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得意辑》(凡八十一论计一百方)

 明月照书窗 2024-06-27

一、伤寒,始得之,必恶寒体痛,脉浮紧,其未发热者,麻黄甘草汤主之。若发热,其寒多热少者,麻黄桂枝汤主之;热多寒少者,桂枝麻黄汤主之。

二、伤寒,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其人静,口中和(不呕不渴),不下利,脉自和,桂枝汤主之。

三、伤寒二三日,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欲传也,证属阳旦。

四、阳旦证,与阳旦汤(桂枝汤),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得汤烦躁者,刺风池、风府,复与桂枝汤。

五、阳旦证,阳旦汤主之,若其人项背强几几者,转属太阳也,阳旦加葛根汤主之。

六、太阳病,表未解,其人小便不利者,阳旦加茯苓汤主之;小便不利而渴者,阳旦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七、太阳病,小便不利,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吐涎沫而癫眩,其人心下悸,小便色清者,五苓散主之。若心中烦,小便色黄者,猪苓汤主之。

八、阳旦证,阳旦汤主之,若其人小便自利而渴者,转属阳明也,阳旦加知母汤主之。

九、阳明病,身灼热,汗大出,口烦渴,不恶寒反恶热,脉洪大者,白虎汤主之。

一〇、阳明病,其人多汗,或小便数,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麻子仁丸主之。腹满而谵语者,小承气汤主之;腹满而喘者,杏仁承气汤主之。

一一、阳明病,胃家实,大腑秘结,腹中大满实痛,汗出而喘,时神昏不识人者,急下之,宜葶苈承气汤。

一二、阳旦证,阳旦汤主之,若其人目眩而呕者,转属少阳也,阳旦加柴胡汤主之。

一三、少阳病,口苦咽干而目眩者,小柴胡散主之;若剧者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大柴胡散主之。

一四、少阳病,胸胁苦满,头眩喜呕,或不欲饮食,或胁下痞硬,或腹中痛、下利者,柴胡汤主之。

《伤寒得意辑》(凡八十一论计一百方)

一五、本阳旦证,其人反下利者,转入阴经也,证属阴旦,阴旦汤主之。虽下利,必自止,以腐秽当去故也。

一六、阴旦证,自下利,阴旦汤主之,若其人腹满而痛,下利臭秽者,转属太阴也。其表未解者,阴旦加芍药汤主之;协热而利,身热除者,外解也,宜小阴旦汤主之。

一七、太阴病,下利清谷者,理中汤主之。

一八、太阴病,利止后,不欲饮食者,人参汤主之;若剧者,虚羸少气,腹中急痛,脉虚大者,建中汤主之。

一九、阴旦证,自下利,阴旦汤主之,若其人溲赤者,转属少阴也,表未解者,阴旦加泽泻汤主之;协热而利,身热除者,外解也,小阴旦加泽泻汤主之。

二〇、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小便不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阴旦猪苓汤主之。

二一、少阴病,下利不止,恶寒,手足逆冷,脉微细,但欲寐者,急温之,宜四逆汤主之。

二二、少阴病,下利,恶寒,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脉沉者,小玄武汤主之;若少气者,大玄武汤主之。

二三、少阴病,瘥后,虚羸少气,其人腰痛,小便清长,饮一溲一者,肾气丸主之。

二四、阴旦证,自下利,阴旦汤主之,若其人便血者,转属厥阴也,表未解者,阴旦加阿胶汤主之;协热而利,身热除者,外解也,小阴旦加阿胶汤主之。

二五、厥阴病,便脓血,心下痞,心烦不得眠者,黄连阿胶汤主之;若剧者,利下纯血,日数十行,蠃瘦如柴,心中不安,腹中绞急,痛如刀刺,朱雀汤主之。

二六、下利便脓血,其人恶寒者,桃花汤主之。

二七、厥阴病,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吐利不止,其人躁无暂安时者,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得意辑》(凡八十一论计一百方)

二八、小儿伤寒,发热,默默不欲饮食,手足不温者,属太阴,桂枝去芍药加人参汤主之。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协热而利,身热除者,外解也,半夏泻心汤主之。

二九、老叟伤寒,始得之,恶寒,身痛,四逆,脉不浮反沉,不下利者,属少阴,宜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之。一二日后发热者,麻黄附子桂枝汤主之。身痛除后,仍发热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三〇、妇人伤寒,发热,手足不温者,属厥阴,桂枝去芍药加当归汤主之;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桂枝去芍药加当归吴茱萸汤主之。

三一、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热除而脉迟身凉,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三三、伤寒表不解,随经瘀热在里,少腹急结,其人发狂,此为热入血室。外不解者,桃核承气汤主之;无外证,但少腹痛,小便自利者,可攻之,宜抵当汤主之,抵当丸亦主之。

三四、伤寒表未解,干呕发热而咳者,小青龙汤主之。若烦渴者,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此热在上焦,久不解者,虚羸少气,心中烦热,时自汗出,舌干,渴欲饮水,呷嗽不已,竹叶石膏汤主之。

三五、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桂枝去芍药加竹叶汤主之。

三六、脉结代,心动悸者,炙甘草汤主之。

三七、伤寒,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心中懊恼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其表未解者,麻黄生栀柏皮汤主之;无表证者,栀子柏皮汤主之。

三八、伤寒,恶风无汗,一身悉肿,脉浮不渴者,名风㽷,麻黄加防己白术汤主之;后发热,续自汗出者,桂枝加防己白术汤主之;身灼热,口烦渴者,白虎加防己白术汤主之。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久不愈者,必致痈脓。

三九、风㽷,脉沉身肿,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四〇、病㽷,外证腹满跗肿,小便不利,脉沉者,名里㽷,其人或心下悸,或喘,或咳逆倚息不得卧,防己五苓散主之。

四一、伤寒,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四二、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四三、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汤主之。

四四、发汗后,不欲饮食者,人参汤主之;腹胀满者,厚朴汤主之。

四五、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其人不恶寒者,芍药甘草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属少阴,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四六、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发汗,汗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汗多亡阳,遂虚,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四七、发汗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四八、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四九、奔豚病,气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气复还则止,奔豚汤主之。

五〇、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者,竹叶汤主之;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

五一、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五二、下之后,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五三、伤寒,医反下之,胃中空虚,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五四、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五五、心下痞,按之濡不痛,其脉关上浮者,泻心汤主之。

五六、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代赭泻心汤主之。

五七、伤寒,下之后,心下痞,呕吐,腹中雷鸣切痛下利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五八、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下利不止者,乌梅丸主之。

五九、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下利腐秽,心下痞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六〇、桂枝证,下之后,利遂不止,表里不解者,桂枝理中汤主之;外解已,下利清谷者,理中汤主之。

六一、少阳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柴胡汤。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者,此为坏病。

六二、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柴胡加大黄芒硝汤主之。

六三、少阳病,加温针,则悸而惊,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六四、少阳病,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下利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六五、师曰:六气所伤,各有法度,各有专属,病有先后。风中于前,寒中于背,湿伤于下,雾伤于上。清邪居上,浊邪居下,雾客皮腠,湿流关节;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极寒伤经,极热伤络。风令脉浮,寒令脉紧,又令脉急,暑则浮虚,湿则濡涩,燥短以促,火燥而数。风寒所中,先客太阳;暑气炎热,肺金则伤;湿生长夏,病入脾胃;燥气先伤,大肠合肺;壮火食气,病生于内,心与小肠,先受其害。六气合化,表里相传,脏气偏胜,或移或干,病之变证,难以殚论,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六六、夫尊荣人,血弱气虚,腠理开,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邪气因入,荣卫不行,名曰血痹,其人半身不遂,或肌肤不仁,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六七、风邪适中经络,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六八、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宜针引阳气。

六九、邪在于络,络脉空虚,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歪僻不遂。口眼歪斜者,芪芍桂酒汤主之。

七〇、风家,手足不收、大肉枯槁者,病在肉,黄芪建中汤主之。

七一、风家,手足拘挛、难以屈伸者,病在筋,黄芪附子汤主之。

七二、脉弦而紧,状如弓弦,按之不移,寒气厥逆,即恶寒而痛,不欲食者,名曰中寒,乌头丸主之。

七三、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不可触近,手足厥冷,脉沉弦,名曰寒疝,大乌头煎主之。

七四、伤于湿,发热,一身尽烦疼,名曰湿病,可与麻黄桂枝加术汤发其汗为宜。

七五、汗出入水中,乃中于湿,骨节疼烦,脉沉而细,身无热者,名为湿痹,白术附子汤主之。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但当利其小便,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主之。

七六、饮酒汗出当风,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历节痛不可屈伸者,乌头汤主之。

七七、燥邪之为病,身体强直,名曰痉病。伤于燥,发热汗出,身体强直者,名曰柔痉,桂枝加栝楼根汤主之。

七八、中于燥,气上冲胸,卒口噤,项强急,背反张,脚挛急,卧不着席,时头热,面赤目赤者,名曰刚痉,为难治,可与栝楼承气汤。

七九、伤于暑,名暍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中暍者,其人瞀,身热而重,汗出恶寒,口渴,前板齿燥,手足逆冷,脉微弱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八〇、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八一、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乌头桂枝汤主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