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被《九成宫》蒙骗了,敦煌挖出46行欧阳询真迹,还原“欧楷”真实样貌

 三余字画 2024-06-20 发布于山东

虽然欧阳询写的《九成宫》号称“天下第一楷书”,但是观察近几年的网络言论,经常看到有人谴责此作“死板”、“寒俭”,不推崇大家学习,甚至一些“喷子”,声称此作不如“印刷体”。

之所以出现这一系列批判,主要与《九成宫》乃碑刻传世有关,了解书法史的学者皆知,碑刻作品是书家用笔墨撰写后,交到篆刻工匠手中,工匠根据外观形态,刻入石碑之上。

很多雕刻工匠的鉴赏水平有限,无法参透笔法变化,难以还原细节处理,只能展现外层的结字形态,内层气韵、墨色枯润等技法,全都荡然无存,所以米芾曾说:“石刻不可学”,启功先生同样不推崇碑刻。

特别是笔势内敛,势态精严的“欧楷”,若无法勘颇细微的意趣变化,的确给人枯燥、单调之感,正如《九成宫》笔画方严峻整、匀称平和,没有灵动感。

而初学者慕其名号,多练习此作入门,所以后世对“欧楷”的印象,停留于肃穆、不近人情,不过别被《九成宫》蒙骗了,真正的“欧楷”并非如此。

1900年敦煌藏经洞现世,挖出46行欧阳询真迹,此作就是《敦煌遗书》,全卷共计400余字,与常见的“欧楷”截然不同,点画曼妙多姿、流逸飞动。

不恪守板正势态,蕴含灵巧之美,譬如卷中“也”字,以尖峰起笔,顿入之后调转笔锋,改为中锋运笔,力道深沉凝重,最后转锋提笔而出,形态起伏波动。

最下方的横钩亦是如此,转折处笔画偏为细劲,收笔十分浑厚,形态方宽,与前面产生鲜明对比,凸显立体效果,结字层面左边紧密,右边宽绰,蕴含险绝感,极尽自然意趣,可谓还原“欧楷”真实样貌。

不过藏经洞发掘之后,没有得到妥善保护,外国人花费500大洋进入洞中,挑走大量精妙之作,这幅《敦煌遗书》未能幸免,以不到一块钱的价值,被法国人伯希和带走。

如今藏于法国国立图书馆,文物编号为p.5043,时常临摹此作,能掌握正统的“欧楷”技法,让用笔不再僵硬、拘谨,写出生动感,而且大家可以搭配“欧楷”拓本,观察结体一同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今,我们对欧阳询《敦煌遗书》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此品以手工装裱。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