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伊土战争,两大伊斯兰帝国浴血三百年落日之战——奥斯曼简史113

 金色年华554 2024-06-30

历史上的伊土战争主要指的是奥斯曼帝国(今土耳其)和波斯帝国(今伊朗)之间为期300多年的战争。作为伊斯兰世界的两大帝国,奥斯曼与波斯萨法维帝国从16世纪起,断断续续一直打到18世纪,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损失,但最终却落了个两败俱伤,双双走向了衰落灭亡的道路......

整个伊土战争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514到1555年第二阶段从1578年到1639年第三阶段从18世纪初到1743年。而咱们此前已经讲过第一阶段的伊土战争,即查尔迪兰战役和后续战役。所以本期咱们就主要聚焦伊土战争的第二阶段。



重开战端

1574 年,奥斯曼苏丹塞利姆二世亡故,其子穆拉德三世继位。在穆拉德三世统治的初期,迫于实力派军人政治家的压力,决定向波斯地区的萨法维帝国开战。1578 年反对远征的大宰相索库鲁被暗杀,整个奥斯曼战争机器就向着东方的波斯而轰鸣。

早在穆拉德三世登基伊始,波斯沙阿(即君主)塔赫马斯普一世就派使团来到伊斯坦布尔恭贺奥斯曼苏丹的继位,临行前塔赫马斯普一世要使臣尽可能表达自己对苏丹的祝福和善意,因为此前的波斯已经在第一阶段伊土战争中遭受重创,国内又很不稳定,所以迫切需要跟强大的奥斯曼人维持数十年的和平来休养生息。

塔赫马斯普一世

结果就在使团完成任务离开伊斯坦布尔后,塔赫马斯普一世就在波斯病死。随后新继位的波斯沙阿伊斯迈尔二世(即伊斯玛仪二世,Isma'il II)迫于国内强硬派的压力,又向奥斯曼派出了新的使团,并要求他们向苏丹传递强硬信息。

伊斯迈尔二世

面对一波三折的外交态度和使节强硬的言辞,穆拉德三世苏丹先是一怒,随后又暗自窃喜,这正好给了奥斯曼帝国以出兵征服波斯帝国的借口和理由。当然伊斯玛仪二世之所以那么硬气,也是因为波斯国内主战派也迫切需要找借口开战,企图夺回在上次战争中失去的安纳托利亚东部和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穆拉德三世

于是乎从1578年开始,奥斯曼撕毁1555年的和约,修复卡尔斯城,并将兵力向东方战线集结。同一年,波斯沙阿伊斯玛仪二世因宫廷内斗而被毒杀,视力几乎失明的穆罕默德·科达班达(Mohammed Khodabanda )成为了新沙阿,但他却是个傀儡,真正掌权的是他的妻子海尔·妮萨·贝加姆(Khayr al-Nisa Begum)

穆罕默德·科达班达

于是奥斯曼大军便趁着波斯帝国内乱之际开进外高加索境内,发起大规模战争,占领南格鲁吉亚的部分土地。当然波斯的驻边军队也随之迎战,而等到这一年的8月份,双方主力终于在小城卡尔斯附近的彻尔德尔平原遭遇,彻尔德尔之战由此开始......



彻尔德尔之战

1578年,奥斯曼帝国将领拉拉·穆斯塔法帕夏(Lala Mustafa Pasha)率军与波斯主力交战。当时奥斯曼军队总数保持在19万人左右,除去必要的留守力量、后勤部门和海军规模,实际投入到东方的战力大约在6-8万。而波斯帝国则在新沙阿科达班达的调度下,动员了九万多兵力参战。

拉拉·穆斯塔法帕夏

8月初,双方主力在今天土耳其东北部小城卡尔斯附近的彻尔德尔平原遭遇。此时波斯军队已完全控制了包括格鲁吉亚在内的高加索山区,并准备在这里阻挡奥斯曼人北上。所以他们特意选择了这片由群山包围的开阔地为战场,以便发挥自己的骑兵优势。

彻尔德尔平原

尽管波斯国内不乏装备火绳枪和大炮的步兵力量,但波斯人还是更习惯于以全骑兵出战。波斯步兵除了用于防御和围城外,很少出现在大规模野战中。为数不多的步兵也是为了服务波斯宗主和格鲁吉亚王公们而携带的。

波斯骑兵

8月9日,奥斯曼大军开始进入战场,并迅速展开了自己的作战阵列:大量的阿金希轻骑兵上前拖住波斯士兵,然后加尼色里近卫军步兵在后面从容布置由火炮和辎重车构成的防御阵地。

加尼色里近卫军步兵

来自欧亚两地的西帕希封建骑士分列在奥斯曼左右两翼,虽然奥斯曼军队此时还大量装备弓箭,但为数不多的精良火枪、大炮却改变了战争进程。所以波斯人则显然在火器上吃了大亏。

西帕希封建骑士

8月10日,双方开始最终决战,战斗中波斯骑兵因无法忍受奥斯曼军队的枪炮齐射而战力不佳,波斯指挥官托赫马克-汗-乌斯塔鲁阿赶紧用地方地方封建骑兵和格鲁吉亚人去拖住奥斯曼人的两翼部队,自己则另外派遣精锐的近卫军骑兵迂回,企图攻击奥斯曼军队的侧后方。

但奥斯曼人却早就将精锐的西帕希重骑兵留在后方作为预备队,如此一来精锐具装的波斯骑兵遇上了同样精锐具装的奥斯曼西帕希重骑兵,波斯军队企图奇袭的策略流产。甚至随着波斯骑兵被击退,整个波斯战线出现了动摇。

骑兵对冲

而在战役的最后时刻,波斯人因胜利无望而退回营地。为了拖住奥斯曼军队,波斯派出轻骑兵去袭击奥斯曼的补给线,主力部队则开始井然有序的撤退。识破波斯诡计的奥斯曼将领拉拉·穆斯塔法帕夏,赶紧下令奥斯曼军队立刻展开总攻!

拉拉·穆斯塔法

面对突如其来的奥斯曼总攻,正在撤退的波斯军队开始陷入混乱,大量聚集的人马和车辆将撤退路上的一座桥梁压垮,奥斯曼追兵则乘势展开屠杀,顷刻间便将波斯军队摧毁。最终奥斯曼人以极低的伤亡,打败了波斯主力部队。

而奥斯曼人在彻尔德尔战役胜利后,乘势进入了格鲁吉亚境内。由于波斯主力的继续溃逃,当地城市的王公们迅速向奥斯曼军队投降。等到8月24日,波斯主要城市第比利斯被占。

第比利斯城内的奥斯曼军队

随后奥斯曼军队继续向东,攻打那些反复无常的东格鲁吉亚领主。很快奥斯曼人就攻克了山麓东侧的重要关口城市德尔本特,并且第一次饮马里海岸边。在得到臣服奥斯曼并每年纳贡的许诺后,拉拉·穆斯塔法迅速撤出了军队,以避免在土地贫瘠的山区逗留太久。

而在波斯的东北边境,作为奥斯曼东方盟友的乌兹别克人也开始蠢蠢欲动。这些信奉逊尼派伊斯兰教的蒙古-突厥系部族,从河中的绿洲城市和牧场出发,一路朝着呼罗珊地区杀来。这迫使萨法维王朝暂时放弃了对高加索地区的争夺,转而应付中亚前线的战事。

乌兹别克人

公元1579年,更加东方的吉尔吉斯人开始袭击乌兹别克人后方空虚的河中,乌兹别克部族被迫后撤。波斯在结束东部战事后,又开始集结兵力向高加索地区展开反扑。这一次担任总指挥的伊玛目库鲁

波斯大军在进入高加索山区后,很快就得到了东格鲁吉亚势力的支持。集合了超过五万人的部队,对困守德尔本特城内的小股奥斯曼近卫军形成了碾压。此时作为奥斯曼重要藩属的克里米亚大汗——阿迪尔吉勒,随即率鞑靼军队进入格鲁吉亚境内协防。

德尔本特城

从1579年起,奥斯曼军队便同克里米亚可汗的军队(约10万人)联合作战,夺取整个阿塞拜疆和伊朗(波斯)西部地区。但由于克里米亚的鞑靼骑兵只善于劫掠和袭扰作战,所以在面对精锐波斯骑兵时遭到了毁灭性的惨败。阿迪尔吉勒汗本人也被波斯军队俘虏,然后被下令执行了死刑。

克里米亚鞑靼人

经此波折,奥斯曼帝国已不愿继续为贫瘠的高加索山区花费太多精力和资源,况且但面对复杂的地形与严酷的自然环境,导致奥斯曼物资运输的极为困难。所以奥斯曼帝国短暂放弃了战争(虽然此后双方的战争还是断断续续进行了十三年之久)。



火炬之战

公元1582年,奥斯曼帝国负责管理黑海贸易重镇的卡法总督——卡菲尔帕夏,奉命率援军进入东部战场。卡菲尔帕夏除了麾下近卫军和东部驻军外,还获得了从安纳托利亚东部赶来的封建骑兵和南下的克里米亚鞑靼人支持。

奥斯曼与鞑靼军队

由于此时东方战场波斯军队的规模只剩原来的一半,所以卡菲尔帕夏的部队其实只是帝国的二流偏师。但即便如此,奥斯曼还是在兵力上占优。于是波斯人只得以退为进:一边向东后撤,拉长对手的补给线;一边为自己寻找合适的战场。

1582年5月9日,波斯人撤到了德尔本特城附近的里海海岸,并聚拢了足够多的部队来进行决战,于是双方的主力便在海岸与山麓之间的小块空地上部署战阵。而由于波斯人控制了德尔本特城,所以他们有足够的后勤物资支持长期对战。

德尔本特城(左上角便是里海)

波斯主将伊玛目库鲁亲率精锐骑兵部署在中路,右翼是波斯封建骑兵,准备在靠近海岸的地方发挥冲击力优势;左翼则是格鲁吉亚附庸部队,利用山麓施展自己的山地作战作战技能。

格鲁吉亚附庸部队

而奥斯曼军队则将高加索残军布置在中路构筑坚固阵地,直面波斯铁骑的猛冲。左翼是从卡法赶来的近卫军步兵鞑靼骑兵;右翼是来自安纳托利亚的近卫军和西帕希骑士

鞑靼骑兵

在双方战阵布置完毕后,随即便开始了决战:波斯右翼的封建重骑兵很快就压制住了奥斯曼轻装鞑靼骑士,但慑于近卫军枪炮的掩护,一直未能形成突破。而左翼的波斯和格鲁吉亚人战士则跟奥斯曼-鞑靼联军打成了平手,双方经过一日的激战也还是难分胜负。

至于中路,波斯精锐骑兵的冲锋屡屡被奥斯曼步兵阵地的重型火绳枪和冲出来的披甲戟兵击退,格鲁吉亚骑兵也和西帕希骑兵打的有来有回,双方谁也无法形成压倒性的优势。

近卫军

于是在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后,5月9日夜间,双方都向对方的营地发起了夜袭,但黑暗中双方都出现了严重混乱,所以双方谁也没有完成预期目标。而由于夜战中,双方军队都点燃了诸多火炬,所以后世称之为“火炬之战”

火炬之战

经过5月9日一昼夜的激烈战斗,高强度的连续作战使双方都体力透支。于是两边不约而同的在5月10日这天选择休整不战。等到11日,指挥奥斯曼的将领决定展开全面强攻,让善于攻城拔寨的奥斯曼近卫军去冲击对面不善防御的波斯骑兵

波斯骑兵

果然这种战术取得了奇效,当波斯骑兵尚未恢复元气之时,大批近卫军步兵就在火枪火炮的掩护下逼近了波斯营地。身披坚甲的奥斯曼重步兵在前排用戟或斧子劈开对手营地外的鹿角和栅栏,随后近卫军战士蜂拥而入,一举将波斯骑兵赶出阵地。

由于波斯骑兵在单兵相接中没有空间策马冲锋,所以四散而逃,遭遇重大损失。至于来不及跑路的波斯人则惨死在奥斯曼人的尖刀之下,或是沦为俘虏。甚至波斯人在溃逃路上,因山路狭窄而发生踩踏,又死了不少士兵。

波斯旗手

总而言之,1582年的火炬之战让奥斯曼人又重新将势力伸入高加索地区;1585年奥斯曼帕夏(Osman Pasha)费尔哈德帕夏(Ferhad Pasha)率军又攻陷大不里士(此后20年一直受奥斯曼管治),波斯人再一次被赶走。但火炬之战的胜利也远非第二阶段伊土战争的最终结果......



持久战

公元1587年,阿巴斯一世成为了新任波斯沙阿,他是一个建树颇多、眼界开阔的帝王。在伊斯兰发展史上,阿拔斯一世苏莱曼大帝阿克巴大帝齐名,不但影响了波斯历史,而且对大航海时代的东西方交流也起了很大作用,后世尊称其为阿巴斯大帝

阿巴斯大帝

而在阿巴斯一世的统治下,波斯帝国东山再起,不仅收复了被奥斯曼帝国侵占的西部领土,而且吞并了一些新的领土如亚洲中部内陆地区的阿富汗等地。奥斯曼帝国再一次跟波斯帝国大打出手。

但随后阿巴斯大帝因忙于对中亚内陆乌兹别克封建主的战争和镇压国内民众起义,所以想要跟奥斯曼议和。公元1590 年3月,阿巴斯一世被迫和奥斯曼签订了屈辱性的《伊斯坦布尔和约》

阿巴斯一世

《伊斯坦布尔和约》规定波斯几乎把整个外高加索和卢里斯坦、库尔德斯坦大部领土(伊朗西北部)都割让给了奥斯曼帝国。如此一来奥斯曼帝国终于占领了高加索和阿塞拜疆,终于可以在东线战场收兵了。

备感屈辱的波斯阿巴斯大帝决心改革来重建自己的权威,首先将改革的第一刀切向了传统波斯骑兵军队,准备用西方的军事技术来组建新式军队。为此阿巴斯组建了一支由火枪兵军(1.2万人)和骑兵军(1万人)组成的常备军,成立炮兵教练场和炮兵部队。

准备火器的波斯新军

军事改革后的波斯军队总兵力达12万人,其中常备军4.4万人,封建民军7.5万人。而在大力扩军后,阿巴斯一世的军队更是达到30万人!而为了在对奥斯曼战争中取得主动地位,波斯还同奥斯曼的敌人——俄国和欧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公元1602年,阿巴斯大帝觉得时机已到,第一次主动对奥斯曼帝国发动了战争。由于此战波斯人占据了主动,所以奥斯曼有些力不能支。等到1603-1604年,波斯军队终于在苏菲安附近打败了奥斯曼军队,攻占并洗劫了大不里士纳希切凡等城市,把30余万亚美尼亚人迁往波斯境内。

大不里士位置

最终1602-1612年的10年战争,以波斯的大获全胜而结束。公元1613年11月,双方再次签订了《伊斯坦布尔和约》,只不过这一次是奥斯曼人承认了波斯人所取得的全部战果......

这下该轮到奥斯曼人心怀不满了,于是在1616年对波斯采取了报复行动,但在3年的战争中再遭败绩,1618年双方签订的《萨拉卜和约》不仅重申了《伊斯坦布尔和约》的内容,还让波斯人大大扩展了自己的领土。

尝到甜头的波斯人便开始酝酿新的战争。公元1623年,波斯军队入侵阿拉伯和伊拉克地区,引发了1623-1639年的战争:阿巴斯一世趁伊拉克人民反对奥斯曼苏丹举行起义之机,兴兵攻占巴格达,继之占领了整个阿拉伯伊拉克地区。

巴格达位置

但1625年奥斯曼也占领了阿哈尔齐赫,从波斯手中夺得了萨姆茨赫—萨塔巴戈公国。还进犯了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占领了北美索不达米亚摩苏尔。所以双方在大大小小的战役中是互有胜负。

分裂的高加索地区

公元1630年,奥斯曼人开始转战外高加索波斯西部,洗劫了哈马丹城。公元1639年5月,双方签订了《席林堡(佐哈布)条约》。即双方边界保持现状,但阿拉伯伊拉克却划归奥斯曼土耳其。

至此,整个伊土战争的第二阶段的持久战就这样落下了帷幕。虽然双方在领土和资源上变化不大,但却极大消耗了双方国力,导致伊斯兰世界的两大强国在16世纪、17世纪双双衰落,开始落后于新兴的欧洲列强。

历史告诉我们:伊土战争最终的结果是双方未分胜负,且两败俱伤。可以说伊土战争加速了西亚这一古代文明的衰落,为西欧资本主义强国占领和奴役中东创造了条件,是两大伊斯兰帝国浴血百余年的落日之战......

参考资料:《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六百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