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刘伯温设计的太极星象村,尚存近400座古建

 驴游记 2024-06-27 发布于广东

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民俗文化村、文明村,太极星象村……这些都是浙江省武义县俞源乡俞源村的标签,古村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俞源村毫无疑问的是现存古村落中的佼佼者。一座小小的古村,据族谱记载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国师刘伯温按天体现象设计,现存明、清古建筑395幢,遍布精致的木雕、砖雕,明清两代出了进士、举人、秀才293人,能够列入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可见其在数万座中国古村落中的地位。

一座值得游览的古村落不仅要古迹保存好,还得自然环境好,俞源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堪称古村落中典范。

俞源村号称太极星象村,据《俞氏宗谱》载,是明朝开国谋士刘伯温按天体星象"黄道十二宫二十八星宿"排列设计建造,这个星象咱也不懂,总之就是给游客一种高大上且很玄乎的感觉。

‍据说南宋时,在松阳任儒学教谕的杭州人俞德过世后,儿子俞义护送灵柩回杭,路过这里投宿时,停放在溪边的灵柩被紫藤缠绕起来。俞义认定这里是神地,便置地葬父,守墓时与当地人通婚,在此开枝散叶。

村中看点很多,但首推还是被誉为“婺处第一祠”的俞氏宗祠,这个“婺”是指婺州,也就是今天的金华市一带,而“处”是指处州,也就是今天的丽水市一带。

明嘉靖年间,俞源出了礼部观政俞大有等五位出贡入仕的俞氏子弟,祠堂前至今有五对旗杆,当时俞氏家族在武义名声大振,便于明隆庆元年大兴土木重建俞氏宗祠,历时六年,落成了这座三进51间的俞氏宗祠。

名义上是一座宗祠,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却不断兼职,明嘉庆年间设过六合社仓;民国初年开办太平水龙会(消防队);民国八年(1919年)开办集贤小学;抗日战争期间为多个机关单位的办公驻地;1939年为金华七中;1941年为战时野战医院;1942年为浙江省政府预选办公场所,后由于日军逼近才未迁入;1943年为绍兴稷山中学武义分部;1949年后曾为国家粮库。

正是因为宗祠不断地发挥着作用,在疯狂的“破四旧”年代也被保存了下来,正门两侧硕大的“事在人为,人定胜天”,以及侧墙上的“守纪律,负责任,知廉耻”等内容也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印迹。

离开祠堂,在古村中漫步,这里山环水绕,真正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典型的中国传统精神家园。

村中有395座明清建筑,灰瓦白墙,一砖一石都极富人文色彩,每一条古巷、每一幢古宅都有讲不完的故事。

随便走进一间民宅,你都能欣赏到极其繁杂且精美的木刻装饰,做工精细、风格各异,每一幅木雕上都有传统的纹饰和人物故事,值得细细品味。

村尾的洞主庙始建于南宋,位于两条小溪汇流之处,旁有古樟围护,古樟下一座小巧的梦仙桥,洞主庙有一个有趣而神秘的特色——圆梦。据说在这里睡一个晚上必会做梦,而且解梦十分灵验,每年甚至还有“圆梦节”,周边大量民众会前来求梦。

洞主庙是一座典型的乡土庙宇,里面各路神仙都有,主神是劈山救母的沉香和营造都江堰的李冰,这个搭配有点独特。

庙里的木雕同样细致精美,处处体现出中国传统特色。

建于元代的利涉桥,是一座小巧的石拱桥,虽然桥拱已被植被覆盖,但依然可以通行。

走过茂密的古树林,村中还有一座伯温草堂,刘伯温给这座古村留下了很多传奇故事。其中之一便是“七星神塘”,相传刘伯温为俞源村设计了七口水塘,这七口塘按北斗七星排列,填塘要招来灾祸。上世纪40年代初,外出谋生的村民俞祖芳回故宅定居,在修缮房屋时不听老人的劝阻,决意要填掉紧靠房屋的一口水塘,结果正屋山墙突然倒塌,俞祖芳赶紧又把塘挖了出来,从此完好至今。

俞源村不仅有精美的古建筑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还有充满神秘色彩的布局,以及很多传奇的故事,有关俞源的很多故事甚至还被编入《二刻拍案惊奇》。

    俞源村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据说自刘伯温将俞源山溪改直为曲形似太极之后,600余年未发生过洪灾;“商坐楼”旁有口井称“气象井”,天晴水清见底,井水变浑浊定要下雨;“声远堂”沿口桁条上九条木雕鲤鱼会随气候变化而变色;每年“圆梦节”,这天必降喜雨,即使大旱年头也不例外。先不论这些故事的真实性吧,能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肯定值得一去。

温馨提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