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品鉴赏丨梅雨时节

 昵称79734495 2024-06-28 发布于江苏

梅雨时节

陈德民

在江淮大地,每当夏日悄然临近,大自然便悄然拉开了一场温润而绵长的序幕——梅雨季。这是一段镌刻在时光深处的印记,既是自然界的周期循环,也是人间烟火里的一抹淡彩水墨。

梅雨,这个名字本身就蕴含着诗意与乡土的气息,它不仅仅是日历上简单的标注,而是天地间一场细腻而深情的对话。大约在每年公历的6月上旬至7月中旬,从湖北宜昌以东,一条无形的雨线跨越28°N34°N的纬度区间,缓缓铺展,覆盖了江淮流域直至日本南部,织就了一幅幅烟雨蒙蒙的画卷。这期间,天空似乎总挂着一幅轻纱,雨水不紧不慢,连绵不断,滋润着大地,也滋养了人们心中那份对自然的敬畏与依赖。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古人的诗句恰如其分地描绘了梅雨季节的景致。此时,江南的梅子正由青转黄,空气中弥漫着酸甜交织的果香,与连绵细雨交织成独特的韵味。然而,这份美背后却也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愁——“霉雨”之名由此而来。高湿度与温暖的气候为霉菌提供了温床,衣物、书籍乃至人心,似乎都逃不过这层湿润的包裹,一切都变得沉甸甸,带着些许无奈与等待。

在乡村,梅雨季是农人最为忙碌却又充满忧虑的时节。它如同一把双刃剑,既赐予了大地宝贵的雨水,滋养着万物生长,也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挑战。小麦的收割必须赶在这场连阴雨之前完成,否则金黄的麦穗可能转眼间就变为一片霉烂。紧接着,是水稻、花生等农作物的播种,农田需要在这短暂的间隙中迅速转换角色,但泥泞的土地往往让这一切变得异常艰难。农人的心,随着天气的阴晴圆缺而起伏不定,他们用汗水和智慧,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游戏中尽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梅雨季,对于自然而言,是一次深刻的洗礼,万物得以在雨水的滋养下茁壮成长,河流湖泊因之丰盈,生态在这片湿润中达到了某种微妙的平衡。而对于社会,它则是一次考验,考验着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同时,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生活智慧。

在这样的季节里,我们或许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顺其自然”的哲理,学会在生活的起落中寻找到平衡,就像那些在雨中依然挺立的稻苗,即使被雨水压弯了腰,也始终不忘向上生长。梅雨季,就这样以它独有的方式,静静地影响着自然与社会,讲述着关于生命、关于勤劳、关于顺应与抗争的无尽故事。

.....

评陈德民散文《梅雨季节》

江南春

陈德民的散文《梅雨季节》是一篇饱含诗意与哲理的佳作。作者以江淮大地的梅雨季节为背景,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自然画卷,同时深入挖掘了梅雨季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使得这篇散文既具有艺术美感,又富含思想深度。

文章开篇,作者便以“夏日悄然临近,大自然便悄然拉开了一场温润而绵长的序幕——梅雨季”为引子,巧妙地引入了主题。接着,作者通过生动的描绘,将梅雨季节的温润、绵长以及它对大自然的滋养作用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作者的笔下,梅雨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人文情感。

在描绘梅雨季节的景致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例如,通过“天空似乎总挂着一幅轻纱,雨水不紧不慢,连绵不断”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感受到了梅雨季节的独特韵味。同时,作者还巧妙地引用了古人的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既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又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除了对自然景致的描绘外,作者还深入探讨了梅雨季节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通过对农人忙碌而又忧虑的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使得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也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产生深刻的共鸣。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文章中还巧妙地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通过梅雨季节的洗礼和考验,作者让读者看到了生命的顽强和生活的智慧。在作者看来,梅雨季节既是一次对自然的洗礼,也是一次对人生的考验。它教会我们如何在困境中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如何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同时展现出人类的智慧和勇气。这种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挖掘和展现,使得文章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价值。

总之,陈德民的散文《梅雨季节》是一篇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佳作。作者通过对梅雨季节的生动描绘和深入思考,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和人文之韵,更让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获得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这篇散文无疑是一篇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


........

陈德民,作家、评论家、出版家、高级编辑。曾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文艺报》《中国作家》《当代》等报刊及中国文联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等机构发表并出版各类文学作品400多万字。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朱自清研究会会长,香港文学艺术研究院教授、南京远东书局总编。陈德民认为,思想与情感的真诚表达,是作家书写的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