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113——第113方、枳实栀子豉汤

 谷山居士 2024-06-28

图片

1热病食复——张志民医案

治疗一男性患者,18岁,20日前感(副)伤寒服氯霉素而差,热退净9日,患者不守医嘱,私食番茄、香蕉等,复发热。症见发热不恶寒,头晕、面红、口淡、腹微满,大便两日未行,舌红,苔薄边黄中白,脉弦数。病属食复,方用枳实鼓汤加厚朴,服2剂,两日后热退身凉而愈。[张志民。伤寒论方运用法。浙江科学出版社,1985104]《聂氏伤寒学》《名医经方验案》

2食复发热——程杏轩医案

治曹近轩感后食复。夏月患感证,自用白虎汤治愈后,因饮食不节,病得发热,腹胀,服消导药不效,再服白虎汤亦不效,热盛口渴,舌黄便秘。程曰:此食复也。投枳实栀豉汤加大黄,一剂知,二剂已。仲景祖方,用之对证,无不桴鼓相应。(《伤寒论类方法案汇参》)《经方直解》《经方100首》经方研习《名医经方验案》

3春温食复——邢锡波医案

许某,女,28岁,工人。病史:曾患春温证,治疗近月余,病体才得恢复正常。初愈后,终觉腹空而索食,家人因遵循医师告诫,始终给容易消化之食物,后因想吃水饺,家人认为病愈近旬,脾胃恢复而予食。由于患者贪食不节,午后感觉胃脘膨闷,噫气不除,入夜心烦不寐,身现发热,体温38℃,头部眩晕,不思饮食,脉象浮大,此时家人恐慌,认为气血虚弱至此,而宿疾复发。
辨证:食热壅滞。治法:消滞清热。处方:枳实10克,生栀子10克,淡豆豉15克,建曲10克,生山药15克,广郁金6克,生姜3片,甘草3克。
服药1剂后,热退而烦满大减。连服两剂,诸症消失。后以养阴清热和胃之剂,调理而愈。
按:凡大病之后,元气虚弱,津液损伤,必须谨慎调摄,方能逐渐康复。此时如稍有饮食不节,思虑过度,愤怒忧抑等扰动,最容易诱起发热,以致病复发。因久病之后,阴气大虚,阳气浮越,稍有不适最易引起内外疾病的发作。尤其在病体初愈之后,体内气血都待恢复,而需要的营养就较迫切,机体为了维持人身生理的需要,每出现善饥嗜食的现象。此时由于脾胃运化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多食之后,常常发生停食、发热的症状。因此在病后,令病人节食澄思,愉快地调摄疾病,是医者最宜谆谆告诫的。
此患者由于饮食不节,停食化热,食热壅滞则心烦,食滞不化则发热。脉症相参,知为食复,宜予枳实栀子汤,以消滞清热。
枳实栀子汤,即栀子豉汤加枳实,用枳实宽中行气,栀子清热除烦,豆豉透邪散热。枳实栀子汤对于病后停滞发热,是非常有效的,甚至对郁滞动火,怒火壅滞,都可用来消滞宣郁,以清余热。
临床所见,大病差后,因劳作不慎,而发劳复;或因饮食不节,而发食复,均不少见。其他如结核病、肝硬化腹水等病,经治疗得以缓解,却因不忌房事而使病情复发致死,也曾有所见。因此,病后宜慎养,避免过劳、过食,忌房事。刑锡波医案集《经方100首》

4差后劳复——胡希恕医案

胡老讲述治验:陈慎吾母亲,90岁。外感发热,发汗后热更甚,他医视其年迈气虚以小建中汤甘温除热,热益盛,诊其脉弦细数,苔白而干,与小柴胡加石膏汤1剂,热退。第3天因过食厚味而复高热,心烦,口渴,腹胀,大便干,苔白而干,脉细数。此证为阳明余热与新邪相加,属栀子大黄汤的适应证:淡豆豉18克,大黄6克,枳实10克,栀子10克。结果:上药服1剂而愈,嘱慎饮食,未再复发。《解读张仲景医学》

5胸中烦热噎塞——张志民医案

患者男性,三十九岁。初诊:一九八零年六月六日。患者病起数月,自觉吃饭时吞咽不顺,胸中噎塞,逐渐胸中烦热隐痛。自疑患食道肿瘤,心情焦虑,苦思少寐,后经X线食道钡餐透视,排除食道癌,诊断为食道炎。
来诊时仍胸中窒痛,咽食时更甚,因而仍自疑生癌,心有余悸。面瘦神疲,纳懈寐劣,大便干少,忧而易怒,舌红苔黄,脉细数。治拟清宣泄热:焦山栀15克、淡豆豉10克、连翘12克、生大黄6克(后下)、炒枳实16克、黄芩12克、太子参15克、全瓜蒌10克、蒲公英20克。服三剂。
二诊:六月十日。服药一剂,大便通行,胸痛即减。三剂服完,胸痛几无,烦热稍存,吞咽复畅,忧虑情绪亦为之一扫。舌红退,黄苔薄,脉数减。原方中生大黄改制大黄10克,加郁金10克,续服五剂,诸症若失。《伤寒论方运用法》

6冠心病合肝炎——孙溥泉医案

邪热内扰,湿浊蕴郁(冠心病合并肝炎)
朱某,男,54岁,系彬县韩家分社农民,19757月来我处求治。患者胸胁部皆痛,烦躁,恶心欲吐,口苦、纳差,胸腹发热,大便干,3~5天一次,小便黄,曾于西安某大型医院诊断为冠心病会合并肝炎。苔黄褐色,脉弱,辨证属邪热内扰、湿独蕴郁,宜清下湿热、宽胸除烦,应用《伤寒论》实栀子汤加减:枳实、栀子、豆豉各10克,黄芩、半夏、生大黄、荷叶各9克,5剂,水煎服。服后大便已通,诸症缓解,但心前区时有疼痛,原方将生大黄、荷叶减掉,加瓜蒌、白、赤芍各10克,服6剂而愈。经方研习

图片

7小儿麻疹复寒

先师活用古方,常能出奇制胜。抗战初期,重庆山洞地区麻疹流行。冬末诊一男孩,二岁许。病儿初时疹出身热不甚,不恶寒,微烦咳,纳呆神倦,大便二日未下,脉细而数。及至麻疹出齐后,忽昏愤喘促,病热危笃。先师脉症合参后谓,此可按《伤寒论》“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书云:枳实小者(炮,小碎)1枚,山栀子、香豆豉各二钱,加米泔水煎药。仅服一剂即神清,再剂而喘定,三服则余热悉去,病告痊愈。
先师谓:劳复多指成人大病之后,复因风寒外袭,多言多怒,形劳房劳,梳洗沐浴,饮食不节等,皆可致之;在幼儿可考虑风寒侵袭,饮食损伤,正衰不胜余热。以该幼儿论,麻疹齐后,病当向愈,然元气受损,气血未复,余热未尽,正不胜邪,重复发热,死灰复燃。故此,有昏愤喘促,病势危急之象。此乃虚热邪火,从内发也。其子又问先师:“习俗用枳实,皆以钱计量,而此独以枚计,何也?”师答曰:“凡物用枚者,取其气之全也,气全则力足矣,今用气全之物,而力可倍,结可开矣。”(《名老中医之路》)《经方直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