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犊牛腹泻及其风险因素管理

 云中野鹤 2024-06-28

马翀,高级兽医师,硕士导师,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临床兽医学系副系主任兼大动物临床团队主任。2006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临床兽医学专业,就职北京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2018年回校任教,主要从事兽医外科手术学、兽医外科学教学和牛群健康管理及犊牛健康研究工作。

近几年,国内牧场的犊牛腹泻防控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有些牧场这一问题依然突出。本文主要以哺乳期犊牛腹泻为主,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第一,为什么关注犊牛腹泻?第二,犊牛腹泻造成的损失;第三,犊牛腹泻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等;第四,相关风险因素和预防。

为什么关注犊牛腹泻?

犊牛腹泻是世界性问题,无论奶牛场还是肉牛场都很普遍,根据《2018年中国后备奶牛培育现状白皮书》,后备牛腹泻主要发生在哺乳期,占比91%,而犊牛死亡原因记录中腹泻占比35%。该数据在不同地区或者不同牛场,存在一定差异。

犊牛腹泻造成哪些损失?

犊牛腹泻造成的直接损失是可以看得见的。首先是死亡率升高,有些牛群暴发腹泻后死亡率可达到70%-80%甚至更高。其次是治疗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实验室检测成本和药物成本等。另外,各牧场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也存在很大差异。

间接损失更多。第一,腹泻犊牛平均日增重下降。第二,转成后生产性能低,包括育肥或生长缓慢、初情期月龄增高、转成时间延长和头胎产奶量低等。第三,治疗和预防的时间成本、以及消毒或垫料的处理成本等都是在管理过程中容易忽视的。第四,犊牛腹泻后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其他病原,造成其他疾病高发,尤其是呼吸道疾病。第五,动物福利问题。

犊牛腹泻造成的经济损失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差异。统计数据显示,美国造成犊牛死亡的原因中腹泻占53%,爱尔兰占38%,英国占30%,法国占20%;每头腹泻犊牛导致的经济损失在澳大利亚是39欧元,苏格兰是47欧元,法国是56欧元,国内不同的牧场之间差异也很大。总之,腹泻是造成哺乳期犊牛死亡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犊牛腹泻

犊牛腹泻的发病主要受三方面影响:首先是病原,其次是犊牛自身的健康状态或机体的防疫机能,第三是环境因素。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腹泻或其他健康问题。

1.犊牛腹泻病因

犊牛腹泻根据发病原因归为两大类。一类是感染性因素,主要有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另一类是非感染性因素,主要为营养因素和管理因素。

(1)非感染性腹泻

非感染性腹泻在犊牛上非常常见,其最重要的原因是管理因素。犊牛发生非感染性腹泻后,粪便通常呈白色,这是牛奶进入胃肠道后没有完全消化的蛋白排出造成的表象。应激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应激由多种原因造成,饲喂不当、方法不当、奶温或代乳粉质量不理想、数量不足、饲喂时间不规律、代乳粉浓度变化、环境因素等都可能造成犊牛腹泻。

应激性因素归为两类,一类是食管沟闭合不全,犊牛喝进去的奶进入瘤胃造成异常发酵,引起非感染性腹泻;另一类就是犊牛吃的太多返流到瘤胃,或者真胃排空速度过快,导致牛奶中蛋白没有形成凝乳块便进入后端肠道发酵造成腹泻。

下表展示了奶温对凝乳块形成时间的影响。凝乳块的形成是犊牛消化牛奶中蛋白的最主要方式,因为牛奶进入真胃后经胃酸作用形成凝乳块。从表中可以看到,39℃的牛奶在真胃内2-3分钟即可形成凝乳块;25℃时需要12分钟。凝乳块是缓慢消化的过程,而其中的乳清蛋白、乳糖等进入到后段肠道是快速消化的过程,所以影响犊牛的腹泻发生率。

犊牛腹泻及其风险因素管理

如果发生非感染性腹泻,不做任何处理可能会转变成感染性腹泻,因为犊牛自身的肠道内环境被破坏后有可能造成病原侵袭。这种情况下乳酸菌消化单糖,数量过高后造成后段肠道渗透压升高,导致犊牛腹泻。有些犊牛饲喂代乳粉后生长发育相对较慢,或者在没有受到其他应激的状态下,粪便变得稀软。这类腹泻犊牛,如果饲养员观察仔细,可以在腹泻发生前一天预测,然后通过改善饲养管理等让犊牛快速恢复。

(2)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病原非常多。患犊粪便样本中常检出的细菌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等;常检出的病毒有轮状病毒、冠状病毒和BVDV等;常检出的寄生虫有隐孢子虫、球虫和贾地鞭毛虫等。寄生虫是近几年牧场感染性犊牛腹泻最主要的病原之一,尤其隐孢子虫。不同的病原学诊断得到的结果略有差异,检测结果显示病毒占41%,细菌占40%,原虫占18%,其他占1%。

除了单一感染外,临床上不同实验室的诊断结果显示,腹泻犊牛发生的混合感染尤其是隐孢子虫和轮状病毒的混合感染比例非常高。感染轮状病毒的犊牛对隐孢子虫更敏感,一般情况下,轮状病毒感染最早可发生在3日龄左右,5-15日龄高发。我们实验室在检测时发现有的牧场在1日龄、2日龄的犊牛粪便样本中检测到了微小隐孢子虫,所以病原相互之间的作用值得探究。

在不同实验室、不同牧场,粪便样本中的病原检出率有一定差异。下图为我们实验室2020年在腹泻犊牛粪便样本中的病原检出率。可以看到,隐孢子虫和轮状病毒是最主要的病原,轮状病毒检出率为38.5%,微小隐孢子虫检出率为37.7%,二者相差不多;诺如病毒是近几年新发现的病原,相对较少;而大肠杆菌、球虫等感染比例不高。

犊牛腹泻及其风险因素管理

下图是常见病原导致犊牛腹泻的主要发病日龄段。大肠杆菌在5日龄内感染后发病。

犊牛腹泻及其风险因素管理

下图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感染性腹泻病原的检测数据。可以看到当时冠状病毒占比非常高,轮状病毒和隐孢子虫次之。

犊牛腹泻及其风险因素管理

下图为近些年三个实验室诊断的感染性腹泻病原数据结果。可以看到,第一个实验室单一病原感染的样本比例相对较高,占60%以上,但下面两个实验室占比不到1/3,绝大部分病例检测到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病原。

犊牛腹泻及其风险因素管理

下图展示了我们实验室在牧场样本中检出的病原情况。可以看到,在不同日龄段检到的病原存在差异,其中轮状病毒从5日龄一直到近60日龄都可检出,大肠杆菌F5在8日龄、10日龄甚至16-18日龄也能检到,但是最终症状和流行病学不符。所以在判定或者解读犊牛腹泻的病原检测结果时,需要注意:对于病毒、细菌或者寄生虫,虽说不同的病原在不同日龄段发生有些差异,但是在同一日龄段也可能会有不同病原的混合感染。

犊牛腹泻及其风险因素管理

下图梳理了不同日龄段的主要病原。7日龄内优先考虑大肠杆菌K99;5-15日龄优先考虑轮状病毒,冠状病毒,产气荚膜梭菌B、C型,隐孢子虫;15-30日龄,考虑产气荚膜梭菌B、C型,沙门氏菌,隐孢子虫,球虫,贾地鞭毛虫;30日龄以上,考虑球虫、沙门氏菌、产气荚膜梭菌D型、病毒性腹泻病毒、贾地鞭毛虫等。

犊牛腹泻及其风险因素管理

2.犊牛腹泻发生机理

犊牛腹泻按发病机理可以归为胃肠道炎症、吸收障碍、渗透性腹泻、分泌性腹泻和肠蠕动亢进。这些都会造成绒毛萎缩,肠道屏障破坏,导致消化不良或吸收障碍、分泌亢进,最终的临床表现就是腹泻。不同的发病机理状态下发生腹泻的成因有所差异,不同病原造成的发病过程也有所差异,有的是病原直接破坏细胞完整,有的是通过毒素作用造成腹泻的发生。

下图展示了三种重要病原的典型发病机理。

犊牛腹泻及其风险因素管理

左侧是大肠杆菌感染,最主要的致病因子是粘附因子和毒素,粘附因子导致细菌粘附在肠黏膜细胞表面,遭破坏后毒素进入肠道进一步被肠壁组织吸收,影响肠道渗透压变化,导致腹泻发生。

中间是冠状病毒感染,感染后破坏肠绒毛末端的上皮细胞,导致肠绒毛萎缩,萎缩后吸收的表面积下降造成吸收障碍,同时因为隐窝部的细胞在向肠绒毛顶端生长的过程中,没有足够的时间完全发育成熟,也进一步影响吸收,导致腹泻。

右侧是轮状病毒感染,比较常见,造成的损伤相对轻微,所以对牛的危害没有冠状病毒那么大。

3.犊牛腹泻主要病原

(1)大肠杆菌

近年来,大肠杆菌K99、隐孢子虫和冠状病毒是犊牛腹泻最主要的病原。大肠杆菌主要包括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TEC)和坏死毒性大肠杆菌(NTEC),在不同的阶段对犊牛的影响有所差异。大肠杆菌K99主要感染7日龄内的犊牛,其他大肠杆菌主要感染10日龄左右的犊牛。

不同类型的大肠杆菌致病机理有所差异。大肠杆菌K99通过菌毛抗原(F5)粘附于肠绒毛上,且可产生热稳定毒素,导致小肠远端渗透压、pH升高,造成犊牛发病。

ETEC多发于3日龄以内,特点是低发病率、高死亡率,主要因为器械污染、卫生状态不佳导致污染等导致。可以通过ELISA法或胶体金试纸条诊断,实验室确诊相对麻烦。剖检可以看到犊牛肠道有充气或者出血,一般情况下K99感染的犊牛发病比较突然,排出黄色或者白色稀便,患犊迅速脱水、且脱水严重,很快陷入昏迷状态,同时真胃和小肠内集聚大量液体,造成犊牛腹胀,死亡率很高。

其他大肠杆菌感染如EPEC、EHEC、坏死毒性大肠杆菌等,主要因为过度增殖或使用的代乳粉质量不佳引起,一般见于2-30日龄,平均10日龄。剖检的变化有所差异。

(2)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感染具有传染性,人畜共患,可感染多个月龄段的牛。如果牧场发生了沙门氏菌感染,犊牛死亡率较高,而且容易造成饲养员家的儿童感染。一般情况下,沙门氏菌感染会造成犊牛和成母牛发生败血症、菌血症等,长达1-2周。

犊牛沙门氏菌主要是伤寒沙门菌和猪霍乱杆菌,而且感染率较高,除了发生腹泻外,还会表现出肺炎、败血症、猝死等情况。剖检可以看到死亡犊牛的肠道内臌气,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剖开肠道后看到肠道内有伪膜出现,有些犊牛感染沙门氏菌后排血便。

(3)产气荚膜梭菌

犊牛采食大量可溶性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或者二者共同大量采食,是发生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的高危因素。产气荚膜梭菌A/B/C/D型均可引起腹泻,主要表现为小肠病变。采集样本送实验室检测可以检出,但检出细菌不能作为诊断依据。毒素主要是α溶血素和β黏膜损伤。

下图展示了几种类型的产气荚膜梭菌。A型产生α毒素,可以造成肠毒血症和皱胃炎;B型产生α、β、Ɛ毒素,可以造成新生犊牛出血性肠炎;C型可以产生α和β毒素,可以造成新生犊牛出血性或坏死性肠炎;D型和E型是肠毒血症最主要的原因,造成的猝死较多,犊牛在死亡之前可能会出现神经症状。

犊牛腹泻及其风险因素管理

剖检可以看到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可引起典型的出血性肠炎,犊牛肠道内可看到点状病灶。

(4)轮状/冠状病毒

轮状病毒和冠状病毒可以在健康犊牛的粪便中检出,但不一定发病,主要侵袭肠黏膜的上皮细胞,改变肠道内的渗透压,但是二者损伤的肠道部位不同,轮状病毒损伤小肠的黏膜上皮细胞,冠状病毒损伤小肠和大肠的粘膜上皮细胞。母源抗体对这两种病毒的保护时间仅4天。通过粪便ELISA或者电镜是目前最直接的诊断方法。

轮状病毒可以在环境中长期存活,是犊牛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之一,主要感染近端小肠,损伤肠绒毛上的隐窝细胞,造成肠绒毛萎缩,最终导致消化不良和吸收障碍。该病毒最主要的特点是高感染率、低死亡率,多在两周龄内发病,大部分情况下即使不治疗也可以自愈。

冠状病毒在环境中较冠状病毒存活时间短,主要感染远端小肠和大肠,可感染肠绒毛的全部细胞。腹泻症状较冠状病毒感染牛更重,死亡率也更高,多发于两周龄内,特点是低发病率、高死亡率。诊断和预防方法与轮状病毒相同。

(5)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主要见于大日龄犊牛,临床上病毒性腹泻病毒导致的犊牛腹泻并不多发。一般情况下遇到首先确认是不是持续感染牛(PI牛),然后再逐一排查。除了轮状病毒、冠状病毒和BVDv外,还有新发现的病毒如星状病毒等。

(6)隐孢子虫

已知的隐孢子虫有很多种,但是感染牛的主要是4种:微小隐孢子虫、牛隐孢子虫、芮氏隐孢子虫、安氏隐孢子虫。对犊牛来说最重要的病原是微小隐孢子虫,一般在1-3周龄高发;牛隐孢子虫和芮氏隐孢子虫主要在断奶后感染;安氏隐孢子虫主要是大月龄后备牛和成年牛感染。

隐孢子虫病具有传染性。微小隐孢子虫的卵囊抵抗力非常强,在环境中存活时间很长,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几乎无效。形式有单纯感染、混合感染、隐性感染等多种,犊牛感染后一般排出黄色粘液状的粪便,患犊较瘦弱。诊断方法有ELISA,胶体金试纸条,粪便漂浮法、粪便抗酸染色法或二者结合等。

隐孢子虫病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是隐孢子虫可以通过有性和无性繁殖完成其生命周期,造成隐孢子虫在环境和犊牛体之间往复循环,同时因为这种病原的卵囊对于环境和消毒剂的抵抗力非常强,所以很难清除。牧场如果存在微小隐孢子虫感染,很难彻底清干净。

(7)球虫

据不完全统计,牛能感染的球虫大约二十多种,其中比较重要的是牛艾美尔球虫、邱氏艾美尔球虫等。对犊牛来说,牛艾美尔球虫侵袭的部位主要是小肠、回肠远端、盲肠和结肠;而邱氏艾美尔球虫侵袭小肠、回肠远端、盲肠、结肠和直肠,感染犊牛可排出带鲜血的血便;其他球虫感染,犊牛多排出暗褐色血便。此外还有阿拉巴艾美尔球虫、奥伯伦艾美尔球虫、椭圆艾美尔球虫等。只要在显微镜下看到像鸡蛋形的球虫卵囊,就可考虑球虫感染。

球虫的特点是常在21日龄后发病,血便。剖检时可以看到粪便中含有大量的血液,犊牛感染后后躯腥臭。值得注意的是,牛艾美尔球虫和邱氏艾美尔球虫感染后可能引起小部分神经症状,死亡率相对比较高。

(8)贾地鞭毛虫

贾地鞭毛虫在正常犊牛的粪便样本中也可以检到,发病机理不清,所以到底是不是一种主要的病原还有待商榷。贾地鞭毛虫普遍存在于人类和动物体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病原,主要感染犊牛十二指肠及空肠前段,消化道损伤轻微。

60-90日龄犊牛相对发病率更高。如果感染后发生腹泻,以大量粘液、糊状粪便为主要特征。

4.犊牛腹泻临床表现

腹泻犊牛的临床表现多样。犊牛在发生腹泻前一般会有些前兆,比如发热、流脓涕、粪便干硬、不食、体温升高等。

临床诊断的典型症状包括排便次数增加,粪便变稀、变软,犊牛表现根据病因或者严重程度有所不同。诊断时,需要根据粪便的颜色、气味、排便量以及粪便内是否有血液、粘液、组织或纤维蛋白等来判断犊牛是不是腹泻。通过粪便的性状和发生腹泻犊牛的日龄,有助于实验室进一步鉴别诊断。

犊牛腹泻的共性特点包括:第一,脱水,通过肉眼观察结合皮肤弹性试验等方式判断犊牛脱水状态;第二,发热,甚至体温低、食欲减退或腹痛腹胀等;第三,犊牛可能有后肢踢腹的表现,比较严重的会昏迷、呼吸频率增加、呼吸加快等;第四,如果有条件做实验室检查,可以观察到红细胞、血像或者血生化指标异常。

犊牛腹泻的病程如下:首先,排出稀软、水样粪便;接着表现出脱水症状,明显看到眼球下陷、粘膜发干、被毛焦躁;第三,脱水造成末梢发凉,因为脱水后血容量降低,末梢循环不良导致末梢体温下降;第四,犊牛表现出食欲减退或食欲废绝;第五,更加严重的犊牛出现趴卧或者难以站立,最终昏迷。

5.犊牛腹泻诊断

在进行犊牛腹泻诊断时,除了临床症状外,还需要从流行病学方面判断犊牛腹泻散发还是群发。如果群发,关注犊牛腹泻日龄、持续病程、牧场既往病史、有多少犊牛发病或死亡,计算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关注牧场的清洁和消毒、设备设施和初乳的管理、饲喂等。

下表总结了犊牛腹泻各种病原的诊断与鉴别。(1)大肠杆菌在7日龄内高发,典型特征是呈急性或超急性发病,临床表现差异相当大,可以是水样腹泻、黄色稀便,初期发热,但有很多牛不一定表现出腹泻就已死亡。(2)沙门氏菌在5-14日龄高发,感染时间很长,一直到青年牛阶段都可能会感染,感染后犊牛排血便,含有组织或纤维蛋白,伴随发热。(3)产气荚膜梭菌发病日龄因型而异,临床呈急性和超急性居多,可见血便,猝死。(4) 轮状病毒、冠状病毒、诺如病毒、纽布病毒、凸隆病毒感染不一定发热,临床表现各有差异,可见黄白色或黄绿色稀便,诺如病毒偶见粘液。(5)微小隐孢子虫感染后排黄白色稀便,不发热。(6)球虫发病时间和排出血样的状态很容易确诊,是相对最容易确诊的病原之一。(7)贾地鞭毛虫并不是特别多,是典型的黏液性腹泻。

犊牛腹泻及其风险因素管理

通过粪便样本诊断的重点是注意粪样的采集和运送,因为病原在采集或运送不当会影响到诊断结果。如果做细菌学分离培养,不要冷冻样本;进行病原学诊断的样本应尽快送样,务必在24小时内。在用药之前,临床症状出现后24-48小时内采集样本是最理想的。

对于犊牛腹泻发病率较高的牧场,剖检的诊断意义重大。建议尽可能做剖检,但需要注意的是,首先要排除炭疽。排除炭疽和其他烈性传染病后,无论犊牛还是大牛都可以剖检。剖检时可以根据剖检的病理变化确诊,同时根据需要采集相关的样本送到实验室做进一步诊断,有助于对群发病原的查找。剖检后,送样不只是粪样或血样,还需要采集带着粪便的肠道、淋巴结、脑脊液等样本。

6.犊牛腹泻治疗

犊牛腹泻的基本治疗原则包括两方面:第一,纠正脱水和酸碱平衡,同时进行消炎镇痛的处理;第二,针对确诊病原可以使用特异性药物治疗,让发病犊牛缓解临床症状,同时减少其向外排出病原的数量,以免造成更大面积的环境污染。

(1)脱水状况判断

对腹泻犊牛进行补液和纠正酸碱平衡是重中之重。腹泻犊牛脱水程度的判断可以依据下表进行,但实际上根据犊牛能否站立为第一判断原则。绝大部分腹泻犊牛死亡是脱水导致,补液时需要注意液体的选择、补液的方式、输液的速度等。

犊牛腹泻及其风险因素管理

犊牛腹泻后,首先看牛是否趴下,如果趴下需要输液,直到犊牛排尿为止,同时听诊监测心肺功能,输液量过大在肺部会听到罗音。犊牛脱水后吸收能力变差,当脱水超过8%时,必须通过静脉补液;当脱水低于8%时,可以通过口服补液。有的犊牛严重脱水时无法站立、找不到静脉,可以通过皮下、腹腔等途径进行补液。

(2)补液量计算

腹泻犊牛所需补液量根据脱水状态计算,所需补液量=脱水状态+治疗期间失水+正常维持需要=脱水%*BW+60~80ml/Kg/天+失水/24h。

以40公斤体重、脱水10%的犊牛为例,24小时需要补液的量=40*10%+60*40/1000+2= 8.4L。治疗时可以3L输液,5L口服补液。

(3)酸碱平衡

如下表所示,根据犊牛是否能站立还可以判断酸中毒的状态,由此来确定补碱的量。补碱主要补充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

犊牛腹泻及其风险因素管理

碱缺失量=酸中毒*BW*0.6,酸中毒=正常HCO3⁻-实际HCO3⁻。以45公斤体重、酸中毒达10mmol/kg为例:补碱量=10*45*0.6=270mEq HCO3⁻,需要5%NaHCO3溶液约450ml。

(4)SOP范例

根据犊牛是否能站立确定脱水程度。如果不能,首先要输液,这是第一原则。如果能,需要看日龄超过还是低于8日龄,再根据能否喝奶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

犊牛腹泻及其风险因素管理

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特异性治疗,例如寄生虫尤其球虫、贾地边鞭毛虫可以用甲硝唑治疗。有的牧场不管是什么病原感染都用抗生素,实际上很多病毒感染使用抗生素并没有意义,用了反而可能产生耐药菌,导致后续再发生细菌感染,更难处理。所以如果不能确定是细菌感染,仅仅作为预防继发性感染,使用抗生素需要慎重考虑;对于病毒,指标药物作用有限,意义也并大,最主要还是提高犊牛的机体抵抗力。

犊牛风险因素和预防

导致犊牛腹泻的风险因素主要归成三类:人员、环境、管理。根据我们对18个省、市、自治区57个牧场19175头犊牛进行的有效调查问卷发现:犊牛的混群日龄、产圈垫料更换频率、小群内犊牛头数和初乳饲喂人员是影响犊牛腹泻相关性最高的几个风险因素。

如何预防?主要从牛群管理、环境管理和生物安全管理着手。其中牛群管理包括干奶牛管理、产犊管理、初乳管理和饲喂管理。犊牛5C饲养法则包括初乳(Colostrum)、干净(Cleanliness)、舒适(Comfort)、能量(Calories)、稳定(Consistency)。其中初乳最重要的是3Q,即快速(Quickness)、优质(Quality)和足量(Quantity)。

犊牛出生后自身免疫系统没有完全发育,抵抗力主要由初乳提供,所以饲喂初乳的时间会影响犊牛抵抗力状态。犊牛从出生起就会受到外界病原的威胁,如果犊牛管理到位,随着日龄逐渐增加,面临的病原威胁逐渐减小,所以提高犊牛的抵抗力,让它尽可能少接触病原,就能保证犊牛存活率更高,发病率更低,死亡率更低。

初乳(Colostrum)

初乳管理必须做到位。下图展示了初乳和过渡奶的差别。可以看到总固体含量相差近2倍,最主要的差异是抗体免疫球蛋白含量相差60倍。

犊牛腹泻及其风险因素管理

优质初乳的特征是浓稠、奶油状,且不含血液。现在有很多方法可以确定初乳的质量,需要关注饲养时间较长的母牛产出的初乳、干奶期免疫过的母牛产出的初乳、干奶期天数、产前有无漏奶以及母牛健康状况。

初乳质量与挤出时间的关系。从下图可以看到,奶牛分娩后马上挤出来的初乳免疫球蛋白含量11.07%,6小时后免疫球蛋白含量降到6.6%,12小时后仅2.86%,差异很大。所以现在要求犊牛出生后尽快挤出初乳。

犊牛腹泻及其风险因素管理

犊牛出生后要尽快把初乳饲喂给犊牛,因为犊牛肠道有些孔道在出生后24小时内开放,过了24小时后关闭,免疫球蛋白无法进入。

FPT的原因涉及到母牛因素、管理因素和犊牛因素。母牛因素包括产前漏奶、初乳产量过多、干奶期过短(小于30天)。管理因素包括第一次饲喂初乳时间超过2小时、初乳被污染过、初乳挤出时间超过4小时、初乳免疫球蛋白含量不足、新生犊牛和母牛在一起时间过长。犊牛因素包括免疫球蛋白未能完全吸收。

初乳饲喂监测上,很多牧场使用折光计。下图展示的是使用折光计和实验室生化做的检测,二者之间相关性非常高。除了折光计外,还可以使用测初乳质量的长度计来测血蛋白。监测群体总蛋白一般在24-72小时内,一周龄以内都可以。

犊牛腹泻及其风险因素管理

干净(Cleanliness)

干净方面与干奶期所用饮水盆、尿桶、奶桶、初乳喂管等相关,可以归纳成三类:隔离,限制,卫生。

隔离——需要把病犊和健康犊牛隔离开,包括空间、饲料、饮水等尽可能分开;犊牛出生后尽快和母牛隔离,不让母牛喂犊牛,避免病原从母牛身上传给犊牛;产圈和犊牛都要勤换垫料。

限制——尽可能避免同行之间相互参观,限制人的活动,尽可能让犊牛和大牛远离。工作流程设置尽可能调整,避免人员相互交叉,携带病原传播。

卫生——涉及到所有工具的清洗、消毒、更换等。

舒适(Comfort)

舒适方面尤其需要注意,犊牛的适温区是13-24摄氏度,尤其在冬季要保证喂好,减少能量的损失和消耗,既可以促进生长,又可以抵御疾病。冬季还要保持垫料充足、干燥,垫料厚度至少达到8厘米以上,寒冷地区可以给犊牛穿上马甲。

稳定(Consistency)

稳定性归纳为定位、定时、定温、定人,加上尽量不限制犊牛喝奶的量,这是对犊牛饲养管理最佳的方式。饲养员需要有爱心和责任心。

消毒药物的选择

牧场里应选择什么样的消毒药尤其是犊牛饲养区?下图展示常用的消毒液,可以看到过氧化物是在有效浓度下,唯一对所有病原都有效的杀毒剂,但不能用双氧水进行环境消毒。

犊牛腹泻及其风险因素管理

小结

风险因素归纳为两大类:影响犊牛免疫的相关因素和增加感染机会的相关因素。

和犊牛免疫相关的因素包括被动转运失败和影响免疫系统的因素。被动转运失败包括初乳饲喂时间、初乳质量、初乳饲喂量和监测、母牛免疫饲养管理及胎次等。影响免疫系统的因素包括并发症、环境应激和采食量,环境因素包括热应激、冷应激、风、空气流通、潮湿甚至地面因素。

增加感染机会的因素包括卫生条件、消毒前清洁处理、消毒剂、地面类型、饲养方式、密度、患犊隔离、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和排水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