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继荣经方治验三则

 循天园 2024-06-27 发布于广西

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枣庄医院主任医师梁继荣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经方的应用略有所得,今选其临证运用经方的验案三则,与同道共享。

案一

张某,男,52岁,2023年6月6日就诊。自述咳喘已15年,既往冬发夏愈,自去年感染新冠“阳康”后,春季、夏季频发,时值夏日,尚穿棉衣,恶寒,咳吐稀痰,痰多色白易咯,气喘不能平卧,舌淡,苔薄白,脉弦而紧。此乃风寒束表、痰饮内停之证,治应以温肺化饮、解表通阳。方用小青龙汤加减:炙麻黄8g,桂枝12g,姜半夏9g,五味子5g,干姜6g,炒白芍12g,辽细辛3g,炒白术12g,炙甘草5g。6剂,水煎服,日1剂。

6月13日二诊:咳嗽减轻,身冷畏寒好转,守原方加干姜9g、紫苏子12g、款冬花12g。6剂。

6月19日三诊:咳喘已止,已穿单衣,睡眠改善,诸证悉除。偶有气喘,后配人参蛤蚧散以巩固疗效。

 小青龙汤能够外散风寒、内祛痰饮,起到表里双解之用,桂枝汤加麻黄增强发汗解表之功,细辛可以散寒止痛。痰饮内停之咳喘,用麻黄、细辛宣肺散寒、止咳平喘,姜半夏、干姜温化痰饮、止呕,为张仲景止呕常用药,桂枝助阳化气,五味子敛肺止咳、防止宣散太过。凡水寒射肺之咳喘诸症,以此方加减,用之多效验。

案二

马某,男,72岁,2023年3月6日就诊。患者自去年10月胃癌手术后,胸痞呕恶,胃气上逆,纳呆,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多梦,舌淡,苔白滑腻,脉弦滑。方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旋复花(包)15g,人参12g,代赭石(先煎)50g,姜半夏9g,甘草10g,大枣12枚,生姜15g,半枝莲12g,焦三仙各12g,茯神15g,远志12g,炒枣仁18g。6剂,水煎日1剂。

3月13日二诊:服药后胃气上逆、呕恶减轻,睡眠改善,食欲好转,时有胃胀、泛酸,舌淡红,苔白,脉弦。守上方去枣仁加乌贝散、砂仁8g。6剂。

先后加减服用24剂,诸症减轻,改服香砂养胃丸善后。

 旋覆代赭汤方中的旋覆花能够消痰理气、软坚散结,代赭石具有重镇降逆的作用,姜半夏温胃化饮,人参、甘草、大枣健脾养胃、顾护中焦,炒枣仁、远志、茯神养心安神,焦三仙健胃消食,砂仁理气除胀。诸药共奏和胃化痰、重镇降逆之效。

案三

李某,女,62岁,2023年4月8日就诊。就诊5天前因感冒发热经治疗发汗后,心中烦热,痞满纳呆,寐差,有时坐立不安,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方用栀子豉汤加味:栀子10g,淡豆豉12g,生姜3片,大枣5枚,灯心草3g。5剂,水煎服,日1剂。

4月14日二诊:服药后心中懊恼轻,可以入睡,纳谷不香,舌苔不黄,脉细弦。守原方加炒谷芽、炒麦芽各15g,炙甘草6g。5剂。

后随访诸症减轻,寐、纳明显改善,如同常人。

 患者伤寒发汗之后,余热末尽,留扰胸膈,气机运行不畅,则出现心中烦热、胸中闭塞不舒等证,选用栀子豉汤加减以清热除烦、宣通气机。

栀子豉汤方中栀子苦寒,入心、肝、肺、胃、三焦经,清热除烦,淡豆豉辛甘微苦、寒,苦而不燥,寒而不凝,发汗不伤阳,透达不损阴,解郁除烦化滞而无凉遏之弊。淡豆豉是一味“透邪转气”之佳良妙药,入肺、胃经,其性轻浮,善能宣散,二药相伍,为清宣胸中郁热之良方。清代医家陈元犀指出:“栀子色赤象心,味苦属火,性寒,导火热之下行,豆形象肾,色黑入肾,制造为豉,轻浮引水液之上升,阴阳和水火济,而烦热懊憹结痛等证俱解矣。”(《伤寒论浅注补正》)栀子豉汤之所以能作用于胸膈,这与豆豉具有载药上浮的作用有关。淡豆豉、栀子,一辛一苦,一开一降,共成辛开苦降之方。叶天士谓栀子豉汤能“解其陈腐之郁热,宣其陈腐之郁结”。本方虽药仅两味,降中有宣,宣中有升,由此创立的辛开苦降之法则,对郁热证普遍适用。(孙洪然 唐健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枣庄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