:足厥阴肝经乙木司化,手厥阴心主(心包)经丁2火从化。

厥阴经能生。风木盛/太过,则丁2火心包经不从乙风木化。乙木失火阳气,则木不生发!

原因?在下面推导“六经之病症状”的地方会讲。下同。】

“少阴能长,则君火显达而上清,其热盛者,长气之不旺也。

【注:②少阴君火/热气:手少阴心经丁火司化,足少阴肾经癸水从化。

少阴经能长。君火热气盛/太过,则癸水肾经不从丁君火化。丁火失水润,则君火不长养!

“阳明能收,则阴气右降而金肃,其燥盛者,收令之失政也。

【注:③阳明燥金:手阳明大肠经庚金司化,足阳明胃经戊土从化

阳明经能收敛。庚金燥气盛/太过,则戊土胃经不从庚金化。庚金燥不得土湿济,则庚金不收降!

“太阳能藏,则相火闭蛰而下暖,其寒盛者,藏气之不行也。

【注:④太阳寒水:足太阳膀胱经壬水司化,手太阳小肠经丙火从化。

太阳经能藏火。壬水寒气盛/太过,则丙火小肠经不从壬水化,壬水寒不得丙火暖,则壬水不藏火!

2,六经有病,显什么症状?

六经之病,不一定显出此经对应的六气!

《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本气旺衰,其中有不传之秘:

●本气旺衰

http://zhongyibaodian.com/sishengxinyuan/1296-15-4.html

大抵足太阳虽以寒化,而最易病热。

手少阴虽以热化,而最易病寒。

厥阴原以风化,而风盛者固多。

少阳虽以火化,而火败者非少。

金性本燥,而手太阴从土化湿者,常有七八。

土性本湿,而足阳明从金化燥者,未必二三也。

【海印之光注:人体显出某六气,万万不要以为就是病在此六气之经!经常不一定哦!——常有庸医人做此等错误见解,所以错用药,医人如杀人!●在此《六气解·本气旺衰》一节,黄药师特别强调:六经某一经有病时,往往表现出来的不是此经的“本气”,而是此经的“从气”!


(1)《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六气偏见:

●六气偏见

http://zhongyibaodian.com/sishengxinyuan/1296-15-3.html

其实,上面我注解“六气偏见”,继续推导一下就是症状,如下。

(黄药师是在后来面卷二·六气解·本气旺衰一节推导的。)

“厥阴能生,则阳气左升而木荣,其风盛者,生意之不遂也。

【注:前面说过六气对应六经、12经脉之主从,用上,就好推导了: 

①厥阴风木:足厥阴肝经乙木司化,手厥阴心主(心包)经丁2火从化。

风木盛/太过,则丁2火心包经不从乙风木化。乙木失火阳气,则木不生发!

厥阴风木能生发,足厥阴肝经乙风木,得手厥阴心包经丁2相火阳气,而生发。风木盛/太过,则丁2火心包经不从乙风木化。乙木失火阳气,则木不生发!→足厥阴肝乙木郁结不升,手厥阴心主丁2相火不降→ 木郁/中风+上热。】

“少阴能长,则君火显达而上清,其热盛者,长气之不旺也。

【注:②少阴君火/热气:手少阴心经丁火司化,足少阴肾经癸水从化。

少阴君火能长养,手少阴心经丁君火,得足少阴肾经癸水润,而长养。君火热气盛/太过,则癸水肾经不从丁君火化。丁火失水润,则君火不长养!→手少阴心丁君火气不降,足少阴肾癸水不升→上热下寒。】

“阳明能收,则阴气右降而金肃,其燥盛者,收令之失政也。

【注:③阳明燥金:手阳明大肠经庚金司化,足阳明胃经戊土从化

阳明燥金能收敛,手阳明大肠经庚金燥,得足阳明胃经戊土湿气济,而收降。庚金燥气盛/太过,则戊土胃经不从庚金化。庚金燥不得土湿济,则庚金不收降!→手阳明庚大肠金燥气不升,足阳明胃戊湿气不降。→上湿下燥,舌拙/反胃/便秘/膣瘘。

“太阳能藏,则相火闭蛰而下暖,其寒盛者,藏气之不行也。

【注:④太阳寒水:足太阳膀胱经壬水司化,手太阳小肠经丙火从化。

太阳寒水能藏,足太阳膀胱经壬水寒,得手太阳小肠经丙君火暑气暖,而闭藏。壬水寒气盛/太过,则丙火小肠经不从壬水化,壬水寒不得丙火暖,则壬水不藏火!→足太阳膀胱经壬水寒气不降,手太阳小肠经丙君火暑气不升。→上寒下热,头痛腹热/膀胱闭窿。

●原文没有说的其它2经,可一并推导:

⑤少阳相火/暑气:手少阳三焦经丙2火 司化,足少阳胆经甲木 从化。

手少阳三焦相火得足少阳胆甲木生,而三焦蒸腾(如雾如沤如渎)。相火暑气盛/太过,则甲木胆经不从丙2三焦相火化。丙2相火失木生,则相火无根!→手少阳三焦丙2相火气不升,足少阳胆甲木不降→侧头疼/牙疼+下热/便秘/膣瘘。

​⑥太阴湿土:足太阴脾经己土司化手太阴肺经辛金从化

足太阴脾阳己手太阴肺辛燥,而脾阳上升。己土湿气盛/太过,则辛金肺经不从己太阴化。己土火辛燥,则脾阳不升!→足太阴己脾湿气不升,手太阴辛肺燥气不降→下湿+上燥。

(2),《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本气旺衰:

http://zhongyibaodian.com/sishengxinyuan/1296-15-4.html

“经有十二,司化者六经,从化者六经。

【注:六经,分手足为12经脉。每2个经脉同属六经之一,“并化”一气。有6个经脉司化,6个经脉从化。

“从化者不司气化,总以司化者为主,故十二经统于六气。

【注:六经之六气,以6个司化经为主,6个从化经为从。

“病则,或见司化者之本气,或见从化者之本气。

【注:若某经有病,或许显出此经/司化者的本气,但也许会显出从化者之气。】

“或司化者而见从化之气,或从化者而见司化之气全视乎本气之衰旺焉。”

【注:也就是说,或许此经司化者显出从化者的气,也许从化者显出司化者之气。要看二经的本气旺衰而定。】

①少阴君火(手少阴心经丁午为主,足少阴肾经癸酉为从):

“手少阴(丁心)以君火司化,足少阴(肾癸)之水从令而化热者,常也。

【注:六经之六气,以6个司化经为主,6个从化经为从。

“而足少阴(癸肾)之病寒,是从化者(肾)自见其本气(癸水),以水性原寒;

“手少阴(丁心经)之病寒,是司化者而见从化之气,以君火原从水化也。”

【注意,司化者(主气)之病,也显出从化者之气,下面多省略了。应揣摩黄药师本意来还原之。】

②太阳寒水(足壬申膀胱经为主,手丙未小肠经为从):

足太阳(壬申膀胱经)以寒水司化,手太阳(丙未小肠经)之火从令而化寒者,常也。

而手太阳(丙小肠经)之病热,是从化者(丙小肠)自见其本气,以火性原热。

足太阳(壬膀胱经)之病热,是司化者而见从化之气,以寒水原从火化也。 

③厥阴风木(足乙丑肝经为主,手丁2戌心包经为从):

足厥阴(乙肝经)以风木司化,手厥阴(丁2心包经)之火从令而化风;

而手厥阴(丁2心包经)之病暑,是从化者(丁2心包)自见其本气,以火性生暑也。

【注意,此处原文,将厥阴经、少阳经之病一起说了。特别分开说,还原之。

又,司化者(主气)之病,也显出从化者之气,所以省略了。揣摩黄药师本意来还原之。】

④少阳相火(手丙2亥三焦经为主,足甲子胆经为从):

手少阳(丙三焦)以相火司化,足少阳(甲胆)之木从令而化暑者,常也。

而足少阳(甲胆)之病风,是从化者(甲胆)自见其本气,以木性生风也。

【注意,此处原文,将厥阴经、少阳经之病一起说了。特别分开说,还原之。

又,司化者(主气)之病,也显出从化者之气,所以省略了。揣摩黄药师本意还原之。】

⑤太阴湿土(足己巳脾经为主,手辛寅肺经为从):

足太阴(己巳脾经)以湿土司化,手太阴(辛寅肺经)之金从令而化湿;

而手太阴(辛肺)之病燥,是从化者(辛肺)自见其本气,以金性本燥也。

【注意,此处原文,将太阴经、阳明经之病一起说了。特别分开说,还原之。

又,司化者(主气)之病,也显出从化者之气,所以省略了。揣摩黄药师本意来还原之。】

⑥阳明燥金(手庚卯大肠经为主,足戊辰胃经为从):

手阳明(庚卯大肠经)以燥金司化,足阳明(戊辰胃经)之土从令而化燥者,常也。

而足阳明(戊胃经)之病湿,是从化者(戊胃)自见其本气,以土性本湿也。

【注意,此处原文,将太阴经、阳明经之病一起说了。特别分开说,还原之。

又,司化者(主气)之病,也显出从化者之气,所以省略了。揣摩黄药师本意来还原之。】

要用黄元御重新传出来的六经六气原理,推导各种病会出现的症状和治法。
●得先熟练掌握六经六气的属性,和在人体的运行规律。
●从六经六气的“主从”、升降,知六经之病,常显示非此经症状的玄机。(现代人一般都理解的歪了。)
●再根据【12经脉起止大略】,上下接经,表里,主从,就可以连带推导出其各种并发症状,合若符节……
以上推导,要熟记 十二经图。随时常用到。以前我专门讲过。

前面我运用黄元御讲的六经六气主从(司化/从化)、接经,升降,致病的原理,举例推导过颈椎病会出现的各种并发症,无一能逃出法眼,合若符节。 

见拙作2:

黄元御治风湿颈椎病2,从六经推导并发症
又简明扼要提炼并补充过,见3:
黄元御治颈椎病3,经方+加方【详细的方解】
昨天补发了基础性专题,详细的讲了六经12经脉,已经略为提到了黄元御再传出的“医中四圣”心法的秘诀。先扼要复述一下,再展开详细说。 

基础知识不熟悉的,可以去复习一下:

《四圣心源》六经12经脉【基础专题】补发

♦红色线,代表经脉有穴道开口在体表。
●蓝色的虚线,代表是在体内的经脉暗流。合起来才是一条完整的经脉流注。
你不信这个失传了一千多年了?往下看,
从六气知六经之病情状,乃医中四圣之心源,中医不传之秘!黄元御再传出的四大医圣心法秘诀,失传了一千多年了!不信?你看:​
♦在《四圣心源》卷二 六气解 太阳寒水 一节末尾,黄药师轻轻一点,但又力重千钧:(大意)从六气知六经之病情状,乃四圣之心源也。自魏晋以来,绝无解者……
《四圣心源》卷二 六气解 太阳寒水 一节。黄药师说:“《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医必知此,而后知六经之证。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此义魏晋而后,绝无解者。先圣之法,一线莫传,凌夷至于今日,不堪问矣。”


四,六气之病舌诊法:

在《四圣心源》卷八 七窍解 舌病,那一节,又专门讲了看舌苔,实际上就是舌诊。代替几乎失传又易错的号脉。

《四圣心源》卷八七窍解 舌病

http://zhongyibaodian.com/sishengxinyuan/1296-21-7.html

♦《四圣心源》讲观舌苔:

心窍于舌,舌者,心之官也。

心属火而火性升……火之为性,降则通畅,升则堙郁,郁则苔生。舌苔者,心液之瘀结也。

郁于土,则苔黄;

【注:舌苔黄,土湿气。】

郁于金,则苔白。

【注:舌苔白,金燥气。】

火盛而金燥,则舌苔白涩;

【注:舌苔白涩,火盛金燥。】

火衰而金寒,则舌苔白滑。

【注:舌苔白滑,火衰金寒。】

火衰而土湿,则舌苔黄滑;

【注:舌苔黄滑,火衰土湿。】

火盛而土燥,则舌苔黄涩。

【注:舌苔黄涩,火盛土燥。】

五行之理,旺则侮其所不胜,衰则见侮于所胜。

水者火之敌,水胜而火负,则苔黑而滑;

【注:舌苔黑滑,水胜火败。】

水负而火胜,则苔黑而涩。

【注:舌苔黑涩,火胜水败。】

凡光滑滋润者,皆火衰而寒凝;

【注:舌苔光滑滋润,火衰寒凝。】

凡芒刺焦裂者,皆火盛而燥结也。

【注:舌苔芒刺焦烈,火盛燥结。】

关于舌诊的方法,很方便看到,很详细,也有大量的图谱,可以参考:↓

舌诊 最简单准确的诊病方法!

(上古针灸刺血健康疗法 )

https://mp.weixin.qq.com/s/TjZl0uMnxK89lXDMIrRMJA

《中医舌诊》,临床高清舌诊图,附带解析,史上最全!

( 绿色医学 2020-04-03)

https://mp.weixin.qq.com/s/eejC1j5QXbzg1ReYLFBdUg

●秀才学医,笼中抓鸡。以舌为鉴、小方疗疾(小医闻道 21.3.8)

https://mp.weixin.qq.com/s/7NALoibxGKP4u2hvxi6spg

“秀才学医,笼中捉鸡”,笼子就是六经。下手之处,就是舌诊,用来判断六经之病。

治法,其总结为六君药,实际上就是《四圣心源》上说的“六气治法”用的主药。

这个可以去用心揣摩揣摩。

附:治六经之病常用的中药:

(六经之病的治法,也需要再专题整理一次了。一次太长了,下次了。)

●《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六气治法:

http://zhongyibaodian.com/sishengxinyuan/1296-15-11.html

↑此节里面,黄药师详细列出了 治六经之病所用的方剂。但原文没有说每味药的剂量。

在《四圣心源》后面,讲治每一种病里面,都列出了每一味药的常用量,可以参考,并可酌情加减。

一图看尽黄元御六气治法

(杏林经典 2020-06-22)

https://mp.weixin.qq.com/s/d-REeRp3QZqEWFl0sU9_ng

注:此文里面,没有详细列出 治六经之病所用的方剂。有的只有方剂别名,是伤寒论的经方名,化裁。

●海印之光特意根据《四圣心源》“六气治法”一章 ,把这些方剂还原了出来。(括号里的方剂别名,是伤寒论的经方名,化裁)。

上次专门整理在此文里了,方便查阅:

黄元御:六经六气治法

(海印之光 2021.10.4)

https://mp.weixin.qq.com/s/S0nPVyq4v0ag7xF5nytP5A

【海印之光按】:

★千万注意:

●《四圣心源》上,说到治六经之病时,是指某个经脉有病了。可不是指的症状显出相应的六气啊!此经病,不一定显出此经之六气!

——却经常会显出不同于此经的气!经常会显出此经的“从气',不一定显出此经的“本气'哦。

注意,这是黄药师再传出的,医中四圣心法,失传了一千多年的不传之秘!一般人学医经,几十年,也还是在这里经常理解错,结果误诊乱治,南辕北撤!……

以前《黄帝内经》我从2000年起多次买过,就是因为这些问题没搞懂,迷惑我好久,看得云里雾里。我易经都研究的很深了,可是内经每次都看不下去。

直到2021年春节看到《四圣心源》,黄元御讲的就是关键,好懂多了。后来,我多次揣摩卷二“六气治法”一节。我一开始也是又在这里产生歧义,会产生上面说的两种理解,不知道哪种才对?但我已直觉:现在医人常说的那种理解,和黄元御说的不符合!

无奈先放过了,去看后面卷七·杂病解,讲治某一种病(中风根原,历节根原)。对药方里各种药的功能理解得深了一些后,再回过头来揣摩卷二“六气治法”一节。仔细揣摩了几天,就懂了。当时2021年10月总结写在这个文章里了。在讲六经之病治法时,我特别注解过一次,就注在每一种六气之病治法药方前面了。

然后就可以一通百通了! 
这一节实际讲的不是六气治法,而是六经之病的治法。两种名相中医常混用,但各人实际理解的就不一样了。祖师爷黄元御实际是这样用的,但是这一节书上原文不加说明,直接是六类药方。我估计是
祖师爷珍重,不随便传,所以在“六气治法”这一节点到即止了。这是让后人自己去揣摩他说的,才能悟出来。然后就可以一通百通了! 

​不认真揣摩的,你去套方子都能套错!(比如,庸医见人发热,热症属少阳热气,就说是少阳相火病,是温病云云,投以寒凉之药。不知其实很可能是足太阳经壬水病了,司化乏力,手太阳经丙火不从化了,故显出的是手太阳经丙火之火气了……反倒是太阳寒水病!应投以 泄湿补中温阳 之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