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元及第,三度拜相,谥号文正,堪称读书人梦想的北宋名相

 新用户40828904 2024-06-27 发布于福建

趁着高考发这一篇,希望高考的年青人也能三元及第~

公元978年,山东青州的王氏家族中,添了一个小男孩。

这家的男主人叫王兼,他非常的爱惜书籍,但凡是看到破旧的古书,都会买回家想方设法的进行整理修补,不敢破坏书中的任何一个字。

据王兼的说法,有一天晚上他做梦,梦到孔夫子对他说:“你能如此爱书,我让我的弟子曾参到你家中,做你的儿子吧。”

不久,王兼的孩子出生,他想到这个梦,就给儿子取名为“王曾”。

王曾八岁的时候,王兼就病逝了,王曾跟随叔父一起生活,他勤奋学习,才思敏捷,在家乡颇有名气。

1002年,王曾参加科举,他在解试、省试和殿试中,均斩获了第一名,达成了科举考试中最高荣誉“三元及第”!要知道中国科举千年历史,有据可查的三元及第,不到二十人,王曾能达成这一成就,说他是百年难遇的奇才绝不为过。

而且,王曾是北宋第一位三元及第,自然而然的,他一下子名闻天下。

三元及第,三度拜相,谥号文正,堪称读书人梦想的北宋名相

按照当时的惯例,考中进士的人,可以回家乡转一圈,所谓“衣锦还乡”。王曾是状元,还是三元及第的状元,青州知府听说后大喜,这是他任内的一大政绩啊,便提前打探到王曾返乡的时间,命人带着青州父老和鼓乐到城外等候迎接。

王曾听说后,忙换了衣服,骑着驴走别的城门入了城,再去求见知府。青州知府大惊:“我派人出门迎接你,怎么守门官没来报告,你就到我这儿了?”王曾恭谨的说:“我侥幸中了状元,怎么敢惊动父老欢迎?您这是增添我的过错,所以我瞒过了城外欢迎的人群,偷偷入城来拜见您。”青州知府感叹道:“你这才是真正的状元啊。”

事情传出去后,皇帝宋真宗对王曾很是欣赏。

返回京城,王曾被授予将作监丞,之后升任济州通判,不久被召回京城,进入学士院。宰相寇准亲自在政事堂考察他的学问,考完后授任著作郎、三司户部判官、直史馆,过了一年多,王曾又升任右正言、知制诰,得以时常面见皇帝。

1008年前后,在宋真宗和王钦若的刻意推动下,天下各地“祥瑞”不断,想要提升赵宋“天命有归”的正统观念,在祥瑞数量堆积的差不多后,宋真宗开始了他“东封西祀”的操作。

因为皇帝的沉迷执着和王钦若的鼓动,朝堂大臣们都不敢对此表示反对,王曾没有直面反对封禅,而是针对层出不穷的祥瑞上奏说:“祥瑞确实是国家承平才不断的出现,但希望陛下不要居功自傲,要不然哪天有天灾,反而不好解释。”

宋真宗不仅没有因此对王曾不满,反而对他更加看重,升任他为翰林学士,并让王曾主管审刑院。有一回宋真宗晚上便服召见王曾,二人谈论了许久,王曾离开后,宋真宗想想觉得不妥,特地派人去跟王曾说:“我很想与你谈论国事,所以来不及更换朝服召见你,希望你不要以为我怠慢了你。”

1011年,王曾升任尚书主客郎中,数年后,1016年,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踏进了宰辅的门槛,这时王曾还不到四十岁,距离他进入官场还不到十五年。

宋真宗想要任命王钦若为“会灵观使”去修筑宫观,王曾立即站出来坚决反对,说这个官职惯例是参知政事兼任,王钦若身为枢密使,做这个事情属于越权。但王钦若一贯按照皇帝的心思办事,宋真宗知道让他去修宫观一定能修的很好,王曾的反对就惹恼了皇帝,更惹恼了原本肥差到手的王钦若。

在君臣二人的排挤下,1018年,王曾被赶出京城,担任应天府知府(现在河南商丘南)。

刚到应天府,王曾就听到当地谣传,说出现了好似帽子一样在天空飞来飞去的大妖怪,一到晚上就抓人吃掉,从开封往南到应天府,人心惶惶,连白天上街的人都变少了。

王曾下令晚上打开里门,调动人手看守巡逻,有敢于谈论妖怪的直接扔进大牢。数日后,百姓发现没有真的出现妖怪,人心才慢慢安定下来。

1020年,皇帝的气头过了,王曾被召回开封,担任吏部侍郎兼太子宾客,并拜为参知政事,第二次成为宰辅。

三元及第,三度拜相,谥号文正,堪称读书人梦想的北宋名相

1022年,宋真宗病重,皇太子赵祯在资善堂听政,但一切政务都由刘皇后决断,朝廷内外都担心刘皇后攫取君权。王曾私下找到外戚钱惟演(刘皇后兄长的大舅子),劝说道:“太子年幼,如果能让太子坐稳位置,那刘氏一族的位置才算是安定。”钱惟演认为有理,转告刘皇后,刘皇后稍稍放松了对太子的掌控。

同年,宋真宗病逝,王曾奉命起草遗诏,其中有一句话是“以明肃皇后(刘皇后)辅立皇太子,权(代理之意)听断军国大事”。

这其中,“权”这个字至关重要,说明刘皇后只是代理新皇帝处理政务,权力的来源还是御座上的赵祯,而不是刘皇后本人。

宰相丁谓(与王钦若并列五鬼,名气更大的奸相)打算攀附刘皇后,就要求王曾去掉遗诏中的“权”字。一旦去了这个字,那刘皇后的权力就来源于死去的宋真宗本人,凌驾于新皇帝之上,相当于从法理上获得了皇位的掌握权!

王曾硬顶着丁谓和刘皇后的压力,死活不肯修改遗诏,在他的坚持下,其他大臣也都站在了王曾一边,总算是保住了这个“权”字。

不过,丁谓的表态让他得到了新晋升的刘太后的嘉奖,丁谓趁机联络上了内官雷允恭。当时刘太后和新即位的小皇帝宋仁宗是五天上朝一次,听取政务,平时的奏章则是通过雷允恭递进去,诏书也是翰林学士起草后,雷允恭送进去,盖上玉玺再拿出来。

丁谓和雷允恭勾搭在了一起后,送进去的奏章和诏书都要丁谓先筛选一遍,这样他们就隔绝了后宫和朝廷之间的联系,掌控了朝廷大权。史书中说当时“丁谓当国,权势震主”,哪怕是寇准这种有资历有威望的老臣,也都被丁谓逐出了朝堂。

王曾在丁谓面前都摆出一副乖乖听令的样子,让丁谓放松了对他的警惕。王曾暗中搜集丁谓的罪证,等待发作的时机。

机会出现了,雷允恭当时还负责修建宋真宗的陵墓,有人对他说,宋真宗现在陵墓地点往前百步的地方,风水非常好,但下面有石头和地下水,所以没有选择那里。雷允恭认为这是自己立下政绩的好机会,完全没有向朝廷和刘太后禀报,便自己做主,移动了宋真宗陵墓的修建位置,结果挖出了大石头和地下水,耽搁了工期。有大臣上奏弹劾,丁谓包庇同党,拖着不肯处理。

直到安葬宋真宗的黄道吉日眼看就要过了,陵墓还没修完,事情才闹到了刘太后面前,她任命王曾去调查此事,王曾将雷允恭擅自移动陵墓位置的事情查出来,一五一十的告知刘太后,刘太后勃然大怒,当即下诏诛杀雷允恭。

没了雷允恭,王曾等人趁势弹劾丁谓勾结内官,把控朝政,在移动宋真宗陵墓一事上,丁谓也是知情不报。刘太后早就对丁谓和雷允恭架空自己有所察觉,便顺水推舟,将丁谓贬出京城。

这时宋真宗刚病逝没几个月,朝堂上又少了一个宰相,整个朝廷内外不免有些纷乱,王曾每次上朝都面容端正,神态严肃,镇住了朝堂上的各种扰动。他被晋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1025年,王钦若病死,王曾以门下侍郎兼任户部尚书、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主持了朝堂上的大小事务,他每次入朝觐见宋仁宗,陈述事情时,都能详细的讲述利害得失,切中时务,他经常举荐人才,许多人受他推荐而被朝廷提拔,但他平时寡言少辞,人们都不敢以私事找他请托。

大臣曹利用是促成“澶渊之盟”的功臣,宋真宗时期就升任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右仆射,论资历在王曾之上,但王曾执掌朝政后,宋仁宗亲自裁定,曹利用的地位就在王曾之下,曹利用对此很是不满,时不时找机会怼王曾几句。

后来曹利用犯事,刘太后打算严惩他,王曾却站出来替曹利用分辨。刘太后有些不明白:“你之前说曹利用蛮横拔刀,现在怎么又替他辩护?”王曾说:“曹利用过去仰仗皇恩,行事骄横,我因此驳斥他。现在说他是大恶,我却不知道他有什么十恶不赦的行径。”刘太后见王曾不站在自己一边,只好从轻发落了曹利用。

执政近十年,王曾一直在阻挠刘太后干涉朝政,抑制刘太后一党的权力,这自然让刘太后对他非常看不顺眼。

1029年,玉清昭应宫失火,刘太后立即发表意见,说这是宰相无能,所以上天示警,以此为理由,将王曾贬去青州。

1031年,王曾担任知天雄军,契丹人往来当地,都深深收敛,不敢生事。

1033年,刘太后病逝,宋仁宗立即将王曾召回开封,拜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是王曾第三次拜相。

1035年,王曾被拜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晋爵沂国公。

三元及第,三度拜相,谥号文正,堪称读书人梦想的北宋名相

不过,当时的中书省,已经有了一个跟王曾官职相当,爵位相当的大佬,吕夷简。王曾和吕夷简互相看不顺眼,经常发生争执,且越吵越凶,到后面中书省的正常工作都受到了影响。俩人闹到皇帝面前,都要求皇帝罢免对方,逼的宋仁宗没辙,将俩人一起罢官。

1037年,王曾以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的官衔,第三次离开开封,前往郓州做官。

这一回,他没有再返回开封。

1038年冬天,有流星坠落在王曾的住所,他的侍从惊恐的向他报告,王曾淡然的说:“一个月之内,就知道影响了。”

次月,王曾病倒,同年病逝在郓州任上,享年六十一岁。

宋仁宗听说后,大为悲痛,辍朝两日,追赠王曾为侍中,谥号“文正”。

值得一提的是,宋英宗年间,朝堂上讨论谁能够配享宋仁宗的庙庭,最后的结果是王曾名列第一,和老对头吕夷简一起,配享宋仁宗庙庭。

后人评价王曾:“前后辅政十年,处天下事,审而中理。性俭素,居家,人不见其喜愠之色。入朝盛服,进止如有尺寸。士大夫服其清修,莫敢于以私者,世人皆谓之贤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