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痢疾辩证论治

 新用户5616Y0eR 2024-06-29

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的具有传染性的病证。

痢疾为外感湿热、疫毒之邪,内伤饮食,损及脾胃与肠,导致邪气客于大肠,与气血搏结,肠道脂膜血络受伤,传导失司而为病。

病因:

①外感时邪疫毒(夏秋季节,暑湿秽浊、疫毒易于滋生);

②内伤饮食(湿热毒邪与气血搏结,腐败化脓;湿食积壅塞肠中,气滞血瘀)。

病位:肠,与脾、胃相关,可涉及肾。

病机: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膜血络受伤。

(湿热、疫毒、寒湿、食积等内蕴肠腑,与肠中气血相搏结)

古人云:“无积不化痢”。又说:“痢无补法”。说明痢疾与积滞有关。

国医治痢疾

仙桔汤(朱良春)

仙鹤草30g   桔梗6g  乌梅炭4g  白槿花9g  炒白术9g  广木香5g  生白芍9g  炒槟榔10g  甘草4g 

一日一剂,水煎两次,分两次服。

功效:补脾敛阴,清化湿热。

主治:久泻,包括慢性菌痢、阿米巴痢及慢性结肠炎,经常泄泻,时轻时剧,时作时休,作则腹痛、腹胀,大便溏薄,夹有黏液,间见少许脓血,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者。

加减:用治阿米巴痢疾时,应另加鸭胆子14粒,去壳分二次吞服;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肝郁脾滞征象较著者,去槟榔,加柴胡4.5g,萆薢15g,秦艽9g ;腹痛甚者,应加重白芍与甘草用量,白芍15~30g,甘草9~15g ;泄泻日久,体虚气弱,而腹胀不显者,去木香、槟榔,加炙升麻4.5g,党参12g,炙黄芪15g 。凡久痢、久泻证属脾肾阳虚或为肾阳不振者,则非本方适应证,当以附子理中或四神丸治之。

整肠治痢散(刘冠军)

粉葛根15g  苦参15g  黄连10g 广木香10g  山楂炭15g  金银花炭15g  白芍10g  莱菔子15g  枳壳15g  马齿苋15g  大黄炭15g

共为细面每服35g,日服4次,白水送下。

功效:理气行滞,行血止痢

主治:痢疾,症见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

阴虚血痢方(张梦侬)

金银花30g   生首乌25g   生地榆   枯黄芩   生甘草   杭寸冬 茜草各10g   南沙参  明玉竹  旱莲草  杭白芍 干生地各15g   阿胶15g (另烊化分冲)

水煎,分3次温服。

功效:养阴增液,败毒泻火,清热凉血。

主治:阴虚血痢,症见痢下多日不愈,全为血便,有时带花红冻子,脉沉细数,舌红绛苔少,口干不欲饮,不欲食,小便短赤。

益气止泻汤(姜春华)

黄芪15g  党参15g  制附子9g  乌梅10g  诃子10g  木香10g  川连3g  地锦草15g  马齿苋15g    水煎服。

功效:益气温肾,扶正固涩。

主治:久泻腹痛,便形不实或挟黏冻(慢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

加减:阳虚不甚者去附子加高良姜;肾虚见症明显者加补骨脂、益智仁;肾虚兼有湿热者加菟丝子;腹痛者加石菖蒲、乌药;胸脘胀满者加苏梗、砂仁;寒湿腹胀者加苍术、川朴;气滞腹胀者加青皮、枳壳、大腹皮;滑脱不禁者加赤石脂、禹余粮;中气下陷者加升麻、柴胡;兼有便秘交替者或加望江南,或加当归、肉苁蓉;湿热重者酌加黄柏、黄芩、白头翁、秦皮、铁苋菜、鸡骨草;兼有出血者加羊蹄根。

慢性结肠炎:祛湿清热,调气行血

白芍20g、黄芩10g、黄连6g、木香10g、大黄6g、槟榔10g、黄芪20g、党参10g、茯苓15g、白术10g、陈皮15g、地榆10g、牡丹皮10g、苍术10g、厚朴10g、诃子10g、甘草10g。

赵绍琴:痢疾论治

1.疏表化湿兼清里热,升降分化逆流挽舟

暑热夹湿,互阻不化,头晕寒热,遍体酸痛,腹痛,滞下不重,似有化痢之象。

治法:疏表升化,逆流挽舟法。

荆芥炭10克 葛根10克 防风6克 羌、独活各4克 黄芩10克 马尾连10克 焦三仙各10克

加减法:

①暑邪较重,头晕恶心,可加苏叶6克、藿香10克、白芷6克。

②中满腹胀,腹中绞痛,加厚朴6克、半夏10克、沉香曲6克、木香6克。

③湿邪中阻,腹痛,舌白,脉象沉濡者,加炒官桂6克、炒干姜6克、草豆蔻6克。

④滞热不化,当加槟榔6克、焦三仙各10克、保和丸15克(包煎)以消导分化。

2.清化湿热,兼以导滞痢疾

偏于热重,寒湿较轻,烦热口干,滞下黏稠,小溲色黄,苔白浮黄,脉象细弦且数。

治法:清化湿热。

葛根芩连汤加减:

葛根10克 黄芩12克 马尾连10克 生甘草10克 木香6克 焦三仙各10克 防风6克

加减法:

①带有赤白脓血者,方中加炒槐米10克、炒地榆10克、忍冬藤20克。

②气坠较重,舌白苔腻,便中带有白黏液,乃热郁气分,湿阻特甚,加苏叶10克、杏仁10克、藿梗10克。

③舌苔黄厚,可加焦三仙各10克、花槟榔10克、莱菔子10克、冬瓜子20克。

3.苦以燥湿而减其坠,消导积滞分理寒热

表邪已解,湿热不化,与寒湿积滞互阻,腹痛,里急后重,便有脓血,舌红,苔黄根厚,脉象弦滑且数。

治法:苦温燥湿,消导积滞。

赤、白芍各10克 炒官桂5克 葛根6克 黄芩10克 黄连6克 木香6克 槟榔10克 大黄粉1克(冲)

加减法:

①便下白多红少,腹痛气坠,方中加炮姜炭5克、厚朴6克、藿苏梗各10克、焦三仙各10克。

②有寒热时作,加苏叶6克、白芷3克、防风6克。

③舌苔黄垢可加重大黄粉用量至3克,或加枳实6克、元明粉1~2克(冲)。

4.升降分化,苦寒泄热,以止热痢

湿热积滞,久则深入血分,腹痛较重,下痢赤多白少,小溲色黄,舌红口干,脉象弦滑急数。

治法苦以坚阴,升降分化。

白头翁汤加减:

葛根10克 黄芩10克 马尾连10克 白头翁10克 黄柏10克 秦皮10克 银花30克 炒地榆15克 防风6克

加减法:

①腹痛较重者,加赤、白芍各15克、炙草10克、生香附10克。

②苔白滑腻,脉象濡滑,此属尚有湿阻,可用些温化之品,但量不可重,加炒官桂1.5克、炒槐花10克、炮姜炭1.5克、木香6克。

③舌苔垢厚,此积滞较多,加焦三仙各10克、大黄炭3~5克。

5.甘寒育阴以治其本,苦泄折热兼顾其标

热痢较重,或消耗日久,热烁阴伤,形体消瘦,舌绛少津,脉象细数,干呕不止,不能入食。

属噤口痢,

治法:增补阴液兼以泄热。

沙参1.5克 麦门冬10克 赤、白芍各12克 冬瓜皮30克 黄连6克 白头翁12克 银花30克并用牛奶、米汤补充体液,增加营养。

如口不能食,药物难进,可用鼻饲。

加减法:

①中气不足,加西洋参粉10~20克,分3~4次冲服。或加人参汤(阴虚舌红口干者不用)。

②体弱,正气不足,可配用养血育阴药物,不可纯用苦寒。

6.升阳化湿调其气机,香运温中扶其后天

素体下焦虚寒,或暑天过食寒凉,脾胃阳气受遏,升力不足,寒湿积滞不化,下痢白多赤少。

或暑热积滞互阻,过服寒凉之剂,热郁于下,寒阻于上,形成冰伏。

症见中脘堵闷异常,苔白腻如积粉,边尖绛而液少,里急后重,腹痛绵绵不休,得暖则痛势稍缓,脉象沉濡,按之弦滑略数,或沉伏似涩,面色萎黄,周身无力。

此乃寒湿阻于膈上,积滞热郁凝而不化,气机不行,热则自热,寒则自寒,升降阻遏,三焦不通,必当升阳温化,转其气机,缓图祛热。

苏叶梗各6克 苍术6克 厚朴6克 炮姜6克 炒官桂6克 木香6克 桂枝6克 防风6克

加减法:

①分化之后,热郁明显,仍当改用升阳化湿,兼佐导滞方法,令病人禁食、少餐,以调胃肠功能。

②积滞明显时,当消导化滞,调和脾胃。

7.升降分化,兼祛湿滞,疏调胃肠,求其痢愈

痢疾经久不愈,正气大伤,滞热未清,脾胃升降失和,可用升降分化,疏调胃肠。

葛根6克 焦三仙各10克 炒官桂3克 炮姜3克 升麻6克 木香6克 砂仁2克 枳壳10克 焦白术10克

加减法:

素体中气欠充,脾胃运化不佳,可加党参3克、黄芪6克,以益其气而扶脾胃。

8.升阳扶脾以开其胃,益气补中调养中焦

痢下日久,正气渐虚,脾胃难以运化,升力不足,大便下坠加重,甚则屡见脱肛,脉虚弱,舌胖嫩,苔滑润。

升麻10克 柴胡6克 葛根10克 木香6克 砂仁3克 党参6克 白术10克 炙草10克 山药10克 冬瓜皮30克

加减法:

气虚下肢浮肿者,加黄芪20~30克,人参粉1~3克(冲),或加补骨脂10克、熟地黄15克。

9.益其气温养中焦,升清阳兼用止涩

高年久病,正气难以恢复,大便滑脱,气短汗出,两目昏花,甚则脱肛不升。

必当温涩合用,从本治疗。

升麻10克 党参12克 苍、白术各15克 炮姜6克 炒官桂10克 干姜6克 淡附片10克(先煎) 诃子肉12克 芡实米30克 茯苓20克

加减法:

虽老年而气虚不甚者,用升和益气即可,切不可用涩药。因固涩最易留邪,苟有余邪,或积滞不化,皆非所宜。“痢无补法”。

分类:

①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

②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

③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

④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驻车丸

⑤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⑥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

分证施治

1.湿热痢

证候: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熏灼肠道,气血壅滞。

治法: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代表方:芍药汤加减。

常用药:芍药、当归、甘草、木香、槟榔、大黄、黄芩、黄连、肉桂、金银花。

方剂:芍药30g,炒甘草6g,黄连15g,黄芩10g,木香6g,槟榔6g,当归10g,官桂3g,大黄9g。

加减:若痢下赤多白少,口渴喜冷饮,属热重于湿者,配白头翁、秦皮、黄柏清热解毒;若瘀热较重,痢下鲜红者,加地榆、丹皮、苦参凉血行瘀;若痢下白多赤少,舌苔白腻,属湿重于热者,可去当归,加茯苓、苍术、厚朴、陈皮等健脾燥湿;若兼饮食积滞,嗳腐吞酸,腹部胀满者,加莱菔子、神曲、山楂等消食化滞;若食积化热,痢下不爽,腹痛拒按者,可加用枳实导滞丸行气导滞,泻热止痢,乃通因通用之法。

若痢疾初起,兼见表证,恶寒发热、头痛身重者,可依喻嘉言逆流挽舟之法,选用《活人》败毒散,既解表证,又和中举陷,乘病势尚浅,合力从半表半里之际领邪外出。如表邪未解,里热已盛,症见身热汗出,脉象急促者,则用葛根芩连汤表里双解。若表证已减而痢犹未止者,则可以香连丸调气清热善后。

2.疫毒痢

证候:起病急骤,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后重感特著,壮热口渴,头痛烦躁,恶心呕吐,甚者神昏惊厥,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微欲绝。

证机概要:疫邪热毒,壅盛肠道,燔灼气血。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除积。

代表方:白头翁汤加减。

常用药: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银花、地榆、牡丹皮。

方剂:白头翁12g,秦皮15g,黄柏12g,黄连6g,黄芩12g,赤芍15g,丹皮12g,金银花30g,地榆15g。

加减:若见热毒秽浊壅塞肠道,腹中满痛拒按,大便滞涩,臭秽难闻者,加大黄、枳实、芒硝通腑泄浊;神昏谵语,甚则痉厥,舌质红,苔黄糙,脉细数,属热毒深人营血,神昏高热者,用犀角地黄汤、紫雪丹以清营凉血开窍;若热极风动,痉厥抽搐者,加羚羊角、钩藤、石决明以息风镇痉。若暴痢致脱,症见面色苍白,汗出肢冷,唇舌紫暗,尿少,脉微欲绝者,应急服独参汤或参附汤,或加用参麦注射液等以益气固脱。若湿热疫毒上攻于胃,胃失和降而致噤口痢,症见下痢,胸闷,呕逆不食,口气秽臭,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泄热和胃,苦辛通降,方用开噤散加减。

3.寒湿痢

证候:腹痛拘急,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为纯白冻,口淡乏味,脘胀腹满,头身困重,舌质或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寒湿客肠,气血凝滞,传导失司。

治法: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代表方: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常用药:藿香、苍术、半夏、厚朴、炮姜、桂枝、陈皮、大枣、甘草、木香、枳实。
方剂:炒苍术12克,厚朴10克,制半12克,陈皮10克,藿香10克,桂枝10克,黄连6克,木香5克,枳实10克,大枣5枚,生3片

加减:痢下白中兼赤者,加当归、芍药调营和血;脾虚纳呆者,加白术、神曲健脾开胃;寒积内停,腹痛,痢下滞而不爽,加大黄、槟榔,配炮姜、肉桂,温通导滞。暑天感寒湿而痢者,可用藿香正气散加减,以祛暑散寒,化湿止痢。

4.阴虚痢


证候:痢下赤白,日久不愈,脓血黏稠,或下鲜血,脐下灼痛,能坐努责,食少,心烦口千,至夜转剧,舌红绦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证机概要:阴虚湿热,肠络受损。

治法:养阴和营,清肠化湿。

代表方:驻车丸加减。

常用药:黄连、阿胶、当归、炮姜、白芍、甘草。
驻车丸合黄连阿胶汤加减:

黄连6g,阿胶15g(烊化),黄芩12g,芍药15g,干姜3g,当归12g,沙参15g,石斛12g,鸡子黄1枚。

加减:若虚热灼津而见口渴、尿少、舌干者,可加沙参、石斛以养阴生津;如痢下血多者,可加丹皮、旱莲草以凉血止血;若湿热未清,有口苦、肛门灼热者,可加白头翁、秦皮清解湿热。

5.虚寒痢

证候:痢下赤白清稀,无腥臭,或为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肛门坠胀,便后更甚,腹部隐痛,缠绵不已,喜按喜温,形寒畏冷,四肢不温,食少神疲,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证机概要:脾肾阳虚,寒湿内生,阻滞肠腑。

治法: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代表方: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常用药:人参、白术、干姜、肉桂、粳米、炙甘草、诃子、罂粟壳、肉豆蔻、赤石脂、当归、白芍、木香。

方1:脾阳虚,附子理中汤化裁。

炮附子15g(先煎),干姜6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肉豆蔻6g,炙甘草6g;

方2:脾肾阳虚,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加减。

赤石脂25g,干姜6g,粳米30g,肉豆蔻9g,罂粟壳12g,诃子4.5g,党参15g,白术12g,当归12g,白芍15g,木香6g,炙甘草6g。


加减:若积滞未尽,应少佐消导积滞之品,如枳壳、山楂、神曲等;若痢久脾虚气陷,导致少气脱肛,可加黄芪、柴胡、升麻、党参以补中益气,升清举陷。

6.休息痢

证候:下痢时发时止,迁延不愈,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发时大便次数增多,夹有赤白黏冻,腹胀食少,倦怠嗜卧,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证机概要:病久正伤,邪恋肠腑,传导不利。

治法: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代表方:连理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干姜、茯苓、甘草、黄连、枳实、木香、槟榔。

方剂:党参15g,茯苓15g,白术12g,怀山药15g,薏苡仁30g,木香10g,地榆12g,扁豆12g,桔梗9g,陈皮12g,砂仁6g(后下),莲子肉15g,黄连6g,炙甘草6g。

加减:若脾阳虚极,肠中寒积不化,遇寒即发,症见下痢白冻,倦怠少食,舌淡苔白,脉沉者,用温脾汤加减以温中散寒,消积导滞;若久痢兼见肾阳虚衰,关门不固者,宜加四神丸以温肾暖脾,固肠止痢;如久痢脱肛,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属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若下痢时作,大便稀溏,心中烦热饥不欲食,四肢不温,证属寒热错杂者,可用白梅丸加减。


温馨提示:💊仅供有缘人参考学习。由医师辨证施治!对证下药!切勿盲目尝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