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疗肩周炎的针灸用方

 天宜xz4gehf39j 2024-06-28

1,鱼际、外关:对于肩胛内沿疼痛、外展障碍效佳,可以左右手交替使用;

2,阳陵泉、三里下(足三里下1寸,胃经穴):疼痛部位以肩胛外侧为主,胳膊内收障碍效佳;

3,听宫、养老:对于胳膊不能抬高者效佳。

以上穴位在针刺时可以让患者轻轻活动患肢外旋、内收、抬举,有的患者当场可以见效,或者疼痛减轻或者活动范围略有扩大。曾经以这三组穴位为主治疗一位50岁的肩周炎患者(病史1年,多方治疗无效,疼痛难忍),每次取穴不过5处,针刺11次,病情缓解一大半。

1.奇穴:一针治愈肩周炎压痛点,嘱病人连咳三声进针,强烈的酸麻胀感并同时伴随活动患肩,位于内关上八寸,左右各一,祖传的非常有效 。

2.条山穴治肩周炎:一针海外扬名 。条山穴既条口穴透承山,一针两穴。

为什么条山穴能治肩周炎呢?条口和承山一属足阳明胃经,一属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在肩部的走向路过缺盆而络督脉的大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于肩部.两穴经气上行同交于肩,所以治疗肩周炎有奇效。

从古人的著作中也可发现,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内病外治,外病内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的重要论述。《素问.五常政大论》谓:“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灵枢.终始篇》云:“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升降出入是人体气机功能运动的基本形式,所谓“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素问.六微旨大论》)。这样在治疗上就构成了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凡是通过药物.针灸下取以治疗上部病证,上取以治疗下部病症的方法都属于上病下治,下病上治之列.它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依据人体经络。脏腑及气机升降的调节机能而确立的法则,不同于通常按疾病部位而因势利导的方法。

3.肩周炎奇效穴。肩周炎病程较长虽可自愈但患者痛苦难当。我治疗此病单取一穴我给命名为肩周炎穴(自创)。此穴位于足三里下1.5寸.病人仰卧位 取三寸针同侧取穴 针尖在胫腓骨之间游离滞针术捻针10分,以针感传至足底过电感为最佳, 嘱患者活动患肩。留针30分,在患肩做些放松手法基本一次就可痊愈。临床使用很久了效果奇佳各位同仁不妨试试另外此穴还对各种腰痛有很好得了效,只是手法稍有变动,治腰痛针尖向上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试试吧各位。

4.介绍本人多年来针灸治疗肩周炎一经验方法 以临床摸索发现的肩陵穴(阴陵泉穴下九分处),治疗肩周炎有效率100%,治愈率96.7%。首创效著,前无记述,后有先赞奖。美国有《屯间报》,香港之《明报》均有报道,曾获市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

其法:捻转提插,得气为要,活动关节最佳;以左治右,上病下取

个人体会:该法用于肩周炎初起者效果更好,轻者一次,重者不过三次,我一般留针15~30分钟,但必须配合活动患处关节。有时遇有复发或顽固者,配合经验方肩周炎药酒方服用月余效果均很好。

5.肩胛部疼痛速效治疗法。近期连续治疗六位肩胛部疼痛的患者,效果非常好,整理出来,请同道老师评议。一位患者疼痛四个多月,吃药,针刺,贴膏,拔罐不见好转。一位患者疼痛两年多,诸法皆治未能奏效,四位急性发作第二天治疗,其中一位到医院拍片诊断为颈椎增生,经医院医生在颈部推按治疗,疼痛加剧,导致颈不能活动。

我用以下方法进行治疗:

1,按患侧胸前与肩胛对应部位的痛点,找到特痛点按5-10分钟; 

2,按健侧尺泽穴5-10分钟。

效果:点按胸前痛点,点到痛止(从阴引阳,不知对不对)。尺泽属肺经,主气主节(我的理解) 。急性发作患者均两次治愈,四个月患者三次治愈,两年患者五次不再疼痛(治后疼痛发作均较以前大大减轻)。

治疗肩周炎的方法很多,简取了一些取穴少适用性强的方法贴出来,希望能对各位有帮助!有的方法我亲自试用过,确实有很神奇之处。比如在对侧下找阳陵泉的压痛点,嘱病人连咳三声进针,强烈的酸麻胀感并同时伴随活动患肩,病痛立减8成。这个实例是2周前刚治疗的一患肩周炎1年之久的病人,3次彻底治愈!阳陵泉为八会穴之筋会穴,效验之果取此意吧,无论怎样治疗只要能更快的减轻病人的痛苦就是好方法。

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

各种原因引起的肩关节部位的疼痛:包括肩周炎、颈椎综合症、胸廓出口综合症、肩袖损伤、颈肩肌筋膜炎、脆性骨软骨炎、岗上肌腱断裂等引起的疼痛。

治疗方法:肩痛穴

定位: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

解剖:在腓骨长肌与趾纵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布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和腓浅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浅神经或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足趾和踝关节传导出现的麻胀感为宜。

针刺手法:(滞针)采用28号3寸毫针1支,行直刺法,进针约2.5寸,可行上下提插针刺手法,待出现针感即可快速出针,整个针刺时间应控制在3秒钟以内。病情较重、病情较长的患者可留针以增强针效。留针期间可适当配合肩部运动。

功能:消炎止痛,降压,醒脑,扩张血管,调节内脏,调节胃肠,内分泌。

歌诀:肩痛穴称中平穴,外丘一寸片腓侧。交叉取穴腓神经,肩部病变与落枕。胸痛腹痛与偏瘫,降压腰痛与昏厥。

技术关键环节

1.定位准确。位于小腿腓侧,腓骨小头与外踝高点的连线上,髌骨中线下5寸处,或髌骨中线与踝连线之中上1/3处。也可根据足三里穴下2寸,上巨虚穴上1寸,以偏于腓侧1寸的原则取穴。

2.交叉取穴。即右侧肩周炎取左侧穴位,左侧肩周炎取右侧穴位。

3.快速进针。针尖与皮肤呈90度角向下直刺2.5寸左右。

4.快速手法。即进针快,出针快,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内。

5.针感要求。以局部酸、麻、胀,并向足部放射为宜,个别患者可传导至肩部,传至肩部者疗效最佳。

治疗时间及疗程:发病2周以内者,每日针1次,14次为1疗程;发病2-4周者,每日针1次,21次为1疗程;发病4周以上者,每日针1次,28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及禁忌症

1.在急性炎症期水肿期所引起的肩部疼痛不能进行功能锻炼。

2.在急性炎症期水肿期所引起的肩部疼痛严禁在局部进行机械性治疗,如按摩、针刀、局封等。

3.对体质虚、体质过敏、伴有慢性病的病人,针刺肩痛穴后可出现局部痛或不适感,可以通过交叉针刺膝痛穴缓解。

特点1.取穴少,痛苦小。

2.见效快,疗效高。

3.操作简便,易于普及。

4.安全性较高。

5.突出人体自身平衡。

本法具有安全简便易行,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别适宜于广大农村,值得推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