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的医学学术思想(一)

 普却信的人生 2024-06-29 发布于广东

你好,我是徐老师。

《内经》医学学术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古今学者对其理论体系所包含的内容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划分。

以下从脏象、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论治、养生及运气八个方面略作论述。

一、脏象

脏,指藏居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脏腑表现于外的机能现象。

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及其在水谷运化、气血运行、水液代谢、精神情志活动等方面的生理、病理规律,以及脏腑活动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说。

这是古代医家根据当时的解剖学知识,结合对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规律的观察,并联系内在脏腑表现于外的机能活动征象创立的。

脏象学说据象推理,据理验证,以“四时五脏阴阳”为核心,外应五时五气,内系五脏、五腑、五体、五官、五华等,两以五脏为中心。

通过论证这五个功能系统之间及其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阐明生命活动中的各种规律。反映了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整体观。

二、经络

古人认为人体内遍布着如同自然界江河一般纵横交错的运行气血的网络通道。

其中纵向循行的十四条大的气血通道称为“经”,如同纺织的“经线”;横向循行的十五条大的通道称为“络”,如纺织的“纬线”。

这样就构成了人体纵横交错的经络系统。经络是与脏腑密切相关的人体又一组织系统,与脏腑共同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经络系统包括经脉、络脉、经别以及经筋、皮部等部分。其共同的功能是通行气血,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肢节。

通过经络运行气血,为脏腑组织提供了营养物质,维系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保证正常的生命活动。

经络系统无论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针炙、按摩等学科,直接以经络学为理论基础。

三、病因病机

病因学说研究导致人体发病的各种因素,及其性质、致病特点和临床表现。

《内经》在天人相应和形神统一哲学观念的指导下认识到外在自然气候的异常变化和内在情志的刺激是疾病发生的两大重要因素。

病邪有从外、从内的不同,所以疾病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也各有阴阳属性,风、暑、火属阳,为春夏主气;湿、燥、寒属阴,为秋冬主气。

因而其致病特点和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需要医家根据致病特点和症状来辨别病因。

内伤是指内在情志刺激导致的疾病。一般属于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内的不会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才会。

病机学说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和规律,包括发病和病理转变两个方面。

《内经》把人体抗御病邪的能力称为“正气”,致病因素称为“邪气”,疾病发生与否取决于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

一般情况下,人体正气旺盛,邪气不易侵入,即使侵袭也不会发病。当人体正气相对虚弱时,不足以抵抗邪气,邪气才能为害致病。

这种正邪相争的发病理论反映了内因是发病的决定因素,外因是发病条件的观点。这是中医学区别于西医的一个重要特征。

尽管疾病千变万化,但就病理转变来说,不外乎正邪斗争、阴阳失调以及升降失常几个主要方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