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研究丨李瑾瑜:校长听评课如何引领教师改进教学

 懒虫妹儿 2024-06-27 发布于重庆

听评课是中小学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路径与策略。由于校长的角色位置以及与教师之间的特殊关系,校长的听评课更具有特别的意义。有实证研究显示,在校长参与的听评课活动中,校长既会成为积极因素,也会成为消极因素。因此,校长要通过听评课引领教学改革,既要有具体方法,更要深化认识其价值与理念。

校长听评课

需要解决好价值定位问题

从听评课的现实需要来看,课堂一直被视为学校教育最为核心、关键的要素。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改革,学校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类型丰富的课,如公开课、汇报课、观摩课等。同时,我们也构建了许多关于课堂的观念,如“课比天大”“上好课是最大的师德”“把课堂还给学生”等。我们更有对“课”的一些理性和理想的追寻与议论,如: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什么样的课是高效课堂?由此对课堂的各种探索和努力,都在回应课堂教学“如何更好”的诉求,校长听评课也是在推动着这样的诉求。

但是,校长对听评课更需要建立清晰的立场。也就是说,校长要认识到,课程的实施都体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课程改革的深化应遵循的基本路线是:改革课程—改变课堂—改善学习。这三者形成逐次推进、层层深入的逻辑关系。因此,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在要义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根本使命是改善学生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校长尤其要认识到,课堂是学生生命与人生成长发展的历程,课堂不仅关乎学生的知识学习,还关乎学生的生命成长和人生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校长听评课的底层逻辑在于促进课堂教学对学生有效学习和生命意义的高度关注。

所以,校长听评课需要不断引导教师重新建构“学生”和“学习”的概念与观念,将对学生的认识从“受教育者”转变为“学习者”,并通过听评课帮助教师建立课堂教学职责:重视学习的价值、关注学习的需要、创造学习的环境、鼓励学习的发生、支持学习的行动。促进教师通过充分履行上述职责,让课堂真正成为“生动”课堂:一方面,课堂教学因为师生的有效互动与心智沟通而体现出鲜活灵动;另一方面,学生能够在课堂中积极地参与活动和行动,成为学习的主体,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样的听评课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意蕴。

校长听评课

需要解决好观念认识问题

校长需要建立怎样的听课观和评课观,也是影响校长听评课价值实现的重要问题。由于课堂教学变革的复杂性和多主体性,现实中的课堂改革常常采用单因素的方式解决课堂教学的具体问题,又多将目光聚焦在教学的模式、方法、手段和技巧的应用上,学校的听评课也容易忽略课堂教学最为实质性的因素。

要对听评课有正确的认识,首先要理解“课”与“课堂”的意义。课堂本质上是学生学习发生的场所,课堂亦即“学堂”,课堂改革就是要不断依据时代的要求和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寻求最优化的路径与方法。正因为这样,听评课就是将原来封闭的课堂变成开放的课堂,通过打开每一间教室的大门,建立教师合作性的同事关系和共进性的学习共同体,形成改进课堂的共识与合力。所以,听评课的基本命题是“以课为例、思考教学、研讨教学、改善教学”。

基于此,校长要进一步认识听评课的“课”的含义。第一,课即例子。每次听评课的活动,都是教师共同研讨教学问题的案例载体,而不是供大家以价值尺度评判其成功或失败、优秀或差劣的靶子。第二,课即话题。每次听评课的活动,要能为教师引出研讨教学、理解教学的话题,围绕话题才能让教师贡献经验、分享智慧,而不是面面俱到、浅尝辄止地空泛议论。第三,课即教学。课堂具体表现为时间、内容、过程与方法等很实际的要素,听评课活动要帮助教师通过具体的课堂细节从整体上理解教学,形成关于教学的大智慧。第四,课即行动。校长通过和提供课例的当事人、听评课例的参与者相互交流研讨,可以获得启示与建议,从而形成持续改进教学的行动策略。

要通过“以课为例”进而改进教学,需要把握的核心观念是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与地位的调整。教师在课堂中天然地拥有权力,因而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作为以学习为天职的人,享有多种学习的权利。教师的课堂权力体现的是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学习权利。如果课堂中学生不能有效学习,那么再出色的教学设计,其价值也无从谈起。所以,学生与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词,课堂教学的本质在于维持、唤醒、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潜力和能力。课堂教学中建立教师赋权与学生增能的关系,是课堂改革需要关注的重要任务,也是校长听评课需要坚持的正确认识,这样的认识,才能帮助校长看清课堂的表象与真相。

校长听评课

需要解决好思维方法问题

校长听评课,是以亲身参与的实际行动,引领教师改进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体现自身课程教学领导力的重要方式。校长听评课需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具体情况和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有诸多具体的方法。但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方法的实质是思维方式的转型。所以,校长听评课需要从以下思维方式中寻求精确的方法。

一是关系思维。教师和学生本是关系概念。师生彼此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师生在真实的人际关系中多元互动、沟通与交流的学习和发展活动。校长听评课的关系思维,就是强调课堂教学改革要将学生视为教学的资源而不只是教学的对象。学生资源观,既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中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作用,也表现为学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力量,师生彼此实现生命质量和能量的提升。同时还要将学生视为课堂教学中相互学习的资源。学生越来越被视为课堂改革和教学变革的重要力量,所以,校长听评课,不仅自己要更加聚焦和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与状况,更要引导教师将教学的目光投向学生的学习行为,以此确立课堂改革的学生路线,把“问道于学生”作为课堂改革的重要路径。

二是科学思维。课堂教学不仅是实践艺术,更是科学理智的学术。课堂教学关涉着太多的科学性问题。如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是有效教学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没有高效的课堂。但是,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怎样的问题才具有思维和思考的价值?如何建立“问题系统”从而通过系列问题的解决实现深度学习?学习者在解决前一个问题后如何解决后一个问题,前后问题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系列问题之间又构成怎样的一个整体?这些问题都是科学性问题,如果仅凭感觉,就只能导致课堂热闹答问而无实际效果的现象。所以,校长听评课需要规避仅凭热情、经验和直觉判断的问题,树立科学观念,尊重规律、遵循原理、讲究章法,在充分保证合理正确的基础上,再强调艺术的创新。尤其是当下学习科学、脑科学研究以及教学心理学、教学传播学等理论的兴起,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也会使课堂改革成为“讲理”的实践探索。

三是系统思维。学校教育情境中的课堂,是一个复杂运行系统,既有其内在的要素与结构,也有外部诸多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方式。因此,课堂中的问题,许多原因存在于课堂之外。校长的听评课也就不能仅就课堂谈课堂,而是要确立系统性思维。校长要认识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固然与课堂内在的要素有关,但从根本上受制于学校的管理、服务、资源、环境、条件和评价,以及组织、体制和人际关系模式的影响,要实现教师的课堂改革,不能仅给教师提出各种要求,学校整体生态系统必须作出相应改变。另外,教师作为课堂改革的关键主力,需要得到全方位系统化的支持,为教师建立积极有效的支持与激励制度,营造团队变革的文化氛围,也要鼓励学生和家长的积极配合与支持。

四是循证思维。听评课最具实践意义的路径和策略,是通过对课堂案例进行观察、讨论和研究,寻求改革的最佳方案。校长听评课的循证思维,就是引导教师基于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具体数据分析,借助量化数据与系统评价确定学生需求,进而调整策略,实现教学个性化、差异化和多样化。从目前课堂改革的新趋势来看,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及教育数字化转型为背景的时代,通过AI实时分析课堂数据,精准洞察教学细节,用数据揭示具体教学课例背后的规律,并依据专业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和课堂教学量化指标,将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视频进行智能分析,为教师进行精准教学追溯、教学反思和教学问题诊断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更精准地帮助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赋能教师成长。

作者:李瑾瑜,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