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洪侠| 董先生的念想

 胡洪侠 2024-06-26 发布于广东

编《董桥七十》时我一边选文章一边暗自心惊:董先生怎么突然就七十岁了呢!今年董先生八十二岁了,我竟然又觉得他年龄也算不上有多大,不过刚过八十而已。人对自己和师辈的年龄都敏感,只不过不同的年龄敏感视角不同,这也称得上是“此一时彼一时”吧。

听道群说今年香港书展董先生还会出来参与他的签约会,我大感欣慰。一书友摩拳擦掌欲赴港排队求签名之际,又心生焦虑,唯恐空跑一趟,签不到名,遂问计于我。我说,去现场就对了,至于能否签到,是现场碰运气的事,不是现在就感叹命运的事。我说,去了签不到和怕签不到而不去根本就是两种做事做人的境界。我说,去现场见董先生一面,拍拍照片或视频,感受一下“董粉”云集的气氛,顺便结识几位内陆或香港的“董迷”朋友,就像是参加由香港书展或BM发起的一场文学约会,如此这般,即使签不到名,岂不是也很好?

去年香港书展上董先生的签名会就很火。去年的余华演讲会火爆到临时要增加一场。无论如何这都是好事,都让人对这个时代的文学趣味增加点信心。董先生说,“時代不一樣了,好看的故事越來越少了”。或许正因如此,我们才应该倍加珍惜一些可待成追忆的美好场景。

董先生这句话是在去年五月份他新写的一篇文章里说的。这篇题为《我的念想》的文章是他专为BM“本事版董桥系列”写的“新版小引”。这篇“新版小引”已经印在几种新近问世的BM版董桥文集上,还会印在即将问世的《BM》杂志创刊号上。

【以下为本事版董桥系列已出品种】


【以上书目由BM提供】

那么,董先生的念想是什么呢?

“回顧五六十年裏走過的文林之路我既不懊悔也不自得。”董先生说,“我所有的作品都不想改動一個字,因為那是我的寫作歷程的腳印,好的和不好的都成了我的念想。”然后他就说出了那句话:“時代不一樣了,好看的故事越來越少了,我常常
懷念那個很會講故事的毛姆(W. Somerset Maugham),倫敦的英國老師跟我說讀他的故事視野會更開朗,肚量會更寬鬆,素養會更靜好。”

这番念想与感慨,自然是有感而发;感发的事由,则是二零二二年他获得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頒給他的文學貢獻獎。他说他非常感動也非常感謝:“過去得過這個大獎的都是我尊敬的前輩,余光中、瘂弦、黃春明、西西、白先勇、李永平、尉天驄、楊牧、林文月、司馬中原、王鼎鈞都得過,我的高興跟四年前榮幸得到《星洲日報》花踪文學獎一樣難忘。”

董先生的念想终究还是与读书有关,与写作有关,与鼓励年轻人走自己的路有关:

讀書做學問寫文章真的離不開一個愛字。沒有這份固執的珍愛根本不應該走這條路。這樣的偏愛難免給自己帶來偏見:客觀氛圍的偏見,作品優劣的偏見。年事漸高我對這些偏見越來越喜歡,甚至相信沒有偏見的作家藝術家走不出自己的風格。我於是刻意鼓勵年輕人不要跟別人走,要走就走自己的路,孤獨寂寞也要自己走:愛從來是苦的。

董桥:《我的念想》

“爱从来是苦的。”董先生说实话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