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奔流在地球备忘录上的三江之:遇见丙中洛

 昵称45109175 2024-06-27 发布于浙江

比起春寒料峭的江南,怒江峡谷的风早早有了暖意。雪山脚下,油菜花开了,青稞苗长了,包谷播种了,黄黄绿绿的春色,一直延伸到江边。这一大片有着平坦峡谷,被称作“人神共居”地的丙中洛,四周众多雪山环抱,遍布冰川、冰蚀湖。其中,十大神山之首的嘎哇噶普最高峰海拔5128米,山顶积雪终年不化。

当地居民为傈僳族、怒族、独龙族、藏族等多民族共居,更有基督教、天主教、藏传佛教等多种宗教信仰并存。早先,坝子上只有三个怒族村寨。清道光年间,有西藏喇嘛来到丙中洛传教且扎根于此。之后,西藏、德钦等地的藏族人陆陆续续迁徙而至,成为这里的主要居民。

丙中洛,藏语意为“藏族人的地方”。在丙中洛,不能不提一下丙察察,它是一条长达270公里的进藏线路,也是云南入藏的必经之路,人们口中津津乐道的茶马古道。丙中洛、蔡瓦龙乡、察隅县,分别是这条线路的起点、中间和终点,有人把这三个地名的首字相连,就成了这条线路之名。我们特地前往丙中洛与察瓦龙交界处,去徒步感受了一番。


公路旁,朱褐色的“西藏”两字,分别用中文和藏文醒目在高高的崖面上,提醒着过往者,经过界碑便是西藏了。此时,路上来往车辆并不多,偶尔还有几个全副装备的摩托骑行者,在我们跟前,风驰电逝般地闪过。正巧有个骑行者在我们附近停下来稍事休整,几个“好事”的妞就跑了过去,满脸堆笑央求借他的“宝驾”一用,充当我们的临时道具。征得同意后,一群男女便轮番上场摆拍,非要凹出个飒爽英姿不可。忙于拍摄的船长还兼任“导演”,边拍边发出向左向右、低头抬头、伸腿出胳膊之类的指令。轮到我时,船长要求我把辫子散了,让长发飘动。可这把跟着我车马劳顿、一路奔波的发,它愣是没法“帅”起来,把一干围观的小伙伴乐得哈哈大笑。

丙中洛只有一条窄窄的主街,街两旁都是店铺,以酒店和餐馆为主。船长说,我们住的酒店是他数年前盘下来的,是他回怒江的窝。船长还把他平时回来住的套房让出来,给了我们。

从酒店房间窗户望出去,街对面有一家名叫“有盐有味”的餐馆,据说是此地口碑良好的吃食店。接下来住在丙中洛的日子里,我们基本都是在这一家就餐的,因为上菜快,口味也较适应我这吃绍兴土菜长大的江南人。


丙中洛的菜肴具有独龙族和怒族的饮食文化特色,其中有一道传统点心叫“石板粑粑”,但是在“有盐有味”店和一家牛肉馆,以需要领号排队的火腿土鸡火锅店,我都没有机会吃到。是因为春节期间食客多来不及做,还是因为外地游客点它少,不得知。闲聊中,听和师傅讲石板粑粑的烹饪制作过程,还是有点意思。当地人把薄薄的石板搁在火塘上加热,然后在上面盖上木炭灰。用芥麦面、糖、水调成面糊,有点类似于我们江南的烫麦糊烧,区别在于我们用油,而他们不用。掸去木炭灰,把面糊糊均匀地撒在石板上翻烤。如此做出来的石板粑粑又香甜又松软,特别好吃。和师傅说得我悄悄咽了咽口水。

丙中洛的早晨,风是清新的,空气是清新的,落在眼里的峡谷景致也是清新的。黄的、绿的,一块块、一道道紧密相连的田地,满铺在峡谷中间。后面是一大片村庄,紧紧依偎在苍翠的群山脚下,连绵的山峦之上白雪覆顶,与蓝天相接,白云蜂拥其间。望去,俨然一幅天然水粉画。


前往丙中洛雾里村,途中有一座废弃的“朝红”桥,桥面木板已破损不堪,但吊桥的模样仍然。因田壮壮曾带领他的摄制组到此拍过电影,所以一直没有拆除。与它紧挨着的,是当地乡政府取而代之的新建吊桥,取名为“云中雾里桥”。顾名思义,坐落在云雾里的一座桥,飘渺、诗意,听上去感觉颇有仙气。新桥上保留着当年的几根溜索,让人一看就有探究的冲动。

过桥后,需要经过一条开凿在峡谷悬崖峭壁中的羊肠小道,全长1500米,高2米,宽才1米左右。它是雾里村通往外界的唯一走道,因一直在使用中,所以据称它是滇藏地区依然“活着”的一段茶马古道。


村子东面是碧罗雪山,西面有高黎贡山,其间怒江贯穿而过,形成闻名遐迩的怒江大峡谷。据船长介绍,这个有56户人家的雾里村原名叫“翁里”,意思是“像鸟窝的地方”,后来游客们发现了这个清新脱俗的世外桃源,每当清晨抑或雨后,宁静而美丽的村落云雾缭绕,宛若仙境,便称它为雾里村。船长又说,村里虽然群居着怒族、傈僳族、独龙族、藏族、汉族等各族村民,但互相间世世代代过着和睦相处的平静生活。

我们在安静的村子里走动时,发现他们的木屋结构大同小异,不管是吊脚楼、木楞房,还是土墙屋,屋顶都盖着石头瓦片。木屋旁有小溪流,溪上架有小桥。我们经过时,有两个女孩正依靠着木桥墩,静静地望着桥下潺潺流动的溪水,她们的后背,几株桃花树开得正盛。眼前这一幕,顿时让我觉着时间在此慢了下来。

村中央有一白塔,四周围飘动着许多经幡,矮矮的白土墙围绕着小院。这是村民的活动场所。今天,他们刚好在此进行祭祀活动。几个女娃娃穿着传统的藏服,而大人们则藏、汉服混穿着。见我们进入院子,热情好客的村民们马上从一只不锈钢脸盆里捧出一把把点心,往我们手里塞,又拿出纸杯,给我们倒上热乎乎的黄色酥油茶,并一本正经地交待-不可以剩下倒掉的。


随乡入俗,见白塔前有募捐箱,便从包里抽出一张钱塞了进去。院子里的村民们见了,都纷纷过来,让我一起围成圈,绕着白塔一边顺时针行走,一边念念有词,像是在念经。我听不清也听不懂,总之知道他们在祈祷祝福。

礼毕,我们几个跟村民们一起坐在低矮的院墙下,边休息边喝酥油茶时,一个带着眼镜,脖上挂着成串木珠,穿着烫金翻领藏袍,手上拿着转金筒的老人自我介绍说,他是这儿的村长。从村长口中得知一件有趣的事:村里多数家庭都信奉藏传佛教,另外有6户信天主教,2户信基督教。每逢周日,2户人家去那恰洛教堂做礼拜,6户人家去尼达当教堂做礼拜,而大多数村民则在初五、初十、十五日来此煨桑。今天是礼佛日,所以早几天村民们就提前做有关准备了。


我好奇地问村长,什么是煨桑。他说,这是敬奉神灵的仪式,在煨桑堆上焚烧松柏枝、香草,往里面添加糖果、茶叶、糍粑等,同时跪拜磕头,祈求神灵保佑日子太平,风调雨顺。他又摊开手掌,朝向白塔告诉我,这是“以巴西宫”,不可以用手指指点,以示尊重。

我抬头望向白塔,这座村民们祈愿生活幸福的精神之塔,此刻,它默默伫立在蓝天白云下,庇护着村民们生活在一方宁静而美丽的世外桃源。(待续)

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