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敦煌出土《道德经》全本真迹,失传1000多年,这字比《灵飞经》更妙!

 三余字画 2024-06-18 发布于山东

人们总是在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也被称为“终极三问”。古今中外很多哲学家都志在解决这三个问题。其实,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们的老祖宗就已经回答清楚了,他就是老子。

他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千世界所有的东西都是“道”产生的,而我们自然也是如此。“道法自然”则囊括了天地之间所有事物的根本属性。老子的学说高深莫测且永不过时,而《道德经》就是其所有思想的结晶。

虽然此作只有5000余字,但包罗万象,修身、齐家、治国、用兵乃至经商、修炼的奥秘都能从中悟出,这也是为何它被誉为“万经之王”。后世之人非常推崇此经,把它当作“案头书”,时时阅读,以提升自身境界。

李唐王朝建立后,《道德经》的地位更是与日俱增。李唐皇室自诩为老子李耳的后裔,对他的典籍大加推广。当时的抄经生书写最多的题材除了佛经,就是这部《道德经》了。据史籍记载,总计超过3000卷手抄本《道德经》被送往全国各地的道观,其中还有一卷被送到了敦煌莫高窟。

武则天篡唐称帝后,大量销毁前朝的痕迹,这些抄本《道德经》也难逃厄运。而送往敦煌的那一件,由于一直深藏在藏经洞之内,幸运保留了下来。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了藏经洞,这部失传1000多年的《道德经》随之大白于天下。

此作纵26.5厘米、横547厘米,出自号称“宫廷第一写手”的刘弘珪之手。刘弘珪从众多名家中脱颖而出,长期担任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御用书法家,抄经生一般都把他的字当作“模板”,细细临摹学习。

这部《道德经》由于深藏洞中,所以保存极为完好,不仅一个字不缺,连书写时间、审校人、用纸情况都写得很详细。刘弘珪取法于钟绍京、褚遂良、智永以及二王,深谙晋唐笔法。此卷以小楷写成,先凌空取势,再露锋顺笔而入。

刘弘珪落笔后稍加衄挫,然后以中锋书写,笔画秀挺遒劲,收笔时回锋按压,形成尖入而钝出的姿态,提按有度同时又兼顾了书写速度。当代人写书法时,为了求快往往省去细节、直来直去,而刘弘珪没有,他的字动作丰富,笔画的首、尾、中截部分都细腻精到。

《道德经》结字端庄肃整而略带欹侧,平中寓险、静中有动,既有书法的变化之美,又有典籍的庄严之气。论字迹之精工,书写之严谨,它比《灵飞经》还要更妙一筹,蕴含着正宗的晋唐笔法。不论内容还是书法,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学习。

而今,我们将敦煌小楷《道德经》原作进行了超高清12色复制,见此作如见原则,并进行了纯手工装裱,非常便于您临摹和欣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