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至:十人九湿,湿气不除百病缠身

 txw40 2024-06-28

今日,我们迎来夏至节气,伴着炙热的朝阳,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就要到了。

夏至后不久进入伏天,天气闷热潮湿,许多人的身体也有了变化:经常乏力没精神、皮肤爱出油长痘、头昏脑涨等等。有人把这归结为“夏打盹”所致,其实,这些都是体内有“湿”的表现。

图片

图片


“湿”的人,大都有五个特征


看体型
图片

中医认为,胖人多痰湿。因此,体型偏胖,腹部脂肪堆积明显,活动时出汗多且容易疲劳的人群,多有内湿。

看舌头
图片

体湿的人观察舌头时会发现,舌苔白腻或黄厚腻,舌体胖大,并且舌头边缘还伴有非常明显的齿痕。

看大便
图片

正常的大便常被形容成“香蕉便”,即为黄色或黄褐色、圆柱体、软硬适中的条形,便后用一两张手纸就能擦干净。一旦发现大便像熟过度的香蕉一样,外形软烂、黏腻、稀薄,不成形,就可能是有内湿。

看起床状态
图片

有些人早上起床后,会头晕、犯困、头重如裹,让人打不起精神,而且痰多,同时还伴有面色晦暗且发黄,眼皮浮肿,或眼袋明显,即说明体内湿气较重。

看平时状态
图片

湿气重的人常常会有胸闷的感觉,长呼一口气才舒服,身体特别疲乏,懒得活动,易困倦,记忆力减退到了该吃饭的时候,没有饥饿的感觉,吃一点东西就感觉胃里胀胀的,吃饭过程中还有隐隐的恶心感。

这也是脾胃功能弱,体内湿气过重的表现之一。这种现象更容易出现在夏季。

图片

图片


湿气重,从头到脚都受伤


湿气被称为“万恶之邪”、“万病之源”。经常会听见人们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湿是最容易渗透的,又是最难祛除的。人体湿气过重时,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

图片



皮肤

湿气过大会刺激皮肤大力散热,负担加重,免疫力随之降低。因此,痤疮、皮炎、湿疹、癣都会不请自来。



胸腹部

湿气滞留胸腹部,则出现胸闷、胃胀。



消化道

影响食欲,不想吃东西,还会导致口臭,“湿气黏肠”,大便次数增多,且有拉不干净的感觉。



下肢

湿气侵犯下肢,可出现下肢水肿、脚气等症状。



泌尿系统

体内湿气重,且喝水较少时,小便排出不畅,易导致泌尿系统感染。



肥胖

湿气入皮下,会影响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降低脂肪燃烧效率,从而导致肥胖。



浮肿

过多的湿气滞留在体内,加重脾运化水湿的负担,就像马车超载一样,有时甚至会影响肾的利尿功能,严重的可继发全身浮肿。



关节

湿气进入关节,与“寒”相遇,会形成寒湿,是引发炎症,导致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利的重要原因。



妇科

体内湿气过重,容易导致脾虚,使得湿气下注,使得女性出现白带多,白带有异味等情况,对于属于湿热体质或喜欢吃辛辣油腻等食物的人,容易造成内环境火大湿气重,从而使诱发阴道炎或导致阴道炎反复。这类人调理,要先从身体祛湿上下手。

经常居住在潮湿环境,或者经常让身体受湿受潮的女人,体质会比较差,在经期前后会有四肢疲倦,低热难退,月经量少,痛经等症状。



男科

外湿多由气候潮湿,坐卧湿地而致病。内湿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湿气影响肾气的宣化功能,导致水汽停滞,造成肾积水,影响性功能。

中医常说“十人九湿”,专家指出,湿邪如不祛除,一会导致病情迁延难愈,时间久了,还容易患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因此,男女老幼都应该有祛湿的意识。

图片

图片


教你四招,给身体祛湿



第一招:饮食清淡适量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

夏季暑湿当令,常食祛暑利湿类药粥,可以健脾利湿,祛除暑湿,有效地预防中暑及暑湿等病证。食疗祛湿气,对体湿、肥胖、皮肤暗黄等症状效果较好。此外,夏季可酌情少食一些油腻、甜食、冷饮类食物,可多吃一些具有祛湿作用的食物。

薏米赤小豆粥

取等量薏米、赤小豆,清洗干净,加热煮沸后转小火煮,至薏米、赤小豆煮熟即可。薏米,在中药里称 “薏苡仁”,可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赤小豆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的功效,还能补心养血减肥。

需要注意的是,薏米赤小豆粥只适合症状不严重的湿热体质食用,对于寒湿患者来说,赤小豆薏米水可能会越喝越寒,越喝湿气越重。

冬瓜五豆粥

冬瓜250g(连皮)切块洗净,大米、红豆、赤小豆、扁豆、绿豆、黄豆各100g,浸泡1小时;陈皮5g。所有材料一起加水煲烂,调味即可食用。此粥解暑清热、健脾化湿生津。

白扁豆粥

白扁豆可健脾和中、消暑化湿,补脾胃而不滋腻,能除湿但不燥烈,为当之无愧的夏季祛暑利湿第一豆。建议大家把白扁豆加进饮食中,可与大米、莲子一起做成白扁豆莲子粥,也可和山药配伍,制成白扁豆山药粥。

肥胖、大便黏腻者还可将白扁豆与冬瓜一起熬成豆瓜饮食用。但平素体质虚寒者不宜久食。

在祛除湿气之后,可以用“四君子汤”: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煲汤,有健脾养胃的功能。


图片


第二招:越懒越要运动

体内湿气较重的人,应该加强自身运动,不能总是宅在家里。运动出汗是很好的祛湿途径,体内湿气重的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比如尝试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八段锦、站桩等等,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除了运动之外,也可以选择汗蒸、桑拿等方式促进体内湿气排出。

图片



第三招:坚持泡脚按摩

专家介绍,夏季泡脚的首要目的就是祛除暑湿。用中药藿香、香薷、厚朴、薄荷各20克煎汁然后进行足浴泡脚。

放入2升水中用大火煎煮40分钟左右,再用小火煎熬,药液剩下1升,取出汁液,再加水2升煎至1升,将两份药汁放在盆中,放入食盐少许,浸泡双足,药液以泡过足踝为度,在浸洗过程同时进行足部按摩。可起到祛除湿气、消解暑热的功效。

亦或者是用艾草、川芎、丹参、当归、独活、红花和老姜,开水2至3升冲泡,加盖焖10分钟后,待水温降到40℃时即可泡脚。可调节内湿,健脾运湿。

泡脚水的温度略高于体温,38℃~40℃为宜,建议用手试温,对于糖尿病足患者,可用温度计测定温度,以避免烫伤。泡脚时间不宜过长,请尽量控制在20~30分钟。


图片



第四招:外治补足中气

艾灸具有开郁、祛湿、补阳气的作用,对于祛除体内湿气具有一定的效果。

如果用艾条艾灸的话,可以选足三里、中脘穴、关元穴、气海穴、肺俞穴、膏肓穴等几个祛湿要穴。


这几个穴位功效不同,足三里、中脘健运脾胃中焦,增加人体对水湿的消化吸收运转能力;关元、气海可以固本增元,补益肾气,增强人体排除水湿的能力;肺俞、膏肓穴补肺阳,强卫气,增强人体对外界湿气的抵抗能力。

拔罐也是很好的祛湿方式之一。要注意最好用真正的“火”罐,而不要用气罐、压力罐等。火罐拔出的不仅是体内的湿气,还有体内的寒气,一举两得。


图片

一年四季中,我们都会受到湿邪困扰,但夏季新陈代谢快,体内湿毒会从内往外走,如果此时能借助这四个小妙招轻轻“推”一把,让汗液代谢加快,就能顺利帮助湿气排出。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