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门特色课程,力求体现“致广大而尽精微,尊德性而道问学,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工程师准则”。在课程过半的时刻,回顾一下当初定下的十个课程目标,检讨得失,以便后程讲授中扬长补短。 1、形成研发体系框架概念,培育有目标、有意义、有办法、有智慧的系统工程理念; 重点是认知和把控工程活动的相关系统所组成的复杂适应系统(CAS)的机制与特性,能够以DoDAF体系建模方法梳理包括ABCD论证循环在内的产品研发体系的框架,固化“四有”的系统工程理念。 2、透彻装备项目研制历程,纵览设计方法体系,培育制订和验证解决方案的能力; 全面掌握七个过程十五个要素的系统工程方法论,识别建模过程的组织行为和技术操作,了解并掌握sysML系统可视化建模方法,培育制定和验证解决方案的能力(注:具体内容在课程后半程讲)。 3、感悟工程实践的同构性,深化“尽精微”的探索能力——每一个技术领域都可以是最复杂的装备系统; 包括系统实践模型、实践过程的特征、具体实践操作,以及多学科设计优化体系的各种算法。 4、了解类JADC2的体系建构能力,匹配需求侧的情怀、供给侧的能力、制度侧的知识; 基于What/How/Why的思维与行为模型(套路),需求工程要以人为本,能力培育要迭代积累,体系运行要全面深入。(注:需求侧、供给侧和制度侧是经济学的术语。) 5、构建总体工程师的行为理念,明晰结构合理性、图物符合性与产品一致性产品开发原则与设计师通用行为模型; 全面掌握系统设计师的职能原则,固化“工程师准则”为行为理念,引导DIKWM的知识工程过程,实践“产品开发三性”的相干模型(注:相关内容在课程后半程还会讲)。 6、透析系统工程的层次分解与体系综合,通畅系统辩识、信息滤波、量变-质变-相变的产品开发成熟度提升过程; 分而治之的具体操作包括12个分解平面;系而统之的原则需要持续不断、代代相传的技术积累。 7、培育持续优化的递进能力,本能化迭代思维,让问题空间与解决方案空间共同进化; 8、感悟Trade-off,培育面向装备研制的系统思维和决策能力; 9、形成工程价值观,培育团队领导力; 这里要强调“讲科学、创概念、钻技术、做工程”的复杂产品开发的第一性原理。课程第六部分会着重讲工程领导力培育。 10、培育盘活既有学业资产的能力,全面提升科技素质。 笔者始终强调,人是既往所有经历的总和。能否将中学的素质知识和本科专业知识转化为潜意识的技能,是提升科技素质的基础。 实际上,每讲内容都或多或少地涉及这十个方面。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从“知道”到“掌握”的距离甚至大于两万五,需要通过“每日三省”般反复的感知和认知训练,将这十项设计信念、理念和方法最终固化为思维和技能本能。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对于研究生而言,一定要把这个课程所涉及的理念、原则和方法,与本科所学专业的既有技术知识,也就是系统工程的泛化性理论在某个产品领域的特定映射想印证,就形成了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这就是学而习之,然后一定会其乐融融。 每周三文。阅读160篇公号精选文章, |
|
来自: ZZvvh2vjnmrpl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