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史纵览 | 温州最早的留美学生是谁?百年前这批温州留学生如此耀眼

 一介书生五十后 2024-06-28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温州最早的留美学生是谁?百年前这批温州留学生如此耀眼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留学途径也日趋多元。温州人还能在家门口接受美式教育,温州肯恩大学已经成为中美教育合作的标志性项目。

图片

其实早在百年之前,已有不少温州人走出国门留学。晚清时期,温州曾掀起一股留学热潮。因为地理和费用等因素,当时的大部分温州读书人都选择去日本留学,也有部分温州学子前往欧美深造。回国后,他们都成为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

百年前这批温州留美学子人才济济,创造过很多传奇:如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姜立夫,是中国第二位数学博士;毕业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马星野,是我国首位赴美学新闻的留学生;1920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与心理学博士学位的刘廷芳,是我国现代心理学史上第一批留学生;王国松出色的研究才能被载入康奈尔校史,仅用一年时间就获电机工程硕士学位,两年后再获哲学博士学位……

本期就带大家认识温州有赴美留学经历的名人,带你一睹百年前温州那批留学生的风采。

图片

项骧

“洋状元”

图片

温州目前可考最早的知名留美学生,应当是清末有“洋状元”之誉的瑞安人项骧。

图片

1905年留美,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经济科硕士

项骧(1879-1944),字伟臣,一作渭臣,号微尘。他早年就读于由族叔项芳兰创办的瑞安方言馆。这是浙江省近代创办最早的外国语学校,创办时间比京师大学堂还早两年。

1901年,项骧考入上海南洋公学特班,与邵力子、黄炎培、谢无量、李叔同等同班,是蔡元培的得意门生。1903年2月,由项骧发起,与马相伯一起在上海徐家汇创办了震旦学院(复旦大学前身)。

1905年,项骧在京师译学馆翻译文稿,以稿费津贴赴美国留学,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经济科;1909年毕业,获硕士学位。他的毕业论文题目是“The Exceptions of the Tripartite Governmental Powers in America”,探讨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

宣统元年(1909),30岁的项骧参加清廷留学生廷试,并于次年在殿试中得第一名,被誉为“洋状元”,授翰林院编修。

图片

抗战期间,62岁的项骧在瑞安家中

民国期间,项骧曾三度出任财政部次长,建立各项财政税务制度,为争取关税自主、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不懈努力,受到政府明令褒扬。1930年我国沿海东南遭受大水灾,哀鸿遍野,项骧与美国总统胡佛有旧交,以私人名义致电华盛顿呼吁赈灾,获得救援。

项骧的女婿王超六任瑞安中学校长时,曾将岳父在美国留学时购置的整套《哈佛丛书》连同书柜捐赠瑞安中学图书馆。

图片

姜立夫

中国第二位数学博士

图片
图片

1911年留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学士、哈佛大学数学博士

姜立夫(1890-1978),原名姜蒋佐,字立夫,平阳县宜山区(今龙港市麟头村)人。他是一位对中国现代数学影响深远的数学家、数学教育家。

姜立夫幼年父母双亡, 由兄嫂抚养成长,14岁时被送到平阳县中学堂读书,不久,又到杭州府中学堂(杭州高级中学前身)学习。

1911年,姜立夫作为第三批“庚子赔款”留美生,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数学。1915年获得学士学位后,姜立夫又到哈佛大学研究深造。1918年在读研究生期间,他受聘为哈佛大学助教,担任奥斯古德(w.f.osgood)教授的助手。随后,姜立夫在导师库里奇(J.L.Coolidge)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非欧几里得空间直线球面变换法》,署名Chan-ChanTsoo(姜蒋佐)。1919年,29岁的姜立夫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1920年,姜立夫回国创办南开大学算学系(数学系)并任系主任,这是中国大学中的第二个数学系。1949年8月又创办岭南大学数学系。他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数学家,如陈省身、刘晋年、江泽涵、申又枨、吴大任、孙本旺等。

1937年抗战爆发后,姜立夫赴西南联大理学院算学系,与陈省身、华罗庚等教授一起任教。陈省身曾说“在很多年的时间里,姜先生是中国数学界最主要的领袖”。西南联大算学系学生回忆:“南开数学系教师教学态度一贯认真,这是公认的'姜老夫子’(姜立夫)在上世纪30年代之前创办南开数学系后的历史传统。”

图片

周恩来总理与姜立夫教授(五十年代初)

姜立夫积极主张数学的国际交流,除鼓励学生出国留学、翻译国外优秀数学图书外,还力促邀请外国数学家来华讲学。在他的推动下,30年代北京大学接连聘请德国数学家布拉施克(W. Blaschke)、施佩纳,美国数学家奥斯古德到校讲学,促成后来陈省身、吴大任、张禾瑞等先后出国留学,对中国现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图片

刘廷芳

我国现代心理学第一批留学生

图片
图片

1913年留美,哥伦比亚大学教育与心理学博士

刘廷芳(1891-1947),字亶生,温州城区人,神学家、心理学家、翻译家、诗人。

他从温州艺文学校毕业后到上海求学,就读上海圣约翰大学预科。1913年转学美国乔治亚大学,次年获学士学位;接着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915年获硕士学位。1918年,刘廷芳在耶鲁大学神学院取得神学学士学位。192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与心理学博士学位。他是我国现代心理学第一批留学生,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心理学家。

1920年归国后,燕京大学的校长司徒雷登将他招至燕京大学任教。刘廷芳一改以往大学心理系将心理学和哲学共处状态,将心理学从中析出,独立成系并担任系主任。他还兼任北京大学教育系心理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研究科主任。他不仅是中华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创始人之一,还是国内系统翻译纪伯伦诗集第一人。1925年,刘廷芳主持了孙中山先生逝世祭吊仪式。他用英文所作的《请看吧,这里来了个白天做梦人》演讲,被收录在《英文古今名人演说集》(商务印书馆1925年5月出版)。

图片

 刘廷芳与妻子吴卓生(摄于1917年)

刘廷芳首开汉字心理学研究,系统探索汉字的学习和认知规律。他组织150名受试者展开两年时间测试,首次提出汉字作为一种图形文字的典型特点,迄今仍有重要意义。刘廷芳还发表有《婴儿的心理》,认为4岁左右的孩子是心理发展的最初年龄,极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这种影响是久远甚至不可挽回的。

1921年,在刘廷芳等骨干的发起下,中华心理学会在南京成立,刘廷芳担任指导员。1937年,也是刘廷芳为主要发起人,成立了中国心理学会,刘廷芳担任理事。两大心理学学会推动了中国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

图片

张鋆

中国解剖学泰斗

图片
图片

1921年留美,哈佛大学医学博士

张鋆(1891-1977),字伯鋆,平阳鳌江人,中国现代人体解剖学开拓先驱、著名医学教育家。

1905年春,15岁的张鋆东渡日本,先是在东京海成中学读书,后考入慈惠医科大学。慈惠医科大学以全英文授课,是一所采用英美教学体系的学校。1911年毕业时,正逢辛亥革命爆发,张鋆返回家乡做了一年多的耳鼻喉科医生,后来又到直隶医专(河北医学院前身)任教。

1921年,张鋆在乡贤黄群的支持下,又得到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保送赴美国哈佛医学院进修,在著名解剖学家W.H.Lewis的指导下专攻人体胚胎学,获医学博士学位。

1925年,张鋆应黄群邀请,回温担任瓯海医院(温医大附一院前身)院长兼外科主任,在任一年多,卓有成就。张鋆还是上海医学院创始人之一,1928年在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医学院——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任教务长、解剖学教授。

1933年,张鋆再度赴美留学,在美国纽约大学理学院生物系和卡内基研究所(Carnegie Institute)主攻人体组织学。在此期间,他当选为美国解剖学会正式会员。1941年,张鋆与助手齐登科在《美国人类学杂志》上发表了反响剧烈的论文《中国人脑沟回的模式》,驳斥了一些西方学者“中国人为劣等民族”的谬论。

图片

张鋆曾任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为我国医学和解剖学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他被称为中国现代人体解剖学拓荒者,所编的《人体解剖学》为全国医学院校教材。

1947年,张鋆任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学教授,次年被聘为解剖系主任,成为协和医学院解剖学系的第一位中国籍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张鋆出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长。不久调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兼医学实验研究所所长。张鋆是我国解剖医学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他为近代解剖学在我国的引进,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图片

姜琦

国内西洋教育史专著第一人

图片
图片

1922年留美,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 

姜琦(1885-1951),字伯韩,号柏盦,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区)人,早年家住城区三官殿巷150号。

他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后得明治大学政治科学士学位。1922年,姜琦由教育部选派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师从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代表——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1925年夏取得硕士学位。他还任丙辰学社(后改名中华学艺社)在美国东部干事。

姜琦先后留学日本、美国,精通日语、英语。姜琦从1915年担任浙江省立第十师范学校校长开始,先后担任过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上海暨南学校校长、上海浦东中学校长、安徽大学文学院院长、福建省立师范学校校长、湖北省立教育学院院长等,至1945年,姜琦先后担任过国内七所学校的校长(院长),其中6所为高校,教育成果斐然。

图片

姜琦著作《中国新教育行政制度研究》

姜琦因出版有《中国国民道德概论》一书,被当时学界认为是“大有益于师校教育”之好书,得北大代理校长蒋梦麟极力推介,于1920年3月出任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姜琦上任后延聘朱自清、俞平伯、刘延陵等名师到校任教,不论教学、管理都取得出色成绩,深得师生拥护。在上海暨南学校任教务主任、校长时,姜琦拟订《国立暨南大学改革计划意见书》,将学校的商科扩充为五学系,表现出对高校教育改革的魄力和非凡才能。

姜琦早年还曾参加辛亥革命,是温州同盟会重要组织者、台湾浙江同乡会创始人之一。其学术以哲学和教育学为主,出版有《现代西洋教育史》等20余种著作,是国内西洋教育史专著第一人。

 来源丨 温州三十六坊

图片

图片

8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