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40627教学手记——读了一万多本书自修了140多门课程的周霄小弟把高一期末作文审偏了……

 晋诺工作室 2024-06-27 发布于江苏

@庐山烟雨 孙特,不得不说,语文有时是“玄学”。我读书读了一万多本有了,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得到上的140多门课程。结果,这次苏州高一期末考试作文题,竟然不能十分精准切中命题者的意图,审题有偏差。命题者说主打写“悲悯”,我审成了“放手”,当时看出来有同理心、悲悯这些主题,但总觉得不是材料中心,就选择写了“放手,也是一种智慧”,结果阅卷时下发的评卷分析说写“放手”最多不超过50分。
语文玄乎哉?
我们来看看这道作文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儿童游乐园里,一个中年妇女正在兜售气球。忽然,狂风吹来,系在自行车后座的一大把气球不翼而飞。妇女束手,眼巴巴地看着气球向空中飘去……
有人拍下了气球飘走的瞬间,将它传在网上,并配了一段文字:抓不住就放手吧,你看那放手的一瞬间有多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这道题“玄”吗?
好像一点也不玄啊!这是一个完整的叙事材料,包含两个人物,中年妇女和拍照者,故事,也是分为两段,中年妇女的气球飞跑了,她“眼巴巴”地看着,束手无策。材料利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出,中年妇女的无措与无奈。一个指望卖气球生活的人,结果气球飞跑了,简直是人生重大损失!
有人拍下了这个照片,并且为这个故事改写了结局,把一个悲剧改成了喜剧,按照他的逻辑,这个中年妇女就不会失落在痛苦之中,而是为这“一瞬间的美”流下幸福的泪水。
那么,该如何定位这则材料的写作立意呢?
确定其核心立意的原则应该是基于故事的整体立意,也就是由中年妇女与“有人”共同构成的故事。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抓不住,就放手吧,你看那放手的一瞬间有多美”,显然,这是对失去气球的中年妇女的精神慰藉,也是对他人的人生启迪。对中年妇女的慰藉,就是一种悲悯,没错;当然,这不唯一。但是如果仅仅以“放手”立意,那就是从故事局部出发做出的阐释,也就是只看到了对人生的启迪。显然,这是不能较好地体现材料的完整性的。
周霄弟读了一万本书,这确实让我敬佩;这则小材料对他来说简真是九牛之一毛,但从阅读意识角度看,这一毛也反映出周霄小弟的阅读意识中还存在着不足的环节,那就是阅读的整体性意识不够。
提到整体性意识,之前写过很多小文,尤其是结合一些文本分析上过很多课。比如,契诃夫的《谜人的性格》《柔弱的人》、雨果的《报复》、杨绛先生的《老王》等等诸多文本,我都是从阅读的整体性角度设计教学方案的。
从这些教学实践来看,学生阅读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碎片化解读,我把这种现象称作“点状化阅读”。
点状化阅读与我们的教学理念密切相关,只要看看我们现在的课堂,就知道,学生从来没有好好思考过一篇完整的文章。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一个发问又一个发问,学生急匆匆地来回应,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思维断断续续,似乎时时刻刻在思考,又似乎从没有完整地思考,似乎热闹非凡,又似乎苍白一片。
老师急匆匆赶课文,赶课堂,学生急匆匆,应接不暇,过后皆如云烟。
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做整体性阅读,一节课有一两个学习任务就够了。教师下讲台,学生上讲台,做整本书、整篇文的“整阅读”,让学习真正发生,让思维变化可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