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朝晖 :我爱中华诗词

 大河文学 2024-06-26 发布于河南

 

中华民族的诗词艺术,光芒辉宇,源远流长,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宝库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崇高地位。长期以来,她滋养着一代又一代酷爱中华诗词艺术的炎黄子孙,使他们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促进其不断发扬光大的历史责任,使中华经典诗词艺术,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独树一帜地放射出越来越璀璨的耀眼光芒。

我的童年,是在弥漫着诗的意境中度过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等美仑美奂的诗句,在未上幼儿园前,我已背得滚瓜烂熟。虽然那时我还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但那朗朗上口的节律美,已经在我稚嫩的心灵中,深深扎下了无比喜爱的根须。

随着年龄渐大,知识阅历的增加,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玻、孟浩然、辛弃疾、陆游、王维等一大批诗词大家的作品,已经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不断催生着我想了解更多中华经典诗词的欲望。

通过上网查询得知,属于中华经典诗词范畴的书籍,林林总总,竟有十余种之多。我家的书架上,就有“唐诗故事”“千家诗集”“千家诗选编”“唐诗三百首”等各种版本。不过,我经常手不释卷的,还是那本书角微微卷起、书页已经泛黄的“千家诗集”。

“千家诗集”,是几百年来在中国流行十分广泛的经典诗词读本,她是从唐宋时期、浩如烟海的诗词宝库中精选出来的珍品。书中载入的,全是人们争相传颂的、喜闻乐见的唐宋名篇。其中有五律、七律,五绝、七绝等。写景、状物、抒怀、咏志,无不独领风骚,尽展才华。捧读珠玑佳作,无不令人心旷神怡、感同身受、唇齿生香、回味无穷。真是诗情画意跃然纸上,千山万壑突兀眼底。有些诗作,看后令人荡气回肠,久难忘怀。譬如唐代诗人窦叔向的七律《表兄话旧》:

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远书珍重何由达,旧事凄凉不可听。

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    

此诗所展示的意境,令人感到压抑和无奈。诗人不得不再次远离家乡故土的不舍情怀,令人动容。全诗感情细腻真挚,如话家常。“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一联,如泣如诉,撼人心魄的喟叹,有史以来,曾触动了多少悲离家乡故土之人的敏感神经啊!人生苦短,诗人已经到了不敢奢望“来日方长”的年龄了。背井离乡多年,今日重聚首,眼前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曾经青梅竹马的玩伴,或早为人夫人妻;半数的至爱亲朋,已经永远离开了尘世。残存人间的,也大都满面沧桑,发白齿稀。邻居街坊,远亲近友,听说明日诗人又要离他们远去乡异地他乡,纷纷前来话别。此精此景,很像当前非常流行的歌曲《再见了大别山》里唱的:“相逢又分手,握别众老友,男女老幼皆叮咛,盼我啊隔年再来游……”但窦老诗人心中明白,明朝一别,再见的机缘已经微乎其微,能否故地重游,再与家乡亲友唔面,恐怕只有天知道了。所以,当他想起明天就又要孤舟远离时,万千思绪涌动,心潮难以平复。就连河桥旁边酒家门前飘动的青色旗招,此时看来也是那么的令人惆怅万千、愁思百缕。

选入“千家诗集”里的诗,虽然写景、记事、咏物、咏史、寄赠、酬和的内容居多,但知识性强,有助于后人诗词方面的启蒙教育之特点,还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诗作本身的节律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易学易记的特点,更是深入人心,很受大众群体的推崇和喜爱。现在的学前儿童,大多都会背诵几首或多首唐诗宋词,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佐证。

在公共场所,如果介入诗词的话题,不经意间总会听到一句很社会的俗语:“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此话到底有多大的可信度?因为手头没有权威的统计数据为依凭,也不敢妄加评论、哗众取宠。但一代文学巨匠郭沫若,从小就能熟背“唐诗三百首”,却是有文字记载的。对于唐诗宋词,读的多了,关于诗词方面的知识就会了解的更多一些。但你能熟背很多诗词,并不能代表你就很会写诗。要知道,会写诗、并能写的清新脱俗、合辙押韵,是有很多私下的功课要做的。著名主持人董卿所主持的中华诗词大赛,参与者如过江之鲫,不否定他(她)们也会背很多诗词,并能对诗的作者及其诗中的典故,说出个子丑寅卯,但有几人能写出一首合乎规矩、不同凡响的诗来?答案并不乐观。因为,想成为诗人的人不少,而刻苦钻研诗词学问并有成就的人并不多。没有几个人懂得昔日的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之中的艰辛和不易。

“千家诗集”亦具有教育德行,陶冶情操的社会功效。其中大部分诗篇,或反映农家的劳动场景,赞美勤劳纯朴的人民;或嘲讽和鄙视那种养尊处优,享乐腐化生活的纨绔子弟;或歌颂正直善良的品行;或描写美好的事物和人情;或珍惜青春年华,鼓励有所作为;或嗟叹仕途坎坷,主张淡泊明志;或寓人生哲理与形象之中,给人以新的启迪。凡此种种,都是可圈可点的睿智之光,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之间的闪耀,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的诗篇里,大多表现的是民间的疾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深刻揭示了吃人社会的黑暗和贫富两重天的现实。这两句诗出自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之中。但杜甫除了善于揭示民生的悲惨以外,他的如椽之笔,也可生花,也能流泻出春光旖旎的美艳。杜甫的《漫兴》篇章里,有“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的佳句,读来让人如沐十里春风,所有的压抑与不快,也会为之一扫,荡然无存;卢梅坡的《雪梅》里,有“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描写。言外之意,分明在善意提醒人们:做人做事要保持低调,有自知之明,不可目空一切,拿已之长去较人之短。因为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是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的。

“千家诗集”里所选载的诗篇,诗味浓郁如酒,感染力强,是其又一个明显的特点。比如程颢的《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到前川。时人不知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比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嫌屐齿印苍苔,小叩柴扉久不开。春色滿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捧读至此,不由令人击节赞叹其诗构思奇巧,形象生动;诗情画意,熠熠生辉。至于说到即景抒情,描写自然风光的神来之笔,就更是俯拾皆是、不胜枚举了。比如韩愈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比如苏轼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俱是大家手笔,“形象思维第一流”神一般的存在。读来大有置身其间的幻觉。若说诗歌是语言艺术的明珠瑰宝,是浓缩生活的精品,确是恰如其分、一点也不夸张。

中华经典诗词,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毫无疑问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其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已经和正在影响、鞭策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着中华经典诗词的传承繁荣和文化自信,而不懈地砥砺前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个朝气蓬勃、充滿诗意的中国正在悄然崛起;正在崛起的中国,怎能缺少磅礴的诗意!让我们鼓起诗的羽翼,敞开诗的胸怀,迈动铿锵的步伐,去尽情拥抱那光辉灿烂的、诗一般美妙的未来吧!


作者简介

张朝晖,河南省焦作孟州人,焦作诗词协会会员,曾在济源工作。爱好摄影、绘画、书法、戏曲、游泳、旅游、读书等有益活动。多有诗作发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