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徐无鬼》:仁义换个说法就是做好人,道家思想不求做什么好人坏人,遵循自然变化就好,不去干涉别人好坏,遵从内心平静就好

 王明鹏 2024-06-28 发布于山东
齧缺遇许由,曰:“子将奚之?曰:“将逃尧。”曰:“奚谓邪?曰:“夫尧畜畜然仁,吾恐其为天下笑。后世其人与人相食与!夫民不难聚也,爱之则亲,利之则至,誉之则劝,致其所恶则散。爱利出乎仁义,捐仁义者寡,利仁义者众。夫仁义之行,唯且无诚,且假乎禽贪者器。是以一人之断制利天下,譬之犹一覕也。夫尧知贤人之利天下也,而不知其贼天下也,夫唯外乎贤者知之矣。”
本段大意:齧缺看见许由,问他去哪里,回答逃避唐尧,并解释唐尧推行仁义,唯恐为天下所笑,后代会有人吃人现象。用仁义聚拢老百姓不难,给仁爱就靠近,给好处就聚集,给表扬就勤奋,给坏处则散开,仁义产生亲近和利益,舍弃仁义少,利益仁义多,但是践行仁义很难做到,有人借助仁义之名行禽兽之实,因此凭借一人能力行使仁义利益天下,好比短暂一瞥无法长久,唐尧知道使用贤人有利天下,却不知道也会危害天下,这个理儿只有得道者可以知道。
庄子杜撰许由离开唐尧不当接班人的故事很精彩,解释逃避庙堂之上的充分理由,一句话就是推行仁义得不偿失。
推行仁义看似教化人们思想道德品行,有利于管理社会,但是这个仁义发挥作用的本质不外乎提供名利亲,也就是给名声、给利益、给亲近,一旦给不到,则众人作鸟兽散,不再狐假虎威。
而且行使仁义高度依赖管理者水平,真的给老百姓好处,但也“譬之犹一覕也”,很短暂时间。一旦被野心家利用,就成了工具,“假乎禽贪者器”,假借仁义之名行使禽兽行为的工具,仁义成为统治工具,这个才是庄子担心和忧虑的。
事实上,庄子非常敏锐预测到这一点,超前明智,他提出人吃人的可能,“后世其人与人相食与”!历史上无数次出现啊!每一次都是管理者高高在上,实行仁义之名,做着猪狗不如事情,这个教训何其深刻!
也因此,后来推行平等自由世界观成为试金石,要看权力是否被关进笼子里!
我们不谈宏观大事,把庄子这个反对仁义教化放进日常修行中,用在生活小事上,一样有着深刻理儿和现实意义。
人性观是什么?我曾经用趋利避害来解释,比如我本人就有这个特点,喜欢好的,讨厌不好的,推广开来普通人都是如此吧,那么仁义是个什么东西呢?仁爱,道义,这个都是很好听的词语,我们也给出充分同意,只不过重点不在于说的好,而在于能做到!
能不能做到仁义?当然也能,只不过仁义者是自己能吃亏,把好处给别人,自己能忍受误解,忍辱负重,带领大家获得好处,这个过程非常非常难,对于行使仁义者一定反人性,做到者几许呢。
对普通人来说,接受赞美仁义为了获得好处,一旦实施仁义得不到好处,还有几人去做呢?仁义道德就成了假仁假义假道德,成为“禽贪者器”,不是嘛!
仁义换个说法就是好人,谁都会说自己是好人做好人,但是行胜于言,如果做不到,就说明这个说法是大忽悠,违背人性,就要换个说法和活法,因此就有了道家倡导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不求做什么好人坏人,遵循自然变化就好,不去干涉别人好坏,遵从内心平静就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