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的科学态度哪儿去了?

 Budiye 2024-06-29

我们的科学态度哪儿去了?

原创 ღ( ´・ᴗ・` ) 非药而愈 2018-01-21 17:02

图片

徐嘉博士

严肃科普

尽量有趣

图片 

记得中学的校训是团结、紧张、求实、创新。

其他三点我可以明白,但是实在不懂,没事紧张什么图片

图片

后来走上科学的道路,对求实的理解越来越深刻。

紧张的事就抛到脑后了。

不过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紧张图片

01

科学体系

在每一个党校的门口,都有四个赫然入眼的大字:“实事求是”。也就是说我们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

图片

科学最重要的是客观性。我们可以有主观看法,但是一定要被证实之后才会被接受。所以科学提供了一套方法论,是认识世界的很多方法之一。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每个人认识世界的方法可能不同,有科学的,有非科学的,没有孰是孰非。但是如果大家使用不同的方法讨论同一个事物,恐怕永远也统一不了意见。

在这个尊重科学的时代,科学体系培养出来的我,也常遇到难以沟通时候。

图片

02

客观性

有一次讲完课后,一位公共营养师上来和我说,“老师,您讲的都是错的!”

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和我们老师讲的不一样!”

我该说什么呢?

听过我课的人都知道,我的课件关键内容都是原始数据,直接从科学文献上扒下来的。数据怎么能是错的呢?

她对错的定义就是“和之前学到的不一样”。

尊重科学数据是尊重科学最起码的素质。

吃瓜群众往往不能区分看法(主观)和数据(客观)。一位线上线下数百万粉丝的营养师写了一本书,足有2斤重吧?从头翻到尾,没看到一个数据来源。

图片

没有数据来源只能是看法,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写一本。

如果没有客观性,说TA是在写小说好像都委屈了“小说”……

科普离不开科学数据。没有来源的数据和没有数据一样没有信服力。

凡遇到重大的食品安全或公共卫生事件,媒体第一个采访的是专家。这无可厚非。但是仅凭专家说几句话就可以下结论,就有些太草率了。

专家和专家之间对同一事物的观点很可能不一样;即使一位专家,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也可能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唯一不会因时间和场合而变的是数据。当然数据有实验条件的制约,但最起码在那个条件下是客观的,可重复的。

较好的方法可能是找不只一位专家评论,而且专家在评论时最好要引用研究数据,而不是谈观点。

图片

03

中立性

中立性是客观性的体现。不是说人们不可以有个人立场。只是这个立场不要影响他的判断。

有些人不论什么都从国外找答案,只有国外的答案才是金标准。对外国的崇拜是一种立场,有时会使我们失去客观性。

比如美国把胆固醇摄入量的限制取消了,很多人也开始跟风…… 你知道美国人取消胆固醇限制背后发生了什么吗?有什么因素在操纵膳食指南变来变去?

至少美国这个新指南还加了一句:“尽量不要从食物中摄入胆固醇。”意思是:“尽量不要吃动物制品!”

可是我们翻译的人偏偏漏掉了这句关键的话。这叫“选择性失明”。

选择性失明的原因是个人的立场影响了他接受信息的能力。

图片

傲慢导致偏见。傲慢与偏见是科学的对立面。某些网站动不动就以裁判员自居,说别人是“谣言”。言外之意,我总是对的,我反对的都是错的。

很明显他们已经立场化了。一上来人家已经和你不平等了。一上来对错已经有答案了。那还讨论什么?

请问你们如何保证你的立场(观点)就是对的?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有时候谦卑一些可以给自己多一些退路。

图片

04

科学方法

既然讲科学,就要用科学方法。

一项媒体报道,说一位103岁的吃素的老人骨质疏松,换人工关节。于是得出结论,是吃素不好,造成了骨质疏松。

凭一个案例就得出结论?

Come on!

至少她还活了100多岁呢!

还有报道说,一位老人的长寿秘诀是每天吃一碗红烧肉。其实这并不奇怪,还有人天天抽烟也活了90几岁呢!

N=1只是一个随机事件,科学上不能得出任何结论。这就好比有人闯红灯侥幸成功,并不表示闯红灯不危险。

图片

符合科学的方法是找足够的样本(案例)做统计分析。

比如说,素食人群大约占全部人口的1%,如果百岁老人中素食者比例大于1%,并有统计学意义(与样本数和数据的标准差相关),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素食对长寿是有利的。

注意,这意味着即使100个百岁老人里面只有10个素食者,都可以得出结论,素食有益长寿!

因为素食人口的比例从普通人群的1%提高的百岁人群的10%。

为保证科学数据的严谨性,我们在做实验获取数据时要做平行的对照试验,以排除不可控因素的干扰。

比如说一项自家做的试验,用1%的环保酵素室温下浸泡普通蔬菜40分钟,发现浸泡后的蔬菜比没浸泡过的蔬菜的农残减少了85%。

于是实验者得出结论:环保酵素可以除农残。

图片

这里面至少有四个漏洞:

1)我们不知道那捆蔬菜在浸泡前的农残数据;

2)我们不知道是否在同样的条件下光用自来水能否得到同样的结果;

3)这个实验能否重复;

4)我们不知道其他蔬菜有没有这个效果。

更为科学的方法是,随机取两份同样的蔬菜,一份用酵素浸泡,一份用水浸泡,获取浸泡前后的数据,然后用不同的蔬菜重复这个实验多次。

图片

缺乏科学思维,容易导致盲从。因为我们没有判别能力,所以只能放弃选择权。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知识爆炸、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保持开放和有科学判断能力的独立思考非常重要。

否则,淘汰你我的会是机器人。

图片

欢迎转发,如需转载,请在文首完整注明以下信息:本文已经获得转载授权,版权归原作者徐嘉博士所有,如需转载本文,请联系原公众号:徐嘉博士(ID:xujiaboshi)。文末请同时附上二维码,请勿用作商业用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