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魂不散的「故事大纲」vs 深藏不露的「工作大纲」

 关外大雁 2024-06-30
图片

彦武

 Writer

 Liu

图片

枪林弹雨45年剧作界老兵

捅破编剧那层窗户纸

让你少走弯路,节约时间!

很多年轻朋友苦于故事大纲的创作。项目刚有眉目,就要求编剧马上做故事大纲。十有八九大脑要在这个点上死机

为什么?

因为违背了创作规律

不管作品大小繁简,完成创作是个渐进过程。故事的完善,也是怀胎与分娩的逐步成熟过程。还没下笔,就要把故事大纲写出来,道理上是不可能的。

但约稿人为了立项、为了圈钱,或者,为了打通平台,必须要有故事大纲。编剧只能用模版、玩套路、靠即兴来快速完成。这个时候,编剧憋破脑袋,往往也很难顺利完成所谓的故事大纲。

在没有构思成熟的阶段,一下子把大脑局限在匆匆忙忙扎好的篱笆、建好的高墙里,必然会把脑袋拘死。

等下笔创作的时候才发现,赶出来的所谓故事大纲无非一锅夹生饭而已,基本用不上。或者,想用,只能让人物做道具,来适应故事大纲的藩篱死墙。活跃的大脑变成了为故事大纲服务的机器,创作思路也只能在所谓的故事大纲圈子里打转转。

快速的商业文化催生的这种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写个故事大纲的要求,本身已经脱离了创作规律。

但现实的残酷,也可理解。

因为,没有故事大纲,项目立不下来;没有故事大纲,合同签不下来,没有故事大纲,报批没法整,圈钱也不可能。那么只能适应。

静心想想,刚接一个项目,编剧脑袋里的故事还没有构思完成的时候,编剧用套路或者即兴快速完成的故事大纲,将来的呈现会是什么样,编剧自己都不知道。

这样的故事大纲只是为了完成故事大纲而大纲。因为编剧考虑的是怎么让项目方满意。至于能不能成为创作的指导性大纲文本,编剧考虑不了那么多,拿下项目再说。


这虽然是一个很不科学的做法,但为了适应快餐文化需求,编剧也不得不将这个不科学的甚至是违背创作规律的故事大纲快速做出来。所以,我们先探讨一下这个

“救急式”的故事大纲做法

故事情节最好用「起承转合」来设计。

起板怎么起?结尾怎么结?
思维路径最好调整成「逆向思维」

也就是甲方希望这个片子出来以后是个什么结果?然后用这个结果为基点“倒推”情节构成。

怎么玩呢?
先设计结尾,再考虑开篇

找一个新鲜的方式开篇,把观众定住(勾住),然后设计结局。一头一尾设定好,再考虑故事的中段的情节布局。来几次翻转,逆转,意外转。从结构上把这个大纲做出来。

假如是一个写人物的戏怎么办?

那就要在人物的命运拐点巨大的情绪起伏上做文章。用下面的方法可以避免故事大纲设计出来模板化、套路化。

首先,要设计人物情绪的极致爆发点。所谓极致爆发点,要和剧情贯穿起来考虑,就形成了一个命运交点的结构设计。

要达到这个效果,人物的开篇和人物最后的结局,必然形成巨大的反差。比如这个人物起板儿很窝囊很平庸,但剧的结局,要让人物达到很辉煌的高点。

戏的中间段落,就需要让人物在他(她)发展的每一个台阶上有所变化,有所提升,或者有所逆转。他每前进一步,都面临选择的艰难和命运转折

虽然这样的方法可以救急,但这都是老旧的做法,也是极其不科学的创作方法,但是没办法,市面上都这样做。




有没有一种更科学的办法,也就是符合创作规律,让编剧的前期构思更科学、快速、不入瓶颈、大脑不死机呢?

我大约花了近二十年时间,也就是我从中短篇创作转移到长篇剧创作之后,才找到的一种快速有效的创作方法。

这,就是用「工作大纲」代替故事大纲的创作方法。我也管这样的工作大纲叫“总体构思”

如果编剧可能说服甲方的话,建议用工作大纲来代替故事大纲创作。因为它符合创作规律,是事半功倍的一种很好用的创作方式。

「工作大纲」
包含以下五个维度

第一,主旨要义。

主旨要义是制作方给广电总局的报批文件里必须要有的内容,叫主题思想。从文学角度说,就是编剧为什么要写这个戏?

编剧要表达的主旨要义是什么?想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是为这个剧的创作确立了总目标,或者叫戏剧任务。这是工作大纲的第一个需要考虑的段落。

第二,人物和人物关系链的设计。

人物设计,用现在网络语言说就是人设。光有人设,只是编剧对人物的静态设想。要让人设变成立体呈现,就需建立人物关系链。

一个“链”字,将人物紧紧拴在了矛盾和戏剧演进的过程中。人物链上,要有人物之间在戏剧的运行中的撕扯、撞击、冲突、撕裂。只有人物关系链动起来,静态的人设才能变成戏剧的动态呈现。

第三,故事的基本走向。

编剧不可能短期就把故事丰富了完整了精彩了。编剧是在烧脑子的过程中,逐步完善故事成熟故事。最恰当的方法是用故事的基本走向来大致确定方向。将重要的故事发展脉络基本确立后,思维就可以聚焦在这条线上。

为什么要用故事基本走向,来确定工作大纲的故事走向?

就是为了在动态创作中有局部调整的余地,有不被锁死思维的好处。有了故事的基本走向,从什么地方开始,要达到个什么目标,中间可能遇到的戏剧拐点,都可以动态调整,大脑不跑偏,就可以避免死机。

第四,叙事方式。

进入微电影/短剧/短片时代,过去在长篇剧作中采用的线性叙事基本没有了市场,也不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追求。取而代之的是更具现代审美意识的台阶式叙事方式

线性叙事方法是让每一个情节铺垫得扎实牢靠。在表现人物的时候,要让人物有渐变的过程。而现在网络社会的快节奏,写长篇甚至也需要用写短剧的方式(让长片篇幅尽可能压短成短片),让短片压得更短。面对这样的市场要求,只有用台阶式叙事的布局方法,才能适应现代审美的快节奏需求。

比如写人物的命运转折,需要把人物(角色)的命运转折点和起伏跌宕找好后,直接铺设情节翻转。每转一次都是人物的一个侧面,或者一个心理层面的展示。

至于用悠悠道来的叙事方式,还是疾风暴雨的叙事方式,是让作品呈现清新淡雅的走内戏(比如写人物情感,就是说内蕴大于外情节铺排的戏,很文艺范儿)的叙事方式,还是浓墨重彩横刀立马的疾风暴雨表达,都和叙事方式说话。确定好了叙事方式,就算悠悠道来,戏剧节奏也不会慢下来,反而可能呈现出来特殊的味道。

最后(第五点),是风格。

互联网和播出平台每天推出成千上万部(集)各类戏剧作品。怎样凸显你这部戏呢?最靠谱的方式是靠风格。一部极具风格的作品,至少在吸引眼球上能独领风骚。从艺术规律讲,风格,是创作者个性的体现。

个性体现最大化,包括独特的角度,独特的叙事方式,独特的人物建构,独特的人物关系矛盾建构等等。无论哪一个方面能有所突破显现个性风格,这部片子的成活率就大大提升。

风格的强化当然还包括利用地域环境、民俗特色、影调光效、配乐歌曲等等。这个风格化的体现,会让你这个戏显得与众不同。在茫茫“片”海中,显出耀眼的光泽。

好了,编剧的前期构思,能把这五个方面考虑明白了,就会形成了自己的工作大纲(或者叫总体构思)。在工作大纲里既有主旨要义,也有人物的人设(包括人物小传),还有预先为整个创作设计出了一个草图。

在开笔后的创作中,这个草图逐步完善成蓝图。不停完善不停成型。用这样的方式规划创作,比仅仅写一个故事大纲要好很多,也把复杂的构思,分开层次逐个突破。




用工作大纲来创作,既符合创作规律,也可以让作品快速成型。这是我数十年来使用和逐步完善的一个创作方法。

我在近二十年,也就是我的后期创作非常繁忙,基本一年创作一部到一部半长篇剧作没问题,还经常在跨度很大的题材(如商帮系列、黄河黄土系列、老北京系列)中游走。基本上避免了大脑死机的苦恼。

以我创作长篇剧本
《大顺坊》为例

  • 我用工作大纲五个维度分层创作的方式,快速把一个餐饮题材的约稿,跃升到中国文化轮回的高度(主旨要义)

  • 把人物关系链的兄弟恩怨,提升到恨之入骨、且永远解决不了的矛盾的层面(人物和人物关系链设计)

  • 把乱世人生无常到历经事态炎凉恩怨情仇中顿悟人生真谛,作为故事的基本框架(故事的基本走向)

  • 在叙事艺术上,古为今用了老北京评书式的悠悠道来峰回路转的传统美学(叙事方式)

  • 同时,放大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市井人物的深刻剖析(风格)

工作大纲的五个方面基本设计好了,一下笔,一泻千里。很快就完成了从工作大纲到剧本的成稿工作。后,我又把《大顺坊》剧本,改写成了剧情小说

大家对《大顺坊》有兴趣,可在喜马拉雅,或公众号【编剧刘彦武】后台菜单找来听一听。接下来我也会在公众号更新文字版。可能会对理解工作大纲的作用有很好的帮助。



最近,我还将工作大纲的「实操方式」和「运用技巧」,设计了「15天的实战营」,除了必要的内容讲解(首期是直播),更重要的是层层上台阶的实战和指导,手把手带同学们上道。

我相信能为徘徊在故事大纲门槛上焦头烂额的年轻朋友,提供一剂良药。毕竟,这个方法让我受益匪浅。

END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