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地人眼中的古蔺】我曾去过古蔺

 古蔺同乡会 2024-06-26 发布于四川

我曾去过古蔺

文|肖慈清  整理 |永宁翁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古蔺县城      图源:古蔺郎网   

我曾去过你们古蔺。
那是1970年的6月份,我和我的排长老邱(江苏徐州人),奉命一起前往四川搞“外调”。
“外调”一词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讲似乎很陌生哈。但在当时,确实是一项很严肃的政治任务。
“外调”的目的地是富顺县和古蔺县,我自然也就成为担当此任的最佳人选。
“外调”任务就两个。
一个是我们一起入伍的老乡。为人耿直、说话随意。一时兴起,说了一些与当时的政治环境不相宜的话。若是上纲上线就不得了。那就要查他的政治背景。结果一查,他父亲还是党支部书记,也没有复杂的社会关系,能有啥嘛。   
另一个就是您。您是知道的,这是部队的惯例。也就是说干部(军官)一般在下达第一次任职命令之前都要履行这一程序。主要是调查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
这次出来“外调”,我是公私兼顾。在完成了富顺的“外调”任务后,我就顺便回家看了看父母。然后才往你们古蔺走。
那时,富顺没有通古蔺的班车,必须经过泸州。从泸州到古蔺,每天只有一班车子。我们到了泸州后,当天已经没有班车了。只得在泸州耍了一天。
第二天早上班车从泸州发出,并轮渡过江后,先后经过纳溪、江门、叙永等地,下午五点过钟才到达你们古蔺县城。
当地人很热情,在他们的引领下,我们很顺利地到达了县委招待所。招待所离车站不是太远,位于一个半山坡上。当时住宿的客人不多,食堂里好像也没有卖晚饭的迹象。于是,我二人就打算上街买点吃的 。负责登记的服务员告诉我们:出了大门往右拐、朝上走就是广场方向。左拐、下坡就可以走到正街上去。
 由于天色已晚,加之一路颠簸,饿了,也累了。我们没走多远,就在一个小面馆儿里每人吃了一碗儿小面,就早早地回招待所休息了。说实话,那个小面还真好吃,又香、又细滑。
第二天上午,我们到了县委组织部,递上《介绍信》,说明了情况。接待我们的办事员很热情。他说:大村区很大,管辖了八九个公社。你们要去的新华公社,距离大村还有三、四十里路,而且不通汽车。你们只能坐古蔺到大村的班车,到达李家寨下车后,再步行到新华去。
离开县委组织部,我们就直接去了汽车站。当天开往大村的班车已经没有了。服务员说:古蔺到大村的班车,每天只有一班,不仅人多,而且遇有特殊情况还不能保证。于是,我们预购了第二天七点五十分开往大村的车票。   
我们提前到达了车站,赶车的人很多,还有不少人没买到车票。车子准时开出,坐得满满的,乘客的行李中,还有不少背篼之类的器具。车子似乎在沿着河流前行,路面不是很平,而且弯多,坡多。车子走了两个多小时,就到了李家寨。
下车后,为了少走弯路,我们再次向当地人打听去新华的走法。当地人也很热情,一个老年人详细地给我们作了介绍:他说新华公社的办公所在地在雷家沟。你们从这里过了盐井河后,就沿着这大路一直向山上走,快到山顶时,那就是小地名”新庄“,那里明姓的人较多,再往前走,就是小地名“窩荡”,再往前走就是“复陶”了。这一路岔道不多,你们到了复陶后再问问当地人就很清楚了。
当时的盐井河好像刚涨过水,水量还很大,河面上也没有桥。我俩就从人家菜园子里扯了两根豆豆儿栈栈(木棍儿)当拐杖,脱掉长裤子,手拉手的槎水而过,淹过大腿的水流将衣服都打湿了。上岸后找了个僻静之处换了衣服就顺着大路一直往山上走。
我们按照老年人的指引,很顺利地就到达了复陶。从李家寨到复陶,距离可能有十五里路左右,几乎是一路上坡。对于我们少走山路的人来讲,还真是一个考验。全程花了两个多小时。
复陶,小地名叫核桃坝,它既是复陶公社的办公所在地,也是一个较大的商贸集镇,据说到了逢场天这里很热闹,周围十里八乡(包括贵州)的乡民都到这里来赶场。累了,也饿了。我们就在街上的饭馆了休息、喝点茶、吃点东西。老板儿姓李,他说:你们别着急,吃过饭,喝点茶,休息休息再走。从这里到新华,只有几里路,沿着这石板儿大路一路下坡,很快就到了。
离开复陶,路过一所学校(我插话:复陶小学,我的母校),再下去就是一个小地名叫龙井坝的地方。一个用大石板砌成的四方形水井内,泉水向上直冒,一股水流从井内流淌而出,周围全是水稻田。我心想,这儿的老百姓一定不愁吃。   
过了龙井坝,就进入雷家沟的地界了,据说这里绝大部分人都是姓雷。
果然很顺利地就到达了新华公社驻地——雷家沟。公社的人员已经下班了,且正在吃饭,因为我们才吃过,所以谢绝了他们的邀请。
当晚就安排我们住在公社。下班后,公社的办事人员也没几个在那里住,相互打过招呼后,也就各自早早地就休息了。
第二天一早,我俩早早地就起床了,洗漱完毕就在公社驻地附近转转。公社驻地全是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只有旁边的医院和少量建筑是砖墙。建筑物外面就是一个很大的广场,里面有篮球架等器械。广场边上有一口大水井,再往外就是很深很陡的大坡直通到沟底。从这里有大路直通沟底并通往对面的山坡上去。从几个挑水的老乡口中得知,这里曾经是雷家人的祠堂,这里也曾经是古蔺二中校(原新本中学)的校址。还得知对面那横亘在眼前的大山,就是贵州了,那山脚下就是赤水河了……
回到住所,看到炊事员准备做早餐了,打招呼时,他告诉我们要九点钟左右才吃早餐,午餐是在下午五点左右,他们每天只吃两顿。
上班后,接待我们的是两位男同志,一位姓肖,人们喊他肖书记。还有一位姓聂。递上介绍信,说明来意后。相互交流了一阵后,那位姓聂的男同志给我们出具了文字材料,并加盖了公章。最后肖书记笑着对我们说:放心吧,这是一个二十多口人的大家庭,这家人历史清白,没有复杂的社会关系。尤其是他的父母,在我们本地都很受人敬重,口碑很好,他还有一个亲弟弟就在我们这里上班。
通过交谈,看了文字材料,这心里也就踏实了。于是,我与邱排长商量:既然没有什么大问题,就应该上门去看看两位老人,就算代表他们当兵的儿子吧。   
你们家距离公社很近,也就两三里路。
到了你家。知道我俩是你的战友,老父老母都很高兴。老母亲看上去很慈祥,她微笑着给我俩每人送上一小半杯热茶,眼光却始终未离开我俩。此时你会发现她那眼角却是湿润的,我知道,这是她看到眼前这两个穿军装的小伙子的缘故,老母亲想儿子了。
不一会儿,老父亲端着两个茶杯走过来了,人还没到,就闻到一股酒香。果不其然,老人家给我们一人递上一杯白酒来。他说:这是我们当地产的古蔺大曲,先将就喝点儿,等会儿弄好了菜我们再喝(我插话说,这是我们待客的礼节、习惯)。老父亲中等个头儿,但显得很精干。
我们谢绝了你家人的挽留,与老父老母告别后,就直接超近路往李家寨赶。心想,能有顺便车更好,没有车就在李家寨住下,赶第二天的车子就更可靠一些。
运气还真好,刚到李家寨不一会儿,就有一辆车子从大村那边山上开下来了。司机见到我招手,也就停下来了,说明了情况就让我们上了车。原来这车子是送那些到古蔺开会的人员回大村,现在正返回古蔺。
到达古蔺时,天已经黑了。仍然还是住进县委招待所。
第二天早早起来去买泸州的车票。服务员说:今、明两天的票都预售完了。没法子,只能在古蔺耍两天了。
古蔺县城不大,好像就那么一条正街,到也很干净。在古蔺耍那两天,感受最深的就是:古蔺的生活比外地好!
当时各地的猪肉都很稀缺,古蔺招待所里还能吃到、街边的小饭店里也能吃到。而且那个加了豆豉的回锅肉或腊肉的味道是在外地吃不到的,肉质也很好。
街边店子里的各种小吃也不错,醪糟粑粑或醪糟小汤圆,吃起来很甜、很爽滑。那个豆花比起外地的来更老到、更有吃味。无论是臊子面还是清汤小面,看起来没有外地的白,但吃起来却很香、很劲道、很细化。一个个圆圆的小泡粑,吃起来香甜香甜的、也很绵扎……    
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个酸菜豆豆儿汤,在加了几滴啥子油(我插话:木姜油)?对,木姜油之后,真是一种说不出的美味。
……
我们离开你们古蔺之后,经隆昌坐火车到重庆,再坐轮船沿江而下,在南京上岸后坐火车回到了连云港。
停了停,他说:“我曾去过你们古蔺。有机会,我还想再去一次!”
我说:欢迎!欢迎!虽说当年接待你们的人当中,有的已经不在了,当年给你们献茶的老母亲已经走了、给你们献酒的老父亲也走了……但古蔺的山水依旧、古蔺人的热情好客依旧。古蔺这些年的变化很大,仅仅用“美丽”二字已经无法形容了。现在去你不用再担心走路了,现在公路四通八达,几乎村村都通车了。找机会我们可以相约一起去走走。

后记

肖慈清,1947年出生,四川省富顺县万坳乡人,1969年三月入伍,分配在当时的济南军区守备十八师通讯连。随后,因所属四十七团扩建与驻地调防的需要,作为技术骨干调往团部通讯连。均是担任无线电报务工作。
退役后,先后在当地的村、乡、区三级行政机关工作,公务员。于2007年退休。
他是一个很健谈、很念旧、很重情的人。退休后,他曾先后5次回到部队驻地旅游,看望在当地安家的老战友。他还利用各种机会,与分散在各地的老战友们相聚。   
我当时也是从该师后勤部修理所,下派到四十七团后勤处负责组、扩建修理所的工作。当时,我们相互都不认识。自从我的任职命令(副所长兼任枪、炮技师,副连职)下达之后,我们才认识、才有了交往。
后来,我调到了南京军区后勤部,因走得太急,就失去了联系。
相隔53年之后,我们又联系上了。他在电话那头儿与我谈得最多的,就是他初次到古蔺的话题。最近,他专程从富顺来到彭州看望我。我特地约了他在彭州的战友一起为他接风。在宴会上,他谈得最多的仍然是这个话题。看得出来,他似乎很在意他的那次古蔺之行。
于是,我便将他谈到的关于那次古蔺之行的内容整理了出来。一是作为友情的回报,二是将当年家乡在外地人眼中的情景留个纪念。

古蔺县城一角        古蔺郎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