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均室《明清名印集拓》《 稆园印鲭》

 栎阳钓晚 2024-06-28

易忠箓(1886-1969),字均室,號穭園,湖北潛江人。少時肄業於武昌經心書院。光緖末,赴日留學,畢業於早稻田大學經濟科,並參加同盟會。辛亥武昌起義,在潛江響應獨立。討袁事息,因厭惡官場汙濁,遂回故郷,閉戶十年,博覧群書。尤致力於文字學、金石學和詩詞戯曲。民國十八年(1929),出任湖北省圖書館館長。後執教武昌文華圖書館專科學校。民國二十年(1931),創辦金石書畵篆刻刊物《兿甄》,與北平《兿林》、廣州《兿彀》相鼎足。抗戰期間,漂泊宜昌、重慶。後去陝西城固,任西北大學教授。抗戰勝利後,流寓成都,任四川大學、成華大學教授。解放後,被聘爲四川省文史館研究員。

易均室题跋晋汉瓦砖拓四种

易均室藏朱晦庵琴拓

冷石寒金破岑寂

作者:陳光建

一九四三年,是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期。時任陝西城固西北大學教授的易均室先生在寫給成都林思進先生的信中提到:「……環顧四壁,圖史蕭然。慨槐市虛,淹乏經笥,晝寐無已。亦唯是冷石寒金可破岑寂。」易先生在授課之餘想做學問,卻苦於相闗資料奇缺,雖然其間以驚人的記憶力寫下了《百年來兿海揚塵小識》《説文部首形系》等文稿,而無法施展才華的他,更多時光是在摩挲印石和碑帖拓本中度過的。

易均室(左一)与友人余中英(左二)、周菊吾先生(左三)、徐益生先生(右一)

一九四五年末,抗戰勝利後,易先生原擬返回湖北故郷,卻因種種原因,淹留成都,終老蜀地。讀《穭園牋啓》,其中有易先生寫給友人的信函,「……月前由城固赴渝,以行李過重,遂紆途錦城,所覩書畫金石甚美且富,致勾留不得遽行……」「……前由秦赴渝,紆途經此,竟為金石書畫勾留三數月尚不得行,恐世間無是解脫一切、置身域外之人,一笑!一笑!方審蜀苴道阻,緃有滄桑,物不外溢,錦江又為薈萃之地,是以韞蓄美富,幸獲沃覽,實快平生。即以官印言,一友所藏,便得唐、宋、元、明四五十枚,前人譜中有十餘事者,遂之鮮矣。宋、元真蹟,所知者不下十家,尚未盡觀……」。這些留在信函中的信息,或許可以爲我們解開一些歴史謎題。

淹留成都的易先生,在成都得友人——書畫篆刻家沈渻葊先生之助,結識了許多收藏家,如張毅崛、張成孝、楊嘯谷、章憲、崔之雄、嚴穀蓀等。加上以前交遊的書畫詩詞以及古琴音律方面的同好,使他很快融入了成都的文人圈子。由於易先生在書畫篆刻等兿術方面過人的學養和鑒賞水平,許多藏家及好友紛紛邀約切磋鑒賞,請求易先生在其所藏書畫及碑拓上題記作跋,以致往還應付,幾無虛日。經眼既多,易先生感覺如入寳山,遂萌生了撰寫《明畫徵微》《論畫絶句三十二首》《論書絕句》《論詩、詞絕句》《論印絕句》等文稿的想法。而《明清名印集拓》正是在這段時間著手籌集。

徐无闻(1931—1993)

松蔭軒林章松先生所藏《明清名印集拓》,封面有徐無聞先生題簽,並注明「易稆園拓遺,守墨居藏」,扉頁有易先生署端和題記「著雍困敦之歲無射月拓」,可知此譜拓成於戊子年(1948)九月,受贈者是徐先生尊人徐壽(字益蓀)。此冊《明清名印集拓》收入明清篆刻家印拓五十二枚,作者依次為:文彭、文伯仁、杏牧、周觀海(鐵橋)、張燕昌(魚)、黃學圮(楚橋)、子芸、希叟、楊錫瑛(寶田)、書均、頑道人、沈宗騫(芥舟)、王應綬(子若)、趙之琛(次閑)、孫三錫(桂山)、沈振名、唐熊(吉生)、徐三庚(辛榖)、瀛洲、翰臣、陳大科(鼎臣)、叔和、徐中立(石辳)、沈賢修(和子)、章儀慶(勤生)、吳儆、謝庸(梅石)、譚錫瓚(師曼)、施士龍、羅浚(秋道人)、老竹、際可、盛光偉(樹人)、趙古泥、沈忠擇(靖卿)、黃笑芸等。其中有不少名留印史的印人,也有很多名不見經傳的作者,由是可見易先生的印學觀。這應是《明清名印集拓》最初的版本。

根據後來成書的《錦里篆刻徵存》所收印拓,以及散見於成都藏家手中的印拓推測,易先生集拓明清名印是一個陸續發現、不斷增加的長期過程。經歴丙午,許多印拓已經散失,並未見於印譜,如易先生所藏明人沈貞吉「悠然見南山」印,以及清代董小池所鎸「玉案西偏舊講官」印等等。曾見《明清名印集拓》殘稿,有徐無聞先生一九七〇年七月所書題記:「潛江易穭園丈,篤好篆刻,至老不衰。六十年間,頻經憂患,漂流秦蜀,衣食不充,而拓墨鈐朱,寒暑弗輟,先後所集印譜十餘種。此《明清名印集拓》,乃晚年寓成都時,辛苦輯拓,尚未定稿,遽遭丙午之劫,焚毀殆盡。客歳,丈歸道山。余受丈遺令,檢視行篋得此殘葉,僅存十一而已,懼其時久散失,乃亟裝成冊而藏之。今後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庶不負丈之意也。」由是,亦可佐證以上推測。

松蔭軒所藏《稆園印鯖》,共四冊。封面簽條為易均室先生自署。一九六七年夏,由徐無聞先生手拓。總計收入易先生自用印一百六十方,為其治印的二十四位作者皆一時俊彥,如徐新周、鍾以敬、吳隱、易大厂、趙叔孺、丁輔之、鄧爾雅、喬大壯、沙孟海、周菊吾、蔣維崧等,尤以王福厂(二十七方)、李尹桑(二十方)、唐醉石(二十五方)、方介堪(三十八方)四家所刻最多。這四冊印譜,是研究易先生印學思想和交遊最重要的史料。

由徐無聞先生哲嗣徐立整理出版的《錦里篆刻徵存》是一部劫後遺珍,尾頁附有徐無聞先生題記:「去歳迄今,兩度自渝歸里,邨居多暇,樂事氊墨。先後假拓古今印近三百鈕,成《穭園印精》《執闇印存》《拜石軒印選》各三部,復掇拾零散賸餘之印而成此冊。憂患頻經,驚魂甫定,乃專意雕蟲,而無坐費白日之悲,亦可慨已。」徐先生的題記説明了《錦里篆刻徵存》的成書由來。該書原名《成都篆刻徵存》,書稿是在易先生生前完成的。

篆刻一道,人以印名,印以譜傳。經歴世事變遷,許多印石已不復存在,唯留印拓可觀。《明清名印集拓》中那枚章儀慶為王永言所作「詠公詠事」印,於辛亥鼎革之際被人抄鹵,流落荒攤,後由原印主人偶然尋回。易先生的自用印,在避亂入秦,路途顛簸中,擣損過半,惟慶幸印面文字尚完。許多史實,諸多故事,都留在這些秦朱漢白之間。

易先生是一位嚴謹的學者,性格狷介,在學術探討中絶不苟且,也容不得那些穿鑿爲名之輩,我們從他選印的偏好中亦可見其一斑。易先生的一生並不寂寞,那些在常人看來枯燥無趣的事情,卻是他的精神樂園。易先生的好友、西泠印社第四任社長沙孟海先生曾說,「世間不可無易均室」,這當然是指易先生在金石、印學領域的貢獻,而且易先生也是印人真正的伯樂,在明清印章鑒藏、輯譜及篆刻審美領域,可與前賢周亮工、汪啟淑相比美。研究民國金石篆刻,如果不知易均室,那一定還是門外漢。

(《易均室輯拓印譜兩種》前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