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87讲 张胜兵品《伤寒》之阳明病(208条阳明脉迟千古疑案及大小承气汤)

 yzg1977 2024-06-27 发布于河南

张胜兵中医

Image

Image


讲课时间:

伤寒阳明篇已开启,后续的张胜兵品《伤寒》系列课程也会在直播群讲解,讲课时间不定期更新,如想进微信群直播听课,请加咨询号进群,讲课前我们会以群消息通知各位。

语音收听方式:

1、伤寒论直播群
2、喜马拉雅输入“张胜兵品《伤寒》反复收听,并可评论区留言,专人回复。
3、公众号语音与文字同步。
说明:文字来源于张胜兵先生语音,粉丝转换文字,如有误差,还请海涵。


主播丨张胜兵
Image

扫码听全集

长按识别二维码

获取更多音频信息

Image

注:喜马拉雅FM同步上线,品读更多经典好书,敬请期待!

阳明脉迟千古疑,
寒热不定百家奇,
阅尽伤寒两千年,
不如张某话一席!

Image

1

解读(上)

今天我们讲《伤寒论》第208条条文。这条条文呢,1800多年以来,基本上没有人将这个条文讲的很完美。说白了,就是没有哪一个医家解读这条条文能令我张某人信服。因此,我不得不穷尽毕生所学,将此条条文抽丝剥茧,详详细细,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展现给大家。
由于(关于)这条条文,我所查阅的几十,上百个知名医家,当然全部都是已经作古的名垂青史的医家,在中医史上都有重要地位的医家,他们对这条条文的解读没有一个令我信服。如果我们现在就把他们解读的一个一个拿来进行对比,指出他的错误之处的话,那这节课我们从现在讲到明天,甚至讲到下个月都讲不完。因此,我打算先将我本人对本人对这条条文的观点讲出来。
然后再对历史上比较有支持率的一些看法进行剖析,来通过以经解经的形式,我们剖析一下这些名家为什么错,错在哪里,错的离不离谱。当然,错到这种程度还能名垂青史,一直作为《伤寒论》的主要解读的方式流传至今,我个人认为,这是中医史上的奇葩。
这种主流解读错的离谱,竟然后世医家争相模仿、学习、赞同,这是令我张某人想不到的。好吧,我们先解读这条条文,然后再说一些古代医家最为流行或者在伤寒界最为推崇的他们的一些解读。
我们看条文208条原文: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这条条文呢,什么会出现那么多有名的医家全部解读错误,其中一个原因呢,我想应该是对这条条文所产生的很多语法不熟,没有搞清楚仲景对语法的习惯。那么我们解读到今天,就应该知道仲景喜欢用的语法,他会用倒装句,排比句,插入语,倒装结构,还有一些定语、状语的补充说明等等等等。
而这条条文呢,之所以这么难理解,其一就是因为这条条文采用了某一些语法,导致这条条文看起来杂乱无章,前后文词不达意,从表面上看好像出现了很多矛盾。那么我们为了更顺利的将这条条文的明确含义呈现给大家,我首先把这条条文的原貌,恢复它的原貌。因为这条条文里面有一句话,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倒装句,也可以把它理解成插入语。
哪一句话呢?“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大承气汤。”这一句话。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倒装句,这一句话,它的位置不应该在这里,它应该在最后。它应该和最后面的一句话换个位置。哪句话呢?“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跟这句话换个地方。
我们把这两句话换个位置,我们再看一遍啊,它应该是: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我们紧接着还原,紧接着应该是: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然后才是: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因为前面手足濈然汗出,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和后面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这两个都是用了承气汤系列的,都在攻下,所以呢,它们俩应该在一起。作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大承气汤,一种情况是小承气汤,把它们在一起,它们俩在一起意思会表达的更清晰。而后面那一句: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这句话是为了和前面:“此外欲解,可攻里也相对比,那一个是可攻,一个是不可攻。那可攻里也,一个是未可与承气汤,这两个才是排比的。而手足濈然汗出的这个大承气汤和腹大满不通的这个小承气汤,它们俩在一起啊,这样才对。好,我们再捋一捋啊,这段话我们再捋一捋。
首先阳明病,脉迟这五个字是总纲,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五个字,阳明病,脉迟这五个字是后面所有内容共同的前提,因此我们把这段话来解剖开来。剖析出来就是阳明病,脉迟,作为一个总纲啊,作为一个总的前提。
好,接下来呢,这个就分了两种大的情况,一种情况是什么呢?此外欲解,可攻里也,这是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是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未可与承气汤的意思就是不可攻里,说白了啊,所以呢,阳明病,脉迟的后面应该是两大内容,一个是可攻,一个是不可攻。
因此,我们把可攻的作为一个层面,把不可攻的作为一个层面。因此我们这样(理解):阳明病,脉迟是总纲。总纲阳明病,脉迟,分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可攻,一种情况是不可攻。好,而可攻呢,又分了两种情况,可攻的这一种情况里面又分了两种小的情况,一种是大承气汤,一种是什么?小承气汤。而第二种大的情况,不可攻,也就是未可与承气汤呢,只有一种情况,外未解也。外未解当然要先解表再攻里啊,是吧?所以这样分析出来的话,这一条条文表达的意思就很明确了。
表达的意思就是说阳明病,脉迟,那么有两种情况他要进行分析一下。第一种情况就是什么呢?就是:此外欲解,可攻里,就是攻里的一种情况。另外一种情况是: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就不能攻。那么这是两大类。
而两大类当中的第一类又分了两小类。哪两小类呢?一个是大承气汤证,一个是小承气汤证,就这么个意思。如果我们把这一点搞清楚了,把这一条条文的这一个层次感分明,那么就好理解了。如果说你连这一点都分不出来的话,这个条就废了。
那么我们为了更好的理解它这两个层面,因此我们把最后的两段话换个位置,那么它就明朗了。它只是错了一下位,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个倒装结构,或者说是一个插入语啊,或者你说它换了个位置也行啊,因此我们把最后两段话换个位置。“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这一个换到最后。把“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换回去啊。这样的话,这条条文的层次就出来了。
那么我们总结一下,前提条件是:阳明病,脉迟。它分了两个大类,一类是此外欲解,可攻里。一个是外未解,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两大类。而第一大类可攻里也的第一大类又分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大承气汤,另外一种是小承气汤。好,这一个搞清楚,对我们后面的理解非常的重要,因为我们看了几十上百家《伤寒论》的医家的品读,很多人居然连这个段落都没分清楚,你说这个段落都分不清楚,他怎么去理解这条条文呢?他就只能瞎猜了。
我们解决了第一件事,就是把这条条文,通过插入语或者说倒装结构,我们还原,就知道它的真实面貌啊。知道它真实面貌之后呢,我们接下来一个一个难点的解决,抽丝剥茧,第一个难点就是前面五个字的出现的难点,阳明病,脉迟这五个字。古往今来,基本上分了两大类,一大类说这个脉迟主热证,另外一个一大类就说脉迟主寒证,寒、热出现了两大类,而且这两大类的医家都是名垂青史的大医家。
好,那么为了弄清楚阳明病,脉迟,这个脉迟究竟是指什么意思?我们不妨把所有阳明病,脉迟的条文通通拿出来对比研究一番。
关于有阳明病,脉迟这五个字的条文,大致有第195条、第208条、225条、234条。一共有四条条文提到了阳明病脉迟这五个字,好,现在我们一条一条的看它们分别代表什么。
第195条: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这是啥?这个是阳明中寒,也就是说胃里面有冷的,胃中寒,胃里有寒冷,阳明中寒。
我们再看第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第225条是阳明病的内容啊,他说脉浮而迟,这里出现了脉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很显然这里的迟就是指寒啊,表热里寒嘛。那么这里的迟指里寒,因为他用的是四逆汤嘛,是吧?所以说第225条和第195条都是指有寒,这里的迟脉指寒。
我们再看第234条:阳明病,脉迟,你看一模一样吧,五个字。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那么这里的阳明病,脉迟什么意思呢?如果这里的脉迟是主寒,那么别人桂枝汤是表证,汗出恶风,汗出恶寒,是表虚证。是吧?那么应该是脉浮缓,脉浮缓是桂枝汤的脉象。如果是表寒就脉浮紧,但是它没有汗出多,是不是?表寒,那是麻黄汤。这里是桂枝汤,标准的桂枝汤它的脉象是脉浮。而这里呢,是阳明病,脉迟。
那么这里我们不知道它是寒是热,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用的桂枝汤。说明他有什么?说明他有表证啊,有表证,用桂枝汤的表证,是营卫不和,是这个中风,表证中风用桂枝汤。但是他并没有桂枝汤的脉象,说明什么?说明这个脉迟,肯定是有兼证的,有什么兼证,有阳明病,有阳明病里证的兼证。
所以第234条告诉我们,阳明病,脉迟可以用桂枝汤的,他肯定是既有中风表证,又有阳明病的里证。那么既然第234条是指阳明病的里证和表证的中风证的兼证的话,我们现在就不难得出本条条文第208条也属于这种情况。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请看阳明病,脉迟,它的第一种情况是可攻的,可攻的第一种情况又分了两种小的情况,一个是大承气汤,一个是小承气汤,而不可攻的情况呢,我们把它提出来。我们把不可攻的提出来,不可攻的这些内容我们把它提出来是哪些呢?它就应该是阳明病,脉迟,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是不是这个意思。那么既然是这样的话,在外未解也的后面有一种版本,这条条文有一种版本说“法与桂枝汤”,但是我们讲的这条宋本《伤寒论》呢,我没有把这句话加上。其实际上呢,这句话可以加上。为什么?因为前面这一部分就是和234条的条文几乎是一致的。
来,我们看:阳明病,脉迟,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法与桂枝汤。而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是不是一模一样啊?因此,这里的阳明病,脉迟就肯定是一个什么?阳明里证兼有中风表证,这个结论得出来了吧。
那么这个结论得出来之后,那么这个阳明里证究竟是什么?第234条看不出来,为什么呢?因为他只说了汗出多,微恶寒,并没有说其他的临床表现,在没有其他临床表现的时候,第234条我们不知道它这一个阳明里证究竟是阳明腑实证,还是阳明中风,阳明中寒,不知道啊,都不知道。那么既然不知道,我们第208条,它就分了情况啊,就分了一种情况,把那种情况又分了两种情况啊。
分了什么情况?他在这个前提条件之下,那阳明病,脉迟的这一个前列条件之下,若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好,有潮热者,此外欲解什么意思啊?意思就是说它有外证,外证既然有汗出,那就肯定是什么?是中风的表证。肯定不是伤寒,是中风,因为他有汗出啊。所以有潮热者,此外欲解,这个此外欲解这四个字已经再一次点明了阳明病,脉迟在这里是阳明内证和中风外证的这两种证合在一起的兼证,是不是?没问题吧?

2

解读(中)

OK,没问题了啊,所以阳明病,脉迟我们已经锁定了,他是一个既有阳明内证,又有中风表证,因此,这个脉迟和我们195条和225条这两条条文的脉迟是不一样的。
好,这个没问题了吧,百分百肯定的吧,我们用以经解经的方式,已经百分一百确定这里的阳明病脉迟是有兼证的,它既有阳明内证,又有中风表证啊,这个已经没问题了。
好,我们接着往下看,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好,从这里我们断句了,我们现在是断句,从这里我们解读一下。为什么从这里解读呢?因为后面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啊,这是对于前面这句话,如果出现了潮热的情况。如果没出现潮热呢,是不是?
虽汗出,不恶寒者,这个“虽”字可以说是把很多著名医家带到沟里去了。为什么带到沟里去了呢?因为他不知道这里为什么用个“虽”字,虽然、即使怎么翻译都不对,他们发现。甚至有的医家说,这个“虽”这个字不应该出现。还有的医家说这个“虽”字位置不对,应该在脉迟的前面,虽脉迟,如果他把它调整到这里的话,请恕我张某直言,他简直狗屁不通。
实不相瞒,这个把“虽”字往前面提,认为这个“虽”字位置不对啊,往前面提的这个人啊,他是日本江户时代中后期的著名伤寒大家山田正。一个日本人啊,他一辈子研究《伤寒论》。但是没想到。他把这条条文,搞得文里不通,竟然还想改经典,因为他读不懂的嘛,他只有改。
这个日本的伤寒大家山田正,他说:本节虽字,当在阳明病下,否则文法不稳。前第87条曰: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同一文法,言此条虽脉迟汗出,而不恶寒,是以知其为阳明病也。且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则其非太阳表邪可知矣。若虽脉迟、汗出,而恶寒发热者,表未解也,不可攻之。脉迟乃是脉缓,以可数不可数言之,脉迟汗出而恶寒,乃桂枝证。239条云: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今乃虽脉迟汗出,然不恶寒,故识其为阳明病也。他也把后面啊,他说的239条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宋本《伤寒论》的第234条啊,这个条文的这个内容是一样的啊,它的版本可能和我们看的不一样。他就把这一个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的“虽”解释不通了,他把它移到前面去,搞个虽脉迟,如果他听过张胜兵品伤寒,怎么可能愚昧到把虽字替换走呢?还研究《伤寒论》一辈子,日本人始终是个日本人,不懂中国文化,你怎么可能会精通中国文化呢?
那么这里的“虽”位置根本没有错,他不理解而已,那怎么理解啊?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它的重点在哪里呀?它的重点在汗出吗?当然不是,它的重点在不恶寒,才加了“虽”这个字。为什么?我们从逻辑上讲,阳明病,脉迟,如果一个脉象是迟脉,一般来说是主寒证,应该会恶寒,会怕冷,是不是?可是这个病人他不恶寒,所以虽汗出,不恶寒,那这个“虽”字是针对于不恶寒的啊,不是针对汗出的。明白了吧?脉迟应该恶寒,那你这个恶寒,嗯。脉迟一般都是有寒的脉象嘛,但是他这里不恶寒,所以他加了个虽字。而这个虽字加了之后是和后面的“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它们这相衔接的。
意思就是说阳明病啊,脉象迟,一个迟脉,他出现了不恶寒,还流汗,就这个意思。其身必重,这个病人呢,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很重,短气,腹部胀满,而且还喘。
好,这里有身重、短气、腹满而喘,于是乎呢,各大医家就开始啊,胡乱猜测。比方说我们胡希恕胡老,他说这个地方重是因为有水湿,有湿气,这个脉迟是有太阴病啊,太阴湿土,于是乎有湿气,湿气在身上困着了,所以湿气重,这个水饮呢在内面啊,所以引起了短气,引起了喘,引起了腹满,说是湿气,说这是太阴病。
那太阴病突然发潮热,此外欲解,可攻里,这种情况可能吗?脉迟,还是太阴病,突然发了潮热,外面还有中风,文理不通啊。而且太阴病已经达到湿气重到身重、短气、腹满而喘了,居然还一点都不恶寒,后面还有潮热啊,这可能吗?请问。
我们再看看张志聪《<伤寒论>集注》,哼哼,他说:阳明病,脉迟,病阳明而内干太阴之气化也。虽汗出不恶寒者,言虽有阳明,汗自出不恶寒之证,内干太阴。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兼有潮热,此阳明外证欲解,可攻里也。既然是干太阴,这种,这条条文居然与太阴有关,请恕我张某实不敢苟同。
好,我们看一下,其身必重在张仲景所有的条文当中,关于身重这一类的词语,究竟是在什么情况下仲景才会用呢?我们回顾总结一下,关于这个身重,我们这一对比就知道了啊。那么通过我这个进行了一系列总结,出现身重和与身重相关的类似的词语,我们大约在第49条、第107条、第116条和第316条这几条条条文当中,都出现了身重这样的字眼,我们看看它们是什么意思。
我们看第49条条文: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什么意思啊?这里的身重什么意思啊?这里的身重是指阳气被伤之后,人体阳气虚了,支撑不了自己,病人感觉到自己身重啊。阳气支撑不了身体感觉到身重啊,阳气不能濡养这个心阳,心阳虚则导致心悸。那么这个桂枝甘草汤主之嘛,是吧,心动悸,脉结代,桂枝甘草汤主之。
所以第49条说的是用了下法之后,伤及阳气,这个人虚了,有点体力不支,自己感觉不能支配身体,其实是乏力啊,这个身重其实是感觉到无法支撑,这是个虚证。
我们再看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这里有一身尽重,这里为什么会一身尽重呢?我们以前品伤寒的前面已经讲过啊,关于这第107条条文,这里是指阳气内郁,气机壅滞,气机壅滞之后,那人体就感觉到一身尽重,是病人的一种感觉,是指一种气机被壅滞了,阳气内郁了,是这个意思,仲景用的是一身尽重。
我们再看第116条条文: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那么这里有一个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那他腰以下出现了重,是不是又出现了重?那么这个重什么意思啊?这个重是指邪热郁闭,气机壅滞,所以他病人感觉到重。
们再看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四肢沉重疼痛,看到啊。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痢,或呕者,真武汤主之。这一条条文有四肢沉重疼痛,为什么沉重疼痛啊?因为他阳虚水泛,本来就阳虚,那水泛沉重,是指类似于水肿湿气引起的沉重,沉重感嘛,阳虚水泛所引起的。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仲景用到身重,第49条讲的是阳气虚后,人体不能支撑身体,一过性感到不能支配自己的时候,感觉身重。第316条呢,是阳虚水泛,这个身重呢,更像是有水湿困住自己,总之是被困住了。而第107条,第116条讲的都是阳气内郁,或者邪热郁痹,是气机壅滞,气机壅滞住了,气机不畅,壅滞住了,其人感觉到身重。请注意这个气机壅滞是都是由什么引起的,都是由热引起的。所以说我们总结一下:
就是身重可以因为虚而自我感觉到一种不能支配的重,可以因为热导致气机壅滞而使人感觉到重,还可以因为阳虚水泛而感觉到身重。
那么我们第208条的身重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如果说它是指的虚了,不能支撑身体而身重的话啊。那么它就不是短气了,它是心悸了,是不是?我们在第49条不讲了吗?因为阳气虚支撑不了身体,那么这个人他还会出现身重心悸嘛,是不是?嗯。
那么,既然阳气虚,他不仅脉迟,他还会迟而无力。那么这种情况之下,阳气虚会引起腹满吗?会引起有潮热吗?显然不可能啊。好,我们可以排除他是因为阳气虚引起的身重。
另外如果说是阳虚水泛引起的身重,那么它应该是一种沉重感。而这种阳虚水泛的,它会出现潮热吗?阳虚水泛是怕冷的啊,是一种脾肾阳虚是怕冷的情况,不会出现潮热。而这种情况下更加不可能出现什么?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更加不可能是这种表证,没有经过药物的治疗还自己解了,那更加不可能。所以此外欲解,可攻里也,后面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一定不可能是虚证。
如果是阳虚或者气虚,你拿什么来产生潮热和此外欲解呀,那表证你自己把它解决了,你是一个阳虚和一个气虚的人是可以解决的吗?肯定是不可能的。
因此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什么?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是阳明有热,热被壅滞在里面,而出现邪热郁闭,气机壅滞,壅滞于三焦,如果侵犯上焦,就会短气啊,侵犯下焦,就会腹满啊。热,这个热气弥漫,阳明病的热气弥漫。我们之前不是讲过吗?如果阳明有热,那么它往上跑就会短气、喘啊,如果在腹部,它就会腹满啊,那么当阳气如同107条和116条(这里的阳气是指热气),这些邪热之气如果是郁闭了,那么形成气机壅滞,会不会出现第107条和第116条所说的身重啊,甚至一身尽重啊?当然有可能。
而有的人会问了,那么既然它是一种阳明有热,那脉为什么迟呢?很简单,这里的脉迟就是因为它是一个兼证。如果它不是一个兼证,这里的脉迟可能性就不大了。什么兼证呢?因为它是阳明有热,兼有中风表证,那么(由于)有这个中风表证,是外有邪气,内有热气啊,那么外面的邪气就把阳明的邪热之气封在了内面,使它欲出不出,使它这个出不来,知道吗?这个热壅滞在内面。那么邪热如果郁闭在内面,就可以引起什么?脉象迟而有力。它为什么会迟啊?因为它跑不出来,这个热气,被外面的表证所郁闭了,因此他邪热郁闭在内,气机壅滞,引起身重,邪热郁闭在内,那弥漫腹部,导致腹满迫肺,导致喘。
阳明里实热盛,充斥于内部,阳热之气不得流通,气机为之壅塞,所以他身体就重啊,肠实胃满,肠也实了,胃也满了,腑气不通,气机不利,邪热上迫,壅塞于肺,所以他有短气,腹满、喘都出现了。
那么阳明里热,他是不会出现迟脉的,但是他有兼证呐,他有中风表证呐,是不是?那么就把它郁闭在里面,郁闭在里面呢?那么阳明里实热盛,没有地方跑啊,在里面,闷在里面就出现了迟而有力啊。
为什么会迟?跑不动了,没地方跑了,没地方给你跑了。由于他又是里实热证,我就算是跑不动了,但是我力量还在呀,因此这里的脉迟一定是脉迟而有力,是阳明里实热盛所引起的。但是如果没有表证,它也不会被逼迫成迟脉。
好,我们接着往下看,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这个潮热就有问题了,这两个字就有问题了。绝大部分医家认为这个潮热就是已经形成了阳明腑实证的潮热。如果说有潮热者的潮热是指阳明腑实证的潮热,是午后发热,发作有时,午后发热。在申、酉、戌,这几个时辰发热啊,午后发热。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张某人实不敢苟同,为什么呢?
如果这个有潮热者是这个意思的话,那么后面此外欲解也就没什么用,在这里就是多余的。为什么?有潮热者,你已经形成了阳明腑实证,当然可以攻里呀,和此外欲解有什么关系呀?难道阳明腑实证和太阳表证或者说中风表证不能同时存在吗?当然能够同时存在。既然能够同时存在,那么有潮热和此外欲解有因果关系吗?没有因果关系呀,难道我有潮热,那么表证就没了?不是这个意思。
我有潮热归有潮热,如果这个潮热是阳明病的标志的话,那么我既有阳明病,又有太阳病,怎么不行?当然行。那既然当然行,有潮热者,此外欲解也,那么我阳明病出现了之后,我表证就自己解了吗?显然不对嘛。所以此外欲解这四个字在有潮热者的后面,充分说明一个问题,什么问题?这个潮热并非阳明病午后申、酉、戌时发热的那个潮热。而是什么?而是什么?而是指阳明里热,鼓动阳气,迫津外出,将太阳表证解出去了。就相当于什么?相当于患者自愈,表证自愈。此外欲解也,那么这个潮热就是什么?就是指一阵一阵的发热。是一阵一阵的发热,但是不是午后啊,是不是午后啊,不一定,为什么,因为太阳病欲解时并不是午后。
太阳病欲解时是什么时候啊?《伤寒论》第9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以上。明白了吗?所以他这里的有潮热者是指这个热突然发出来,然后汗一流啊,这个潮热来了,汗一流,这个时候表证要解了,但是由于它不是用药,而是自愈的,是病人自愈的,因为他有阳明内热嘛,他是自愈的,因此这个潮热不是在午后,而是在从巳至未上,是太阳病自解。
这个潮热不是指午后发热,发作有时,而是指像潮水一样汹涌。那汹涌的发热,然后呢,就会流汗,那么这个太阳病就自解了,所以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就是可以使用攻下法,攻阳明病了,攻阳明腑实证了啊,意思就是表未解,不可攻里,此外欲解,可攻其里。就这个意思。
好,那么既然可攻其里的话,表证欲解就是表证自己已经解决了,通过以潮热的方式自我解决了,那么攻里又有几种情况?第一,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什么意思啊?意思就是说,我们发了一阵热,外证已解,太阳病没有了,这个时候我们只存在着阳明病了,就可以攻了,而如果手足濈然汗出呢,这个手足濈然汗出者,前面应该有一个若啊,它应该省略了一个若。若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后面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如果加一个若,那么它和后面的就形成了并列关系,这样更好理解啊。我们可以理解为他省略了一个若,在手足濈然汗出者之前。
如果说在前面的条件之下,又加一个手足濈然汗出啊,那么手足濈然汗出,则是大便已硬,燥屎内结的象征。而阳明病见到大便硬,腹满,手足濈然汗出,这说明什么?说明阳明里热已结成实,具备大承气汤证,可以用大承气汤来治疗。
我们把这个倒装句还原之后,接下来应该是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啊,他不是手足濈然汗出,而是腹大满不通啊,这个时候呢,虽然也是阳明腑实证,但是呢,他是以腹大满不通为主啊,并没有形成大便已硬,因此我们推测呢,它的内热较轻,燥结不甚,因此我们不用大承气汤之峻猛,而用小承气汤和其胃气,不要令他拉的太厉害。
把这个大小承气汤说完之后,就外解,可攻里也说完之后,这两种情况,攻里的两种情况说完之后呢,就说了另外一种情况。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它的前提条件还是什么?阳明病,脉迟。因此我们把它归在一起的话,合在一起就是第二层意思,就是阳明病,脉迟,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那么这样一归之后,它就和第234条几乎一样。就什么呢?就是说阳明病,脉迟,它既有表证又有里证的情况下,就既有阳明腑实证,又有太阳中风证。那这样的情况下呢,如果是汗多,微发热恶寒的,说明他这个外还没有解,那么外没解怎么办呢?234条用的什么?桂枝汤。
而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是来补充说明的,补充说明为什么不能用承气汤,是因为其热不潮,那么这个其热不潮呢,意思就是说他没有出现这一个突然发热,汗出而外解。汗出外解之后,当然就可攻里。这个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与前面的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是遥相呼应啊。如果有潮热,那外就可以解,如果没有潮热,那么就外没有解,就不能用承气汤。
好,我们解读完之后,我们再来把它捋一捋啊,重新翻译一遍,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也,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紧接着啊,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泻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
意思就是说得了阳明病的人出现了迟脉啊,他反而不恶寒,流汗啊,却流汗。你脉迟应该恶寒嘛,是吧? 这个虽可以把它理解成反而,这脉迟,反而不恶寒,还流汗,就这个意思啊,所以这个虽不是虽然,也不是即使,因为之前我们这个虽当即使讲过。
比方说第204条: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这个虽就即使,即使有阳明证也不能攻啊,这个虽就是即使。
但是我们本条的虽是指反而的意思啊,阳明病,脉迟,反而不恶寒,流汗,就这个意思。
阳明病,脉迟,患者表现出反而不恶寒,还流汗啊,那这个人呢,这个身上啊,他自己感觉到很重着,短气,腹部胀满,还喘气啊。出现了潮热,就突然发热,这个时候呢,是表证要解除了,表证解除呢,就可以攻里啊。那么如果手足濈然汗出呢,如果手和脚出汗了啊,这个时候呢,我们推测大便已经变硬了,我们用大承气汤来治疗啊。如果肚子胀满不通,这个时候呢,可以用小承气汤来和一下胃气,不要让他泄的太狠。还是阳明病,脉迟,如果汗流的多,有这一个轻微发热恶寒的情况,这是表证没有解除。因为他没有出现突然出汗来解表,因此啊,还不能用承气汤来治疗。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制厚朴半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用上面四味药,用一斗水先煮其中两味,厚朴和枳实。煮好之后呢,取五升,去渣,再把大黄放进去,再煮取两升,再去渣。再加芒硝,再在小火上煮一个一两沸,分温就服下,如果大便通了呢,剩下的药就不用再服。
小承气汤,大黄四两,制厚朴二两,枳实三枚,上面三味药,用四升水煮一升二合,去渣,分温,分两次服。刚服一服药就上厕所,如果不是的呢,就再喝啊,再喝,如果上厕所了,那就不用再喝了,说白了就是喝到上厕所拉大便就不用再喝了,就这个意思。
这个大承气汤啊,用厚朴的苦温以行气消满,枳实的苦寒下气消痞,这两个药都是气分药,可以呢,通达胃肠之气。又用芒硝的咸寒来软坚润燥,大黄之苦寒呢,以泻下热结。硝、黄二药在枳实、厚朴的推动下,就有荡涤胃肠、推陈置新之作用。四药相辅相成,配伍得当,是治疗阳明腑实证啊,重实比较急的啊,效果非常好。因为大承气汤可以泻热破结,化燥软坚,甚利腹气,攻下燥屎,力大而峻,因此啊,我们叫大承气汤啊。
之所以叫大承气汤啊,其实际上我个人认为应该与《黄帝内经》有关,因为《黄帝内经·素问》里面有“亢则害,承乃制。”这句话啊。所以说这个承啊,其实是节制。那么亢也就是太过了就会有害,承乃制呢,就是需要去节制这一种亢奋。一个大承气汤是大,你可以说是这个汤可以对这个阳明腑实证到一定程度,就是有亢,亢则害嘛,亢奋的嘛,相当于啊,那么需要承乃制,需要去制约它,节制它,那本意是当一个事物或者某种东西过于亢奋啊,那就需要另一个事物来节制它啊,使其不太过啊,所以叫承。亢则害,承乃制。而大承气汤呢,是节制胃肠热结方子里面最峻猛的,所以它用了一个大字,所以大承气汤是泻下的,它是节制亢奋的嘛,节制胃肠腑实,节制你的太亢奋啊。
而小承气汤呢,是用大黄泻下阳明热结,厚朴呢,行气消满,枳实理气消痞,厚朴、枳实合用有协同作用,能更好的发挥行气导滞的功效,来增强大黄的这个泻下作用。因此啊,这个方子里面大黄啊,它的量是双倍于厚朴啊,大黄的量比厚朴要多,是以气药为臣啊。但是呢大承气汤,却厚朴半斤,厚朴量大一些。大承气汤是以气药为君啊,承气承气嘛,以行气,以行气药为君药,大黄呢,它不是君药,而小承气汤它的君药,是大黄。所以它们君药不同,这个考试时候要考啊,就大小承气汤,它们的君药不同。大承气汤的君药是厚朴,小承气汤的这个君药是大黄。
这个泻下的功力啊,比大承气汤要弱,所以它叫小承气汤,另外这个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这三个药是一起熬的,一起熬这个大黄它力量就变弱了,而大承气汤呢,它是大黄是后面熬的,这个大黄熬的时间也不一样,所以呢,它的泻下作用就更不一样了。
那么我们上条讲了调胃承气汤,这一条又讲了大小承气汤,它在一起呢,是为了互相鉴别啊,调胃承气汤是指燥热在胃肠,特别在胃居多,是以燥热为主,因此呢,是以这个炙甘草来把这个大黄啊,芒硝啊,缓啊,甘草以缓嘛,缓和它们的泻下之功,使胃气调和,具有护正气的这么个意思,是为缓下之法。而小承气汤呢,治大便已经在肠道,腑气不通,是以腹部痞满为主,它不是心下痞,是腹部痞满啊,这个小承气汤,但并没有到燥屎内结,肠气闭阻的程度,它还没有闭阻啊,因此啊,用大黄、厚朴、枳实,而不用芒硝。而大承气汤呢,是指燥屎凝结在肠,腑气闭塞,它是痞满燥实同时具备,而且呢,这个方子当中行气破结,软坚泻下一起上,并用,以荡涤肠中燥屎为峻下之法啊。所以它峻猛到甚至如果是肠中燥屎形成的肠梗阻,都可以用大承气汤来治疗。
好,那么这条条文我们基本上解读完毕,但是呢,由于讲的时间太长了,因为我们要一字一句地把它搞清楚嘛。由于时间讲的太长了,这个大小承气汤的病案就我这里就讲不了了,不过大小承气汤的病案我们在太阳病里已经讲过了。大家如果要听病案的话,就可以到张胜兵《品伤寒》前面的条文去听。

3

解读(下)

在这里呢,我们来这一个分享一下其他历史上著名医家对这条条文的解读啊,因为我们讲课之前说到了,讲完这条条文,我们要分析一下其他医家的看法啊,我们看他们怎么说啊,为什么错啊?
我们看方有执在《伤寒论条辨》里,他说:脉迟,不恶寒,表罢也;身必重,阳明主肌肉也;短气,腹满而喘,胃实也;潮热,阳明旺于申酉戌,故热作于此时,如潮之有性也。啊,那后面的我就不想再看了啊,我们就看他前面的错了啊。脉迟,不恶寒,表罢也,谁告诉你的?如果脉迟不恶寒是表罢也的话,那后面的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那什么意思啊?他们前后矛盾,那么前面都已经表罢了,后面还有一个有潮热者,此外欲解也,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身必重,阳明主肌肉也。阳明主肌肉就是身必重的原因吗?身必重,只要是阳明病就有身必重吗?你解都没解释清楚嘛,你身必重,你用阳明主肌肉几个字你就打发啦?你怎么没有像我那样,把《伤寒论》里关于身必重的所有条文全部拿出来分析?然后这一条条文,他为什么身必重,你不解释一下吗?你阳明主肌肉就身必重了,我看这条条文你方有执本人你都听不下去吧?你自己解释的自己都听不下去吧,是不是?脉迟,不恶寒,表罢也,前后矛盾。身必重,阳明主肌肉也,前后逻辑根本没有关系。还有这个潮热我已经讲过了,由于它的原文说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这个有潮热者和此外欲解是有因果关系的,因此这个有潮热者的潮热。根本就不是阳明旺于申酉戌。而是它热量突然一发,汗一解,表解了,这个潮热根本不是阳明病的潮热啊。如果是,那么这条条文就前后矛盾,那阳明病的潮热跟此外欲解有什么关系呀,是不是?所以这个潮热既然与此外欲解的话,那么这个就是是一种自解,太阳病自解,他把它说成潮热。
这个潮热是突然凶猛的热使汗出来,那么此外欲解,那表解了。表解乃可攻里嘛,是不是?所以方有执讲的我估计连他自己都没有信服。因为什么呢?因为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随便说几句就已经前后矛盾了。
好,我们看一下喻嘉言,他的《尚论篇》,他说:脉迟,汗出,不恶寒,身重,短气,腹满喘,潮热,八者乃阳明之外邪欲解,可以攻里。谁告诉你总结的,那阳明外解要脉迟吗?他连这个阳明病脉迟在这条条文里面是阳明病和太阳中风证的兼证,兼在一起的,合在一起的这种太阳阳明合病,他都没搞清楚,所以他后面讲的是全部错完了,一句没对,这就是喻嘉言。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他说:伤寒,以身热恶寒为在表,身热不无寒为在里,而阳明病无表证者可下,有表证者则不可下。此汗出不恶寒,身重,短气,腹满而喘,潮热里证也,脉虽迟可攻之。这就不对了啊。首先,这一个潮热他就理解错了,这里的潮热是指突然发热之后,表证解除了,是这个意思啊,而不是他所谓的阳明潮热啊,脉虽迟可功也,那他根本就没有解释脉为什么迟,解都没解释过。
因为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地方有阳明病,一片热象,脉象会是迟的。而他的解释呢,后面解释的呢,也不完美,他说:以腹满便闭,里气不行,故脉为之濡滞不行。他认为这个迟脉是濡滞啊,就是停顿的意思啊。非可比于迟则为寒之例也。
他没有搞清楚的是,为什么阳明热到这个程度,都已经身重,短气啊,腹满而喘,到这个程度会是出现迟脉。是因为有表证束缚在外啊,阳明里热在内,没有地方跑,它属于邪热郁积在内啊,如果不是邪热郁积在内,导致这一个气机壅滞,他怎么可能会身重呢?身体感觉到重着呢,是不是?他就没解清楚。
我们再看陈修园在《伤寒论浅注》里面啊,他怎么说的啊?他说:阳明,脉迟,为阳邪入于里阴。然止言脉,犹不足凭也,必以汗出,知热以内蒸,然止言汗,亦不足凭也。虽汗出,为阳热之内蒸,而表未罢者,以恒多汗出之证,必以不恶寒者,定其表证之已罢,然表证已罢,尤当再验其里证。阳明主肌肉,邪在表阳,则身轻易以转侧。若入于里阴,则其身必重,邪结于中,必碍呼吸而短气,腹满难以下通,势必上逆而为喘。此已属大承气证矣,然犹必身热变为潮热,知其热邪尽入于胃,乃可以指其实在。
犯了多少错误啊,我们看陈修园犯了多少错误啊。陈修园啊,他说是阳邪入阴,这个脉迟是阳邪入于里阴。他仍然没有搞清楚这个脉迟究竟是个啥意思啊,没有搞明白脉迟是由于外有太阳中风,内有阳明热盛,那阳明内热被太阳之表啊,困于阳明里啊,出现了这一个邪热郁闭于里,导致气机壅滞啊,他这里没搞清楚啊,才会身重啊,这个身重我们已经讲了啊,是邪热郁闭,气机壅滞所致。我们参考第107条和第116条两条条文就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可惜陈修园他也没有去参考张仲景所说身重的其他条文,导致了他在这里还是凭想象来解释身为什么会重。
好啦,哎呀,这个条文解读的人太多了啊,还有人说这属寒的啊,这几个人呢,虽然错嘛,最起码他知道说它是热,还有人说是属寒的啊。
我们看一下这个曹颖甫《伤寒发微》啊。他说:脉迟为胃中虚寒,前于“食难用饱”条内,已略言之,特其义尚有未尽,不得不更申前说。盖胃中谷气,实为生血之源。胃所以能消谷者,胆汁实为主要。胆火随卫气而动,卫气昼行于阳,自下而上,由三焦还入于胃,则能食……他既然觉得这是寒,那后面的就不用再看了,是吧?他觉得这是胃中有寒啊,他的里由非常的简单啊,简单到像小孩子一样啊,可爱,就是因为195条胃中寒,这个阳明中寒是脉迟啊,他就说这个是这个阳明病,脉迟就是胃中寒,那你能把他怎么着。
哎呀,不知不觉怎么讲了这么久的时间呢?算了,我们讲的差不多得了啊,我们再回头看看我们的开篇诗写的啥?开篇诗:阳明脉迟千古疑,寒热不定百家奇,阅尽伤寒两千年,不如张某话一席!
可能是我太狂妄了,才写了这样的诗?这可是七步成诗写成的。阳明脉迟这个话题1800年来呀,莫衷一是,这条条文啊,208条,我们这首诗是根据208条条文写的,那么多的名家都解释不清楚啊,寒热不定百家奇。这么多的医家连寒热都没分清楚。阅尽伤寒2000年,我看完了品伤寒,论伤寒的这些医家,1800多年,这么多医家都看了,琳琅满目。最后发现他们全部好像没有我解读的清晰明白。不如张某话一席,还不如听我讲一节课呢,是吧?此处应该有掌声啊。
当然,我们前面所说的这么多的医家,他们为传承,推广中医药都是付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我们只是就条文来说,这条条文有点复杂,又是插入语、倒装句的,所以呢,大家解读的都没那么完美,也可以理解。他们的功劳仍然是在中国中医史上与日月同辉,是最耀眼的那些星星们,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也没有我张某人。毕竟我张某人也是看他们的书学过来的。是吧?所以呢,我们只是就条文论条文啊,而他们这些先贤都是伟大的啊。
嗯,当然了,在我们这个年代,在我们这个时代,有很多人在以不同的形式在推广中医啊,我只是其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中医而已。但是呢,我力求做到每一条条文解读的对得起我自己的良心,我绝对不会自己都没搞懂,自己都不知道怎么解读,就瞎忽悠人,误人子弟啊。有些人他们讲的课推广度很大,很广泛,好多普通人都知道他们的课程,听过他们的课,但是呢,讲的内容呢,却不敢恭维。
因为绝大部分老百姓呢,他们是没有鉴别能力的,他们也并不专业,就连这么多名垂青史的医家,他们解读有些条文,都不是那么的完美。更何况普通人,他们怎么能搞的懂呢?所以好多好多的普通人对中医感兴趣,想学中医啊,就听某些人的课,听了之后呢,就觉得中医很神奇,继续的听下去,可惜呢,他没有什么鉴别能力啊。但是呢,这些课推广的比较好的人,对传承传播中医肯定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课程的好坏,正确与否,那是另外一个层面。
首先我们对普及推广中医的这一些同行专家表达肯定啊,表达表示支持。但是在学术上,我个人认为啊,可以更严谨一些,比方说倪海厦,他对这条条文,他直接说:阳明病,脉迟,脉迟就是病邪往里面跑了,代表肠胃寒冷掉了。台湾腔嘛,肠胃寒冷掉了。虽汗出,不恶寒代表没有表证,其身必重,脉迟,身重代表病邪往里走啦,病邪往里走才会有脉迟的现象。
胃肠寒冷掉了,病邪要往里走才会有脉迟的现象。实在搞不懂为什么他讲的《伤寒论》那么多人都推崇啊,搞不懂,当然据我调查了之后才发现,没有一个非常专业的中医会去啊,认为他讲的对,大部分推崇倪海厦的基本上都是一些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一些爱好者,就是爱好者居多。
我也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倪海厦的《伤寒论》错的离谱,好多地方都错啊,但是他的这个受众却是最广的呢?后来我在想,倪海厦有功劳,他让普通老百姓都能学中医。但是他的东西,没有办法登堂入室,因为错的太离谱了,就是不能给专业人士看,一看了之后就是里面错的太多了。知道吗?因为我对倪海厦没有意见,因为我也没是吧,他也都已经去世了,但是他讲的东西有的太偏激啊,有的又没讲清楚,有的甚至说的是错的啊。
特别对于像这种《伤寒论》,这种经典,我们去解读它的时候,你一定要有依据,而且你的依据呢,一定要能够令人信服,最好是以经解经的形式。这样对大家都好啊,凭自己胡乱猜想,然后再加一些比较偏执的观点啊,虽然能够吸引人眼球,但是的确不是做学问的方法和态度。
哎呀,我这个《伤寒论》虽然说费尽心思,绞尽脑汁,但是不知道能够听明白、听懂甚至用于临床服务病人的人有多少,不知道他的受众有多少?或许在我有生之年啊,也不一定能够啊,让所有的学中医的人来听我的《伤寒论》,看我的品伤寒。但是我始终认为,只要我把自己做好了,做的足够好,将每一条条文用心的去解读,把最合理,自己将自己平生所学全部灌注到这一部品伤寒当中,我相信就算是这个曲子太高了,曲高和寡者少,但是在历史的长河当中,一定会惠及更多的后人,一定会得到它应有的历史地位。
好,我是张胜兵,这节课就讲到这里,我们下节课不见不散!

张胜兵最新力作:张胜兵品《伤寒》出版了!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普及中医,让更多的人能够理解中医的精髓,进一步推动中医的传承和发展作出我们力所能及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