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西方人不炒菜,而中国人对炒菜情有独钟?

 hercules028 2024-06-27 发布于新疆

你们有没有发现,

西方人做饭要么是冷盘、三明治、沙拉,

要么就是煎、煮、烤,

他们好像从来不知道炒菜是什么。

但在我们国家,

不管是哪个菜系,

炒菜都是标配,

还能细分为炝炒、生炒、

干炒、熟炒等等。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西方人不炒菜,

而我们中国人对炒菜情有独钟呢?

历史文化方面

首先,得从历史文化方面说起。

中国嘛,农耕文明,安安稳稳过日子,所以我们老早就学会了种粮食、养牲畜。这就是为啥我们的饮食里稻米和小麦是主食,而蔬菜、肉类和豆类都是配角。

另外,在肉类方面,由于自然环境限制,羊的饲养规模小,牛为重要的耕地工具,而相对鸡鸭来说,猪的产肉量更高。所以猪肉成了我们传统农耕社会的主要肉食。

猪肉呢,特点是香,但这种“香”得靠复杂的烹饪技术才能完美展现。可就算再“香”的猪肉吃久了也会腻,所以就需要搭配不同的蔬菜和调味品使猪肉的“香”赋予变化。

而“炒”这种烹饪方式恰能使猪肉、蔬菜以及各种调味料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且会根据蔬菜和调味料的不同,使猪肉呈现出不同的“香”味。于是,中华美食便发展出了以“炒”为基础的烹饪体系。

西方呢,则是海洋文明加游牧文明,不是海上捕鱼就是草原放牧,难以固定的种地和圈养牲畜。

所以他们的饮食就以海鲜和牛羊肉为主,而蔬菜、水果打辅助。海鲜和牛羊肉的特点是“鲜”,并不需要过分熟食化的烹饪方式。要是烹饪太过了,反而会破坏那个“鲜”味和营养。所以,简单煮煮、烤烤,再来点盐,就能保留食材的原始美味。

另外,海产品种类丰富,营养味道各异,也就不需要他们费劲研究复杂的烹饪方式和食材搭配了。

铁锅和植物油的普及

前面咱们聊到了由于历史文化原因,中华饮食发展出了“炒”这种烹饪方式。现在咱们来揭秘一下炒菜是怎么在民间火起来的吧!这事儿就得从炒菜的得力助手——铁锅,还有植物油食用功能的普及说起了。

其实呢,早在商周时期,得益于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便诞生了“炒”这种烹饪方式。但由于青铜炊具和食用油的稀缺,所以很长一段时间,炒菜只能是贵族、官僚等上层阶级才能享用的美味。

到了秦汉时期,冶铁技术进步了,铁锅开始出现,炒菜方法也就更多样了,比如翻炒、爆炒、干炒、煸炒等等。但是那时候铁产量不高,且主要用于兵器冶炼,铁锅还是上层人士的玩意儿。

直到北宋时期,由于炼铁技术的进一步改良,铁的产量达到了800万斤每年。在当时的社会,这个产能使得铁锅不再是奢侈品,于是轻松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与此同时,芝麻油和菜籽油等植物油的食用功能也得到了普及。因此“炒”这种烹饪方式便在民间火起来了,中华炒菜便开始逐渐发展壮大啦!

至于西方那边呢,他们主要吃橄榄油,但橄榄油的沸点低,适合低温烹饪,不适合高温炒菜。所以即使后来受热均匀的铁锅传入西方,他们也只是按照自己的饮食习惯和食材特点来用铁锅,没有发展出“炒”这种复杂的烹饪方式。

这么一看,炒菜能成为中华饮食的基础,也是历经了千辛万苦呢!

饮食观念的差异

800年前的宋朝,炒菜开始在民间推广开来。那么又是什么让炒菜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成为中华饮食的霸主,并由此衍生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呢?这就得谈谈咱们中国人的饮食观念了。

中国人讲究“民以食为天”,对美食那是相当感性,评价一道菜,看的是“色、香、味”。不论是贵族还是平民,咱们不仅追求填饱肚子,更追求食物的口感和风味。正是由于这种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地不懈追求,使得咱们中华饮食成为了一门烹饪的艺术。

“炒”这种烹饪方式,创意无限,不同的食材搭配,不同的食材预处理方式以及调味、火候、时间等等,都能让最终菜品的味道大变样。此外,“炒”还能够最大限度的呈现出绝大部分食材的色、香、味。无论多么奇怪的食材,基本上都能被“炒”给驯服,成为一道让人垂涎的美味。由此,追求味觉享受的中国人对炒菜情有独钟也就无可厚非了。

西方人呢,他们在饮食上则更为理性,更注重营养和科学的搭配,关注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热量这些。在他们看来,“炒”这种烹饪方式容易使食材的营养成分流失。在味觉方面,他们也更喜欢食材本身的味道,即原汁原味。所以西方人烹饪过程中,调味料的使用并不丰富,不像我们有时做一道菜,需要十几种甚至几十种调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