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4河北中考数学难在哪里

 海中的媛 2024-06-27 发布于河北

信是友缘

引言

1

今年河北省中考,理综考完,学生都哭了。答完数学才发现,昨天哭早了。数学试卷的难度超过近十年任一套河北中考试题。

有学生说小题最后两道都不会;有学生说大题到23题就不行了;有学生说根本答不完……

下面就这套中考试卷进行一下简单的分析,以便今后合理制定教学和复习策略。

分值结构

2

本年河北中考在分值结构上与2023年完全一致,即选择题16道(1-6题每题3分,7-10题每题2分)计38分、填空题3题5空计10分、解答题7道计72分,满分120,时间120分钟。

代数、几何、统计的分值比重接近9:8:3,与往年5:4:1相比,统计概率部分分值比重增大。新增数学文化、规律探究、图形剪拼和折线图等小众知识点,删掉往年必考的科学记数法、函数最值、三角形三边关系、图形旋转、条形统计图等。

尤为明显的是圆和二次函数回归到疫情之前的后两道压轴位置,这也意味着这两种知识难度加大。从学生答题反馈来看,今年的难度系数恐在往年的0.65以下。

育人导向

3

从考查目标来看,今年的河北省中考在立足基础、凸显思维、着眼素养、注重育人导向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题目呈现方式新。

如第1题考查折线统计图,却未将折线置于传统的坐标当中,而是以方格为背景,不标注温度数值,让学生自行判断这五天气温的高低变化趋势。因是常见的生活场景,虽然标新立异,学生也能轻松拿下。

再如14题考查扇形面积公式,不是简单机械的代入公式求扇环面积,而是求两个面积的比值与圆心角n的函数关系,既考查学生能否利用在半径为定值的情况下、扇形面积与圆心角成正比直接得出m与n的关系式,又体现了建模思想,顺便宣传了传统的扇文化。

这些尝试,使卷面背景新颖、图文并茂。既破除了数学试卷严肃呆板的固有形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教学中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题型的题海战术。

二、知识融合,设置问题角度新。

如20题考查数轴与实数运算,第一问按数求和求比本来并无新奇,第二问利用线段对应成比例求x,会让学生会心一笑:原来求比的作用是为了列比例式;原来对应线段成比例并不是平行线和相似的专利。在答对这道题的同时,学生会深有感触:数学知识间并非泾渭分明,只要情境设置合理,数与式之间、数与形之间完全可以水乳交融、顺感丝滑。

再如24题,前两问是一次函数求值和解方程,第三问画风突变插播统计知识,求中位数和合格率。这种反常规操作,应变能力弱的同学会有猝不及防之感,而基础扎实深厚的同学则能够见招拆招、继续拿分。

诸如此类,通过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寻找新的知识切入点和契合点,既体现了命题水平的高低,又强化了素养导向,体现了数学的育人价值。

三、立足基础,关注发散思维新。

中考命题受到高考“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入题;无情境,不入题”的影响,特别注重加强思维训练的导向作用。在具体问题中体现在以知识为载体,强化思维含金量,反映在河北省中考试题中的典型特征是“多想少算”。

如第8题,透过幂的运算表象看加法、乘法、乘方运算之间的内在关联,回归计算基础。

16题坐标变换看着一团乱麻,但利用坐标系很容易就能发现点的位移规律,迅速锁定正确选项。

还有18题第二小问,与其带着字母解不等式,不如直接代入特例,简单干脆,事半功倍。

26题四问共6个采分要求,其中三个为直接写出,稀释了一部分解答步骤,与去年25题极为类似。第二问两种说法,学生可从中任选一种进行说理,也给了学生选择的余地,属于局部开放性问题,是自去年17题之后对问题开放性所做的又一次积极尝试。去年是小题,今年则出现在大题当中。

多想少算,先想后算,既锻炼了学生灵活发散的数学思维,又能在解法的优化中培养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和创新性。

四、回归本质,培育核心素养新。

培育核心素养、突出考查“三会”是新课标最大的亮点,每道中考题都要承载一定的考查功能。

初中阶段,“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如第6题根据几何体想象左视图,是对空间观念的考查,25题是对图形形状变化后不变的量带来的等量关系的考查。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主要表现为运算和推理能力。比如第10题,要补全证明过程,学生要将自己的推理与题干合二为一;15题要先理解题意,逐一排除掉错误选项,同时考查了变形运算能力和代数推理能力。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主要表现为数据观念、模型观念与应用意识。如第22题利用三角函数知边求角、知角求边,利用模型解三角形,24题借助统计表,对数据进行分析,是有意考查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数据观念。

培养核心素养还表现在考查学生数学思维的薄弱点。着眼点是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比如公式记混、符号弄错、理解题意不明、忽略限制条件、颠倒对应关系、概念把握不准、混淆性质判定等,在2、13、20、21、24等题中多次反复考查,精准踩到学生痛点。

难在哪里

4

纵观整套试卷,大部分题目还是侧重考查基本知识点的。如选择1-12题、填空17、18、解答题20-22、24及后四道题的前两问,这些题一见就认识、有思路,分值累计100。而学生普遍反应较难的15、16、23-26等题,有以下共同特点:

一、命题角度剑走偏锋、不按常理出牌。

如23题以多边形为背景、以剪拼为手段,考查特殊三角形边的计算,本是一道考查图形变换、逆向思维、数形结合很好的题,但因为近五年中考题中从未出现同类题目,所以并未进入复习重点,引起师生重视,乍一见有些束手无措。能力较弱的同学硬着头皮好不容易做完前两问,最后一问斗志全无,直接放弃。

再如选择第15题,考查数学文化中多位整数的乘法运算,既有实例在前,又有推断在后,需要学生经历理解-总结-归纳-运用等思维过程,运用排除法和特例法不难锁定正确选项。但多数学生习惯传统的单一的思维方式,非要弄清每个选项的来龙去脉,不敢下手,犹犹豫豫中误选了不正确的选项,既错失了分数,又耽误了时间,还影响了心情,减弱了后绪答题的信心。

二、题干字数多、阅读量大。

河北省中考题的特点一向是字斟句酌、简化阅读,命题字数通常维持在2400字左右。即便是情境背景,也尽量削薄情境,不使字多而害意。

2023年中考全卷2300多字,180字以上题目有四道,字数最多的25题也不过310字。小题字数较多的是8、14、19几题,120-160不等,但因为知识背景是学生所熟悉的平行四边形、正多边形和圆,所以字数多反而有助于学生理解。

今年中考全卷2700多字,单题180字以上的有六道,分别为15、16、22、23、24、26题,且命题方式陌生、名词概念复杂。如24题中出现“原始成绩”“报告成绩”,两种成绩又各有各的满分和合格分,若逻辑思维不够清晰,连这几个名词都理不清,又如何正确代入字母进行运算呢?

三、计算量大,思维含量高。

24题为一次函数实际应用与统计知识相结合。第一问需将x=90和x=130分别代入一二两式,求得y值分别为76和92,即甲的报告成绩为76,乙的报告成绩为92。第二问反其道而行之,通过报告成绩推算原始成绩。因为80分是报告成绩的及格线,92>80>64,再利用“丙的原始成绩比丁的原始成绩高40分”,得到两个关于x和p方程,解这两个方程求得p的值。

这里要区分两个式子中x的含义不同,正确列出方程,再一步步解出方程,需要思维缜密、步步为营,此问是主要失分点。对大部分同学来说,列方程这一关就不好过,解方程时信心已经所剩无几,以致于第三问虽然不难,也没了答题的心思。何况第三问的第二小问又是一道拦路虎,需先由“报告成绩为90分”求出p的值为110,再由主题干括号里的说明“原始成绩为p及p以上为合格”求得此次测试的合格率为95%。但由于平时审题不够仔细或前两问出师不利情况下,学生极有可能忽略括号中的说明而舍近求远,再去求报告成绩,从而浪费宝贵时间。

26题先由直线l与C2交点的纵标-6求出交点的横标,再由交点横纵坐标求出直线l的解析式,再令该式函数值为0求最终结果。且不说计算量大小,单是这些坐标就足以让学生晕头转向、求后忘前了。

此外,容易题比重减小,中等题和难题比例加大,也是造成学生“题目没有出到手里”、答题心里没底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今年河北省中考试卷整体上基于数学本质,适当区分不同层次考生能力水平和思维品质的差异,延续了以往中考命题的一贯风格,方向正确但用力过猛,选拔功能大于评价功能。

应对策略

5

不难发现,这几年,中高考题目一直在求新、求变,每年都会出现几个意想不到的点。

理科试题将更看重思维和应用,区分度越来越高。作为基础学科,数学的重要性愈加明显。代数式计算比重加大,函数重要性回归,命题越来越灵活。你知道考哪些知识,但是不知道怎样考。

传统的题难在技巧,现在的题难在理解,既要会想,又要会算。以前靠刷题基本就能立于不败之地,现在是题刷的越多反而越答不好。

除去那些天生不爱学习的人,很多掉队的学生都有一个共性,即一开始还能跟的上,便自以为简单,学习停留在表面。简单的会,难一点就不会;这道题会,数一变就不会;老师一讲就明白,自己做还不会。基础薄弱,能力了了。

随着知识越来越系统,他们已有的水平不足以应对,加上畏难情绪作祟,开始摆烂,不会的越来越多,最后索性自暴自弃,无力回天。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知识应该跟下棋一样,走一步看三步,不能仅仅满足于会一道题,应该认真反思、举一反三,达到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类题。为此,应及早培养和锻炼如下品质——

多阅读,提升对文字的理解和归纳能力;多动笔,总结技巧,提高数式运算能力;多钻研,克服畏难情绪,勇于迎难而上。

结语

6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些年,老师一直在教学生知识,却没有教会他们自主思考。

中考高在变,老师也必须变,但这个变不是做更多的题,而是多角度思考,深挖数学本质,并将这种思考的习惯传递给学生。否则,每一年中考题出来,都做大量类似的题,永远被考试题牵着鼻子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